简析《窦娥冤》教案再设计
2005-04-29胡小勇
胡小勇
设计一个优秀的教案,倾注了教师的无数心血;而经由实践所检验的教案,更需要凝结教师的宝贵实践智慧。因此,在教学实践之后进行反思和改进,教案再设计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看过两版《窦娥冤》教案再设计文本,无论出于形式还是内容、设计理念和实施策略都有了显著提升,可谓更上一层楼。
在第一版教学设计中,显示出以下主要欠缺:
教案中前面的概述内容过于繁杂,而对过程设计的篇幅却少之又少,只是在教案末尾处才作了极为简单的列举。我们认为,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教案过程设计的重要性甚至强于理论上的陈述。这是因为,过程是检验和评估该教案设计可操作程度的重要依据。如果缺少详尽可行的过程设计,即使教案理念再为优秀,也将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严重的不确定性,令人对它的操作可行性产生极大质疑,也使它对其他教学者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问题1:元杂剧的相关知识:
◆元杂剧的兴起及繁荣期
◆元杂剧的体制
◆元杂剧的角色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问题2:关于关汉卿
◆简述关汉卿的生平
◆关汉卿的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问题3:《窦娥冤》
◆简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问题4:窦娥
◆你认为窦娥是个怎样的人
◆窦娥的反抗精神在剧中体现在何地方
◆窦娥的个性特点是
◇问题5:时代与写作手法
◆窦娥所处的时代有何特点
◆你认为窦娥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能实现吗
◆作者这样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教案似乎想把问题设计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占去教案内容极大的篇幅。但是,教案中所设计的教学问题(见下表)却缺乏系统性,形式上看起来不似问题,更没有在教学过程中点明这些“问题”应该起作用的环节所在,这使得问题设计质量、问题设计与应用出现了断层。
从技术的教学应用视角来看,教案中的技术应用存在“没有方向之前,就开始奔跑”的误区。让人总体感觉是把不住脉,没有理清技术应用的意图和重点,以及应用网络技术的教学效果。
经过持续的再反思与再设计,第二版教案文本在上述问题上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教案设计有了很大的改观:
结构明晰、详略得当:新的教案设计对于各个教学结构要素的描述变得更加清晰明确、一目了然,能够突出教学设计的重点和特色。
问题引导、有所递进:新的设计对教学问题进行改进,将易于寻找答案的客观问题与能够促进主动思考的主观问题相结合,从而可能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简单的识记层次,递进到更高级的思维水平之上。
过程详尽、便于操作:新的教案设计将设计重心朝教学过程进行迁移,使教学过程变得节奏明确、活动具体、步骤可行。这种详尽的教学过程设计,有利于教学实践者和观摩者根据文本来“还原和生成”教学场景,按照此教案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任务驱动、层层闯关:通过明确、富有层次感的三阶段教学任务和相应的活动设计,促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深度不断渐进、逐步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教学设计的质量提升有无尽的可能。我们在肯定作者新版教学再设计的同时,也认为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值得设计者进行认真深入的考虑和改进:
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引导问题的质量?新的问题设计尽管有了一定的层次性,但在深度和分布层次上仍显欠佳。例如,第1、2闯关都是简单的识记类问题,实质是在测试、比较学生的记忆能力,主要局限于应试范畴;第3关问题则与前两关问题相差太远,之间缺乏较好的衔接处理。因此,作者应当对问题质量作出进一步的提升完善,使学生认知朝更高、更活跃思维层次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有效性。
如何进一步体现和明确教师的作用?在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应该考虑避免出现用网络功能来简单取代教师智慧的现象,特别是考虑在学生出现自主困难时,如何发挥教师作用来使他们走出“无主之地”。例如,作者在第1、2关中设置了一些对学生形成困难的关卡,但是对学生在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网络自主学习困难(诸如学生无法及时完成、网络自主学习时的信息迷航等),却没有明显有效地考虑教师的指导作用,使教师在这些过程中成为了沉寂无为、被动等候的角色。
如何正确有效地应用网络的教学功能?教学设计中的网络讨论交流活动是否有必要性?是否会在课堂上出现“舍近求远,为技术而使用技术”的教学误区?例如,作者在第3关中设计了师生针对特定问题展开网络讨论的活动。但是,即使是在网络支持的教室环境中,师生在物理上也是互相可见的,他们完全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共同讨论来迸发集体智慧,产生出高质量的研讨效果,而根本用不着去寻求输入速度低效(打字使得学生的思考速度减慢)、情感投入不足(网络论坛的情感投入度远低于面对面交流)的网络论坛;更何况要想以教师的一人之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对学生回帖,又要统计他们的发帖质量和数量,显然缺乏教学可行性。因此,我们认为,这种用网络来支持的活动设计,更加适合于规定课时(2课时)之后的拓展交流(以支持师生异步深入交流的需要),而不适合于设计在教学时间明显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内。
如何避免或解决先前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不足?据悉,本教案是在先前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所开展的教学再设计。因此,它应当是一种反思改进的成果。如果作者能够在再设计的新教案中,适当标注先前教学设计的不足和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并提出再设计时所采用的相应改进或解决策略,将能更加凸现教学再设计的价值。
诚然,对于《窦娥冤》教学设计的诸多利弊,我们无法一言以蔽之。这是因为,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生成性,文本化的教案叙述已经不可避免地过滤和衰减了大量教学情境信息。因此,任何远离教学现场的评价,都有“妄加意会”和“片面解读”之嫌,只能权作供教学设计者持续改进教学的点滴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