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观调控下现代化阶段目标的重新审视及对策调整

2005-04-29李惠茹

北方经济 2005年7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城市化现代化

李惠茹

一、对宏观调控下现代化实现目标内涵的正确认识

现代化实际上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志,体现着所要达到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所以,现代化是一个发展方向,是对某种社会状态的反映。尽管在现阶段推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较“热”的经济态势,但无论怎样都无法回避这一发展方向和目标。从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来看,代表较高现代化水平的社会状态是以知识化与信息化为核心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经济社会。以这一标准衡量我们自己的发展程度,显然差距颇大。但行动起来却不能盲动,不能一哄而起搞现代化,而应在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在把握好宏观调控力度的基础上,持续地、渐进式地努力实现,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循序渐进地推进现代化进程,跟上现代化时代步伐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充分表明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已处于实施阶段,进入实质操作层面,是非实现不可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表明其实现进程的持续性,以进一步防止经济行为的短期化。因为要保持经济较长期快速运行以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必然要依赖于长期经济增长提供坚实的发展条件,依赖于各经济活动的蓬勃发展和不断生成的经济增长亮点来提供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以不断解决和消化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因素。这就要求各主体经济行为都要围绕着现代化实现目标从长计议地设定和实施,积极投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进程中,从中挖掘和寻找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契机,以支撑长期持续发展对各生产要素的需求。

我国的现代化实现步骤是2020年完成基本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实现目标,即基本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2050年进入完全现代化社会。说明从现在起要用15年时间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即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目标和以市政建设为主的城市化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城市化过程则必然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产业要素的大规模积累和聚集。从我国目前宏观调控的领域及范围来看,显然会使这一阶段目标受到实现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因此,需要在不影响工业化和城镇化目标实现的前提下,以提升产业结构和提高城镇内在质量替代对工业和城镇化规模数量的追求,这是进行现代化目标调整的一大主题。因为从目前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与预期结果看,实质上更需要调整目标,主要依据是:

(一)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要求结构调整向优化方向发展

宏观调控与现代化的实现并不相悖,应该说,加强宏观调控应更有利于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增长与发展,从而有利于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因为宏观调控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保持GDP相对稳定的增长,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需求,使投资向制造业、信息产业等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产业倾斜。按照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以这些产业为主导产业,其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实现了经济起飞,并基本进入工业化了的发展阶段。这就说明引领经济高涨的这些产业部门,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因而真正体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和优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可下结论说以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为推动源的新一轮增长周期的运行轨迹,是以真正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为根本标志及核心内容的结构变动型发展格局,必将呈现持续稳定上升态势,这是我国经济真正进入并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规律的标志和体现。特别是注重产业内在质量提高的宏观调控,有利于以教育、信息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完成现代化所需的结构升级目标。所以我国至少在近二十年内都将呈现主要以优化结构为主导的发展特征。

(二)宏观调控更有利于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着眼点的“滴漏经济增长”的稳步实现以积蓄经济增长的后劲,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要实现和谐发展,突破口之一在于填补农村居民在拥有公共资源上的欠缺,以根本改变农村在各方面的落后状况。所以,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还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因为不但需要快速的财富积累,而且需要在财富积累基础上进行快速、全面的发展。尤其是要加快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建立健全以农村最低保障与农村救济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保障制度。同时,还应着眼于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环境的优美,生态文明的建设,形成社会经济的全面良性循环。这些现状的改善需要以巨大财富增长为前提,因此说,宏观调控应继续以强化政府对社会发展的责任为目标,全面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增长效率。

二、保障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得以实现的根本措施

面对新的发展局面,宏观调控作适当的调整是必然的。因为适当的调整则会使资源得到更合理有效的配置,适时的调整和正确的引导,则更有利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调整还是引导,其作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经济能够稳定、持续不断增长。针对目前的经济态势,有利于现代化得以顺利实现的根本性措施是:

(一)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整体提升国民经济质量

作为推动当前经济增长、加快现代化步伐的信息技术,所衍生的新技术体系和新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可以扩展和涵盖几乎所有领域。可见,第一、二、三产业要想谋求快速发展,将有赖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信息经济意识、信息渗透和应用的产业结构类型。通过各产业的产值构成、生产要素的组合形态、以及产业关联度等方面的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来发挥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所起的作用。特别是根据信息产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高度关联,突出它对传统产业技术更新与改组改造的作用,保证信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向的统一性与协调性,真正带动起整个国民经济质量的提高和飞越发展。

(二)建立全方位的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的经济社会体系,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社会运行机制

如果我们的能源消耗减少到日本的五倍,则能源供给能力就会在一个更宽松的区间内持续积累。从长期来看,降低能源消耗是缓解今后较长时期内由于较高经济增长而对能源供应产生巨大压力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一方面从生产的角度,以开发低能耗、节能型生态技术为突破口,建立资源、能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从消费的角度,倡导低资源、低能源消耗消费品的生产和使用,建立低能源、资源消耗型消费体系。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共同努力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循环运行机制,以真正实现经济转型。

(三)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能力为今后城市化发展的主导性建设目标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现代化的标志性目标之一。但一定要以提升城市质量,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目标,建设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城市。今后的城市化发展思路是:(1)对新兴城市的建设,要尊重生态规律,以反映和保护城市生态规律为宗旨,进行合理的生产和建设布局,以生态型的经济组织、社会生活,达到遵循和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功能;(2)对原有城市应注重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协调其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恢复和保护城市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及其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与自动调节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以完善的城市体系满足城市多层次发展需求。

(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形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由于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战场是农村,即实现农村城市化,进行小城镇建设。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实际上是实现农村由现在的小规模社会服务体系向城市大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化,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使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向城市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转化的过程。所以,我国的城镇发展不仅是为了提高城市化水平,而且承担着一系列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在城镇发展建设中,要考虑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承载量等方面的问题,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前提,既要考虑其城镇自身的运营机制和内生能力,又要考虑城镇的内在要素之间的协调问题。特别是人口要素与其它要素之间的协调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3.5亿之多,表明城市化过程中需把大量的人口转入城镇。因此,在推进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未雨绸缪,从长计议,吸取经验和教训,切实注意环境保护,进行可持续的小城镇建设。一切从城乡协调发展目标出发,以小城镇人口聚集和素质提高为基本点,谋求其经济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间的良性循环,再通过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高,实现城镇建设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小城镇的生态建设,推动整个区域生态城市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可持续体系的建立,形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注:本文为河北大学科研基金2003年度资助项目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城市化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宏观调控“三部曲”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
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