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财政金融资金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005-04-29王春岭庞守林
王春岭 庞守林
内蒙古有31个国定贫困旗(县),从整体情况上看,贫困的成因主要有:(1)自然生存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沙化;(2)边境地区,投资较少;(3)自然灾害,大面积减收;(4)国家针对草原农牧业的持续发展,改变原有的农牧业生产方式,而相应的资金投入却没有跟上,使资金短缺严重制约新的生产方式的启动。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是外部资金注入引导内部要素的运营。资金在投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整合农业资源、提高资源效率、优化农业结构、增进资金市场效率、引导农业科技发展、激发农民自强意识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缓解农村贫困的目标,使农业财政金融资金起到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本文试图从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和经济发展后劲三个方面分析农业财政金融资金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财政金融资金对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1994年“八七”攻坚扶贫计划实施后,中央和内蒙古政府对内蒙古贫困地区的财政金融资金投入在总量上逐渐加大,在结构上日趋合理,财政资金、农村政策金融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的结构由1994年的18.43%、20.25%、61.32%变为2002年的18.8%、38.41%、42.75%,财政资金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政策金融资金由20.25%增长到42.75%,以工代赈资金由61.32%减少到2002年的38.41%。随农村政策性金融资金逐步转化为农村信贷资金, 农村信贷资金增长呈上升趋势,1994年到2002年投入到贫困地区的金融资增长353.34%,年均增长44.17%,政策性金融资金刺激了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的发展。
财政扶贫资金、政策性金融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参与了贫困旗(县)的经济运行,投入量占贫困旗(县)资金投入总量的比重在逐渐提高,2001年政策性扶贫贷款变为商业贷款后,贷款量和贷款占整个资金投入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政策性金融资金的依赖性较大。
为了分析三项资金对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三项资金的使用途径和形成固定资产的情况,我们假设政策性金融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包括上年的累计资金存量和当年资金投入量,财政资金主要以扶持贫困户当年的生产生活,假设财政资金只参与当年的经济运行,事实上这与财政扶贫资金以救济贫困人口的生活和生产是基本相符的。对相应年份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PRFt,Poverty Reduction Funds)和上年以工代赈、政策金融资金累计额(FALt-1 , “Food for work”funds and Poverty reduction loans)、相应年份投入的农村政策金融资金(PRLt ,Poverty reduction loans)和上年以前年份农村政策金融资金累计额(APRLt-1,Add up Poverty reduction loans)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回归数据(表1)
根据表1的数据对1994—2002年的GDP增长与(PRFt)和(FALt-1)进行回归分析,得如下结果:
GDP=1130464.548 + 7.592 PRFt + 2.869 FALt-1
(4.194)(3.156)(3.602)
(R2=0.955Ra
回归结果表明,人均收入的增长与扶贫资金和上年及以前年份以工代赈、政策金融资金累计额具有较高相关性,财政扶贫资金每增加1000元,人均收入增加7.728元,上年及以前年份以工代赈、政策金融资金累计额每增加1000元,人均收入增加2.569元,扶贫资金对人均收入的贡献率较高,也从另以个侧面表明内蒙古贫困地区对扶贫资金的依赖程度很高。
根据表3的数据,对人均收入(NIC)与农村政策金融信贷资金(PRLt)和上年政策金融信贷资金累计额(APRLt-1)进行定量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NIC=988.625 + 1.012×10-2PRLt+8.286×10-4APRLt-1
(7.845)(1.833)(1.599)
(R2</sup>=0.814Ra2</sup>=0.753F=13.166)
回归结果表明,人均收入的增长与政策性金融资金与上年及以前年份以工代赈、政策金融资金累计额具有较高相关性,政策性信贷资金增加1000元,人均收入增加10.12元,上年及以前年份政策性信贷资金累计额每增加1000元,人均收入增加0.8286元,政策性扶贫信贷资金对人均收入的贡献率较高。
从两个回归的比较看,整个扶贫资金与政策性金融信贷资金对人均收入的贡献的情况是,金融信贷资金对人均收入的贡献比整个扶贫资金高,政策性信贷资金累计额对人均收入的贡献比上年及以前年份以工代赈、政策金融资金累计额的贡献低。
整个扶贫资金和政策性信贷资金对GDP和NIC的回归分析表明,扶贫资金和政策性信贷资金对GDP的贡献相对NIC较高,在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方针下,整个扶贫资金投入方向的调整上应该引起注意。
三、农村政策金融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分析
内蒙古31个贫困旗(县)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收入(NIC)的增长与资金投入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自治区扶贫资金的投入、贫困旗(县)内部资金、我们假设国家和自治区投入资金和内部资金都未受到资本金逐利性的影响,即所有投入资金都参与了31个贫困(旗)县的经济运行,且收益完全由贫困(旗)县享有,按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1973)在其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提出了“金融压制论”中提出的观点:资本稀缺是区域贫困的重要原因,资本稀缺的根源在于金融的落后,也就是说金融落后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我们仍然假定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收入NIC增长作为经济发展潜力的指标,把31个县的储蓄余额(AOP)和储蓄净额(储蓄额-贷款额)(AAOP)的反方向变化作为金融能力的指标,对发展潜力指标和金融能力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
GDP=297045.565 + 8.404 AOP–6.143 AAOP
(2.214) (2.214) (-1.5089)
(R2</sup>=0.985Ra2</sup>=0.981F=203.214)
回归结果表明,GDP增长与储蓄增长的正相关程度较高,储蓄余额每增加1元,GDP 将增加8.4元,这从侧面表明民富则地区富裕的道理。1994年—2002年内蒙古31个贫困县的储蓄余额从390714万元增加到1383626万元,增长了254.13%,年均增长率31.77%,由于这种正相关程度决定,储蓄能力的增长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增强。而储蓄额与贷款规模的差在此称为储蓄净额,贷款净额每减少1元,则GDP增加6.1元。由于金融服务质量在促进储蓄余额增加和贷款规模扩大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金融服务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潜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进一步在贫困地区验证了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关于贫困的金融原因的论断。优化金融结构,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活跃经济活动的重要措施。
四、政策建议
(1)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对资金的投入依赖程度呈逐步增强的趋势,表明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对贫困地区加大投资力度,从资金来源上拓宽渠道,一方面,增加三项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进行内部挖潜,在地区储蓄余额迅速上升过程中,金融部门应该调整信贷政策,增加资金信贷规模,提高服务质量。
(2)扶贫资金的科技贡献度呈下降趋势,表明扶贫资金投放过程中,对科技含量并结合应用科技的要求不高,在以后的扶贫资金投入过程中,应该把资金和科技挂钩,实现资金、科技和项目的协调,同时增加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投资,强化生产要素的相容性,提高资金的效益。
(3)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对贫困人口的减少作用并不高,贫困人口发生和返贫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灾害因素和人口自身素质因素造成的,在扶贫工作中,单纯的以工代赈、政策性信贷和政府财政资金并不能解决人口贫困问题,因此要适时调整扶贫政策,增加对这一部分人的财政转移支付或设立专门的资金项目,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和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