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及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2005-04-29

北方经济 2005年7期
关键词:民间供给资源

陈 桢

从经济增长的自然属性来判断,潜在增长率应作为关注的首要方面。因为经济增长受制于要素供给,稀缺资源往往成为增长的可能性边界约束。传统经济理论把劳动看作是最稀缺的生产要素,从而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就取决于劳动供给。只有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国民经济才能达到潜在增长水平;当劳动供给与需求未及均衡时,就不会实现经济均衡增长。供大于需时,经济低于其潜在水平,资源利用不充分,存在产能闲置和失业问题;供小于需时,经济资源已得到最大程度利用,需求增长只能加剧通货膨胀。在健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具有自动平抑增长波动的功效,使经济向潜在水平靠近,即实现经济自主增长。中国经济自1997年之后连续低迷达5年之久,从2002年开始出现了新一轮高增长态势。新一轮增长周期的特征是否具有上述经济学传统命题的性质呢?

一、我国经济增长潜在水平的决定

我国经济增长是否达到或逼近由充分就业水平决定的潜在水平呢?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能实现劳动市场、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各自均衡以及它们之间的均衡,国民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的均衡状态,经济资源实现有效配置。这一经济学命题暗含着其它要素资源无限供给,从而劳动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决定经济潜在水平的关键因素。现实中,我国现阶段生产要素供给的所谓“短边”并不是劳动供给,富裕的劳动资源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安置的一个长期任务。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人员大量存在;同时,城市就业问题压力也很大。虽然公布的失业率较低,甚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反映真实情况,因为我国现行城镇人口失业率统计口径以登记注册失业人口为准,而且地方各级政府追求政绩的偏好容易导致虚报、瞒报等虚假数字。一个可行的方法是用城镇人口从业率来进行推断。2003年城镇人口从业率为48.95%,城镇就业人数为25693万,如果按照正常的城镇人口从业率55%计算,即使不考虑农村到城镇中没有找到工作的和长年下岗在家没有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员,城镇失业人口估计应为2655万左右,据此推算,2003年底城镇失业率估计约为11%。并且,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的绝对规模越来越大,1999年时为1650万人,迄今业已翻番。而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分庞大,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全国城乡劳动总供给在当前阶段几乎是无穷大弹性,由充分就业水平决定的经济潜在或自然增长率,是我国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不仅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就业问题使然。

新一轮增长虽然尚远离由劳动供给决定的潜在水平,但并不是说增长不存在来自要素供给方面的约束。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严重受制于能源、重要原材料的供给限制以及运输能力和土地供给的约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能源支撑已经显得十分脆弱,一年多来,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的“电荒”、“煤荒”就是典型例证。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不仅对能源供给和运输带来很大冲击,而且其它一些重要资源也面临储量不足、供给短缺的矛盾。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资源消耗的世界头号大国。虽然从资源总量看,我国在世界上属于资源大国,但与庞大的人口规模相对照,又是一个人均资源量稀少的资源贫国,一些对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战略性资源,我国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经济快速增长给国内资源保障造成很大压力,一些重要资源的短缺将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性日益增强。

上述分析支持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无论是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增长还是在较长时期内,难以达到由充分就业决定的潜在增长水平,而资源约束会对增长潜力的决定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宏观调控政策应该以扩大就业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出发点。(1)提高就业率必须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为基础,我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大凡经济增长较快的年份,就业形势就趋好,反之,经济增长放慢的年份,就业问题就显得比较严重。为此,在国家财政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的过程中,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方向应趋向于更加重视为扩大就业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技能培训,规范劳动市场,提供信息服务。税收政策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稳定器”作用,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为广开门路、扩大就业创造机会。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同样要立足于以促进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为首要的长期目标。要进一步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使其行为能够符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原则,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民间投融资需要,这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长久之计。(2)提高资源利用率。鉴于我国长期面临以扩大就业为政策目标的快速经济增长趋向,以及自然资源耗损及其开采与利用的边际成本递增,把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与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有机统一起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显得意义重大而必要。提高资源利用率要以促进科技进步为支撑,经济政策应能较好地激发企业科技活动,实现增长集约化,并形成资源开采、利用与保护并重的有效激励与约束的市场机制。财政支出要大力提高研发补贴,税收政策要有利于孵化科技型企业发育成长,进一步支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尤其鼓励对涉及约束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领域实施技术创新与产品替代研发活动。货币政策在利率逐步市场化过程中,要扩大风险投资放贷能力,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从整体上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素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终归要依据市场机制来实现,这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密切相关。

二、我国经济自主增长程度的判断

与政府推动或主导的增长方式相对应的是经济自主增长方式。经济理论表明,在一般的竞争性领域,无约束的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是获得瓦尔拉斯经济中资源最优配置的关键所在,政府的市场干预行为往往会导致生产要素流动扭曲,从而妨碍竞争性市场达到最优配置和效率。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企业自主投资意愿变得越来越强烈,经济呈现出趋于自主增长的态势。1998年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需求不足影响,政府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要手段的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在激发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引致经济自主增长显弱的迹象,直至新一轮增长周期形成,这一苗头才得以初步遏制。然而,我国经济增长的自主性无论与理论上的判定准则相对照,还是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自主程度相比较,都还存在较大差异。从宏观层面上看,虽然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取得重大进展,但是转轨时期体制性束缚依然存在。在金融领域,货币市场利率管制、资本市场无序和缺乏流动性、外汇市场汇率形成机制僵化,以及四大国有银行改革滞后等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微观经济主体意愿投资与消费的实现;在实体经济领域,一些行业仍然沿袭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企不分的垄断和半垄断状态,国有企业产权与经营职能并未完全分离,竞争不足,效率低下;在政府事权与职责方面,财政分级体制激发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热情,也助长了地方政府过多干预或渗透经济活动的行为,一些行政特许权不甚规范,土地等重要资源供求关系还没有真正以生产要素价格来决定。凡此种种,说明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并不能达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境界,有碍于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发挥。

在微观层面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市场规则行事,是自主增长的关键。其中,民间投资(国有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港澳台投资除外)最能反映经济的自主性程度。200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3499.91亿元,其中,国有经济完成18877.35亿元,占43.4%;民间投资完成21171.81亿元,占48.67%。可见国有经济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现实中我国民间意愿投资的实现往往伴生着许多市场之外的因素。其一,在某些领域,行政强制决定的市场准入门槛偏高,一些行业垄断格局由来已久,限制了民间投资扩展的空间。其二,民间投资筹措限制很大,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较不可同日而语。其三,财税政策有失公允。一些税收政策不利于鼓励民间投资,如国家对企业技术开发费、技术改造投资、购买国产设备抵扣所得税的政策优惠,国家对外资企业实行的各项优惠政策等,民营企业很难一视同仁;而民营企业除与国有企业一样在缴纳20%的企业所得税外,税后利润还要缴纳个人收入调节税;其他各种地方性收费等非正常开支,也影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上述分析表明,反映经济自主增长的非国有经济和民间投资正在经历不断松绑和鼓励这样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而且民营经济也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但目前还远未进入民间投资自主增长的的黄金时期,各种羁绊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为此,宏观经济政策着力点应当是进一步启动民间投资。在产业政策方面,对不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加快解除产业进入壁垒,使各种经济主体在同等环境下进行意愿投资和自由竞争;同时,在竞争性领域进一步收缩国有经济,并对国有企业继续实施产权多元化改造。在金融领域,实施以市场利率为基准的货币政策,扩大非国有经济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渠道,切实改善民间投资中融资困难的问题。建立公平的税赋制度,规范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为经济自主增长特别是民间投资创造公平环境和条件。

猜你喜欢

民间供给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高人隐藏在民间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