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环经济模式及其对我国能源产业的启示

2005-04-29贺春芳

北方经济 2005年6期
关键词:能源利用资源

贺春芳

一、循环经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循环经济,是从资源环境作为支撑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经济社会是生态环境的子系统这一根本认识出发,以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相容为目标,依据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代谢循环模式而创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体系与形态。循环经济是当今时代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产品工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的产业革命。

循环经济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在推进工业化的初期,人类还没有深切体会到自然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生产模式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迫使人类进行深刻反思。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类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同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他将人类生活的地球比做太空中的宇宙飞船,提出如果不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当超过地球承载能力时就会走向毁灭,只有循环利用资源,才能持续发展下去。这可以看作是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

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矛盾凸显,引发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首次向世界发出了警告:“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像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的增长极限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尽管这个报告中的观点有些片面和悲观,但提出的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的观点,引起全世界的极大关注。同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承担维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

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探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87年,时任挪威首相的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里,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并较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989年,美国福罗什在《加工业的战略》一文中,首次提出工业生态学概念,即通过将产业链上游的“废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的“营养物”或原料,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工业生态系统”,为生态工业园建设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号召世界各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发展的数量和速度,更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环发大会后,世界各国陆续开始积极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之,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感到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不是无限的。人类社会要不断前进,经济要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循环经济便应运而生。

二、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启示

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它的循环经济系统正变得越来越成熟。由于政府、企业和国民的密切合作,循环经济已发展成为德国的一个重要行业。官方统计数字表明,德国垃圾再利用行业每年要创造410亿欧元的价值。在德国,所有生产行业产生的垃圾被重新利用的比例平均为50%,其中一些行业如包装生产和玻璃生产行业甚至达到80%。在德国,“垃圾处理”这个词也是指垃圾得到尽可能的重新利用。德国对于垃圾处理的基本政策是:首先,尽量减少垃圾产生;其次,寻求对不可避免产生的垃圾最大限度的再利用;在确定无法再利用的时候才能考虑采取销毁等处理措施,而实施这些措施时必须最大程度地避免污染环境。

日本每年排放出产业废弃物4亿吨,生活垃圾约5000万吨。绝大部分废弃物原来都被用来填海或被焚烧处理,这不仅浪费了大量可再利用资源,还污染了环境。为了节约有限资源,减少浪费,保护环境安全,上世纪末以来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力促进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形成。日本促进循环经济社会形成的法律主要有《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废弃物处理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等。此外,日本还立法规范了建筑材料、家用电器、汽车、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等的循环利用。日本政府提出的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的战略方针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国民的理解和支持。企业和国民都十分积极地响应,主动配合有关方面做好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工作。日本理光、松下电器、索尼、丰田汽车、三洋电机、夏普等公司都采取了有效措施,基本上达到了“产业垃圾零排放”标准。

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多数行业沿用的仍是“高消耗、高产出、高排放”的线型经济模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消耗了大量资源,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趋于恶化。从经济体系的整体看,由生产、流通等环节构成的生产系统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因此,在推动循环经济建设中,尤其需要针对在经济系统的物质代谢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源头”,即生产、流通等环节大力实施生态化转型,并突出产品这一生产与消费活动基本单元的生态化,这才是能真正落实将资源环境作为基本要素纳入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增长方式与物质代谢模式的不可回避的途径。仅从是否冠以“循环”字眼的内容来引经据典诠释循环经济,很容易一叶障目、以偏概全,误导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实践。实际上,即使是在德国和日本,也在循环经济立法之外进行了大量的产业生态化实践。

三、我国能源业实践循环经济的初步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要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本世纪头20年,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汽车和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家庭。与此相适应,能源消费会进一步增长。初步测算,在考虑大力节约能源、优化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也要达到30亿吨标准煤。仅从满足国内煤炭需求来看,就面临储量不足、生产能力不足、运输能力不足和环境容量不足四大压力。与此同时,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而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却极其低下,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31%、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此外,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综上所述,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一)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解决结构性污染,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遏制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严格限制高耗能、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

(二)调整能源结构,实现产品这一生产与消费活动基本单元的生态化

比如将以煤炭为主要产品的能源结构转变为煤转油、煤转电、煤转型煤的多元化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生产和能源利用的清洁化,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

(三)提高能源的生产、开发效率和利用效率

加强资源开采管理,健全资源勘察开发准入条件,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回采率,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依法坚决取缔工艺装备落后、管理粗放、吃肥丢瘦的掠夺式开采企业。鼓励能源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开采的生态化,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实现综合勘察、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开发并完善适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工艺,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山寿命,大力推进尾矿、矸石、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四)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新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有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

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为推动上述措施的实行,国家应综合采取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措施,特别是坚持“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猜你喜欢

能源利用资源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资源回收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