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研职能促进水平提高
2005-04-29李花新刘波
李花新 刘 波
确立新的教育理念
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新课改的实施,对我们的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认为,方法指导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转变。教研员和一线教师要具备前瞻性的、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通过对先进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浅出的辩证分析,才能开阔视野,并找到以往教育行为中的弊端,探索教学创新的新路。对此,我们建立了研修制度,每月组织一次研修活动,在各学校轮流进行。通过“精品教育论著研读活动”,我们先后系统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建立教育信息卡,每月学习2~3篇能代表本学科教改前沿的优秀文章,
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已学习了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透视课堂》和《培养反思力》等中外专业理论书籍。在研讨学习中,我们确立了四大教育理念: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价值观,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为四大支柱的教育目标观,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整合为基本知识的教育内容观,尊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方法观。
转变教研职能,调整教研思路
没有强有力的教研活动,就无法保证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旺盛生命力。为此,我们从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研活动的需求出发,对教研工作的职能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定位,以实现自身角色和教研行为的转化。主要表现在:
变“上传下达”为“策略创生”
我们的教研工作从主要执行“上传下达”的任务,变为切实担当起帮助教师“把理念转化为行为,实践内化为智慧,智慧转化为质量”的重任,不断创生出新思想、新策略和新行为,靠自己“孵化”出的“金点子”帮助一线教师上台阶、除困惑。例如,我们将公开课改为研究课,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研究课上进行集体研讨,并通过集体备课-教师授课-教师评课-教后反思等环节,提升教师的参与度。
变“孤军奋战”为“合力指导”
针对信息技术教研力量较为薄弱的现象,我们充分利用骨干教师的力量,成立中心教研组,确立每学期的教研课题,对有影响的课题共同攻关,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服务”
我们出台了“订单制度”,哪所学校需要指导,随时填写一个包含“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以及要求指导的人员姓名”的“订单”,我们随时服务。若不需要亲临现场,可通过网络给予指导。
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在引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我们重点进行了解构和建构教学实践的能力引领。解构和建构教学实践的能力是指“能破会立”的能力,要求教师既要能敏锐地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又要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正是一线教师最渴望得到的一种引领。我们的基本途径有4个:
学校邀请式
学校如果有了难题和困惑,只要填写上述的“订单”,就能得到服务。
主动出击式
根据目前可能存在的难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指导。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是:谁要去基层调研,必须先把调研的主题、目的、活动形式和预期效果等内容以调研申请表的形式提交,经审定可行和必要后,方能进行调研,这样就增强了工作的计划性和实效性。
蹲点展示式
每学期我们选定一所学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研人员兼课。每一节课都对外公开,全市的任何一个教师都可随时来听课,及时就有关问题进行磋商、对话。
点上突破式
针对学校太多、逐个指导不现实的实际情况,我们锁定几所有代表性的学校,连续几天或一周,充分参与教师们的教学研讨,和教师们一起开发教学资源,一起备课,共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然后拿出研究报告,在教育科研网上发布,供全市信息技术教师借鉴。
加强校本教研调控,建立多元交流制度
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并不是各校“孤军奋战”,要因地制宜,确立大校本教研资源观,发展跨学校乃至跨地区的专业对话,进行跨学校的“合作研究”。本制度的落实形式主要有:
送教到校
我们组织部分教研员、骨干教师深入县、区学校讲课、说课。
借“观摩研究”交流
一年一度的“观摩研究”活动,由学校开始,再经校际之间的交流,最后全市“观摩研究”。
示范交流
每学年评出的优质课、教学能手在全市进行示范性公开课,让全市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听课领略他们的教学艺术和风采。
校际交流
为促使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城乡共同体”活动,通过城乡校与校之间“结对子”,各学科相互派人员学习交流。
建立公平、公正的评审考核制度
我们为信息技术教师建立了档案,记录教师的每一次进步及成长历程。开展学科教学能手、优质课、优秀论文和优秀课件等系列评选活动,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在评选过程中,我们做到了以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评审,如对于优秀论文、课件等资源,为防止教师照抄、照搬,我们要求教师把撰写的论文发布到我们的网站上,全市任何教师都可以随时浏览,看到抄袭的可以举报;另外,评委们在评审的时候也要亲自上网搜一搜,以验证论文的真实性。这些措施,杜绝了不正之风,同时也保证了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写作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