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旗银行的变迁

2005-04-29苏国强

银行家 2005年9期
关键词:花旗银行花旗集团国民

苏国强

花旗银行(Citibank),诞生于1812年,至今已有193年的历史,是道琼斯30指数公司的30家公司中历史第二长的公司,仅次于有203年历史的杜邦公司。

花旗银行是花旗集团(Citigroup)的全资子公司和核心企业,其中,花旗集团是1998年花旗银行的持股公司(Citicorp)与旅行者集团(Travelers Group)合并之后的名称。

花旗银行最初创立时的名称是“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1865年,由州立银行改为国民银行,更名为“纽约国民城市银行”(NationalCity Bank Of New York)。

1955年3月31日,纽约城市国民银行同“第一国民银行”(First National Bank)合并,合并后的新银行名称是“纽约第一国民城市银行”(The First NationalCity Bank Of New York)。

1968年,“第一国民城市银行”成为了当时成立不久的单一银行持股公司“第一国民城市公司”(FirstNational City Corporation)的子公司,6年后,持股公司的名称改为“花旗公司”(Citicorp)。

自1976年3月1日开始,“第一国民城市银行”的名字正式改为“Citibank”,也就是“花旗银行”。从那以后的时间内,花旗公司的名称只改过一次,也就是在1998年4月花旗公司(Citicorp)与旅行者集团(TravelersGroup)合并之后,改称“花旗集团”(Citicorp),但是,其全资子公司花旗银行仍然保留原来的名称(Citibank)。

中文将Citibank译作“花旗银行”要追溯到20世纪初。1901年,美国几个实业家为了开发远东贸易,联合创办了“国际银行公司”,作为美国实现对菲律宾的统治和获得利益的有效工具,1902年4月,国际银行公司在伦敦建立了第一个分行,同年5月,在上海建立了分行,同年7月,在马尼拉和新加坡开设分行。国际银行公司是第一家美国的银行在中国开设的机构,其门前悬挂的美国国旗由于由红、白、蓝三色以及条和星组成,给人以“花花绿绿”的感觉,因此中国人很自然地称“国际银行公司”为“花旗银行”。在1915年纽约国民城市银行收购了国际银行公司以后,人们自然地将“花旗银行”的称呼再次转移到“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在香港,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将Citibank译作“万国宝通银行”,20世纪末期,Citigroup统一全球的中文译名为“花旗集团”,同时将Citibank统一译作“花旗银行”。

花旗银行成立之初只有200万美元的注册资本,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股份由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持有,另外三分之二的股份分别由1812年时已经存在的纽约市两家最大的银行——曼哈顿银行(Bank of theManhattan Company)和技工银行(Mechanics Bank)等额持有。在最初的二十多年里,由于董事们都把银行作为自己企业进行融资的工具,并没有考虑如何去发展银行,因而到1834年时,其总资产只有230万美元,其中存款为110万美元,股东权益为90万美元。为了改变花旗银行的经营状况,1837年开始上任的泰勒在1865年作出决定,将花旗银行从一家由纽约州政府颁发营业执照的州立银行转变为由联邦政府颁发营业执照的国民银行,同时将花旗银行的名字从“城市银行”(City Bank)改为“国民城市银行”(National City Bank)。

另一个对花旗银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是史蒂尔曼,他立志要将花旗银行建设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全国性银行。他的做法是,将花旗银行带人投资银行领域,发行和承销证券;史蒂尔曼本人结交许多权势人物,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引导花旗银行的转型,将银行的客户基础从家族企业拓展到全国范围内的大型公司;改组银行董事会,聘请美国产业界的巨头们当银行董事,取代原有的家族企业代表;为全世界的客户提供支付服务和支票代收业务,为各公司的对外贸易和海外机构运作提供融资服务;发展同业代理业务,在为其公司客户提供外汇业务和外貌融资服务的同时,建立全球范围的国外代理银行网络,为伦敦城市米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和汇丰银行等提供代理服务,到1912年已经与世界各地的132家银行建立了账户行和代理行关系;收购花旗银行的股份,从管理者变为所有者,具体做法是收购家族成员手里持有的花旗银行股份,为花旗银行增加新的资本注入。1891年,史蒂尔曼将花旗银行从泰勒家族企业王国的一个很小的出纳单位建设成美国最大的银行。

史蒂尔曼的接班人范德尼普是花旗银行历史上第一个拿薪水的总裁,改变了以往总裁拥有花旗银行股份的做法。他的改革措施立竿见影,他将花旗银行已有的产品和服务推销给新客户;向已经拥有的客户推销新开发的产品和服务;尽可能地扩大其服务的地域范围,他将个人资源转化为银行的资源,改变以往凭个人关系发展银行与客户关系的做法,发展银行同企业之间的合作;扩大花旗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加大与摩根银行和科恩一伦伯公司之间的合作,形成业务联盟;创立花旗公司,范德尼普本人积极地参与银行立法的活动,从花旗银行股东手里收购他们持有的其他银行和信托公司的股权,建立一个不受《国民银行法》的约束的关联公司,也就是花旗公司;建立花旗银行的海外分行系统,成为在南美洲设立分行的开创者,于1914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建立分行,于1915年在里约热内卢设立第二个分行,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花旗银行基本建立起功能齐全的密集的拉丁美洲分行网络。1915年,花旗银行收购了在远东拥有22家分行的国际银行的大部分股权,到1917年,花旗银行已经拥有35家国外分行。

花旗银行的绝大部分业务增长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的,相对于其两个主要竞争对手——大通曼哈顿银行和美洲银行而言,花旗银行并不特别依靠合并和收购的方式来求得自身的增长和发展。在近200年的历史当中,花旗银行的合并次数相对较少,只有在为了确立新产品的位置或者是为了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领域,而拟合并的银行在这个领域中获得了相对多的经验的情况下,花旗银行才考虑合并的问题。例如,1897年花旗银行同“第三国民银行”的合并为花旗银行开创同业银行业务奠定了基础;1915年与国际银行公司的合并为花旗银行赢得了在远东地区的分行网络;1929年与农民贷款与信托公司的合并将花旗银行推到了信托服务市场的最前沿;1998年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使其真正成为全能化的金融集团;收购欧洲美洲银行、收购巴拿美克斯公司、收购黄金州银行、收购华盛顿共同金融公司以及对家居仓储公司的私人标签资产的收购和对西尔斯信用卡和金融产品业务的收购一定程度上都填补了花旗银行在产品和地理上的缺口,拓展了花旗银行进入南美裔市场的通道,使花旗集团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单一品牌信用卡发行商,巩固了花旗集团作为美国最大的社区性贷款机构的地位,通过并购实现了增长。

按照英国《银行家》杂志的2004年7月公布的最新排名,花旗银行以668.71亿美元的一级资本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位,以12640.32亿美元的总资产而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的瑞穗金融集团,花旗银行2003年的税前盈利达到263.33亿美元,资本收益率为19.8%,而且资本收益率连续多年都在18%以—亡,最高的时候达到35%以上。

目前,花旗银行在全球六大洲的106个国家拥有27.5万名员工,拥有2亿个客户账户,经营着129种货币,为社会提供2880种补助金,花旗银行每人经营管理的总资产为460万美元,花旗银行每天的净利润为4904万美元,人均净利润为6.51万美元。

猜你喜欢

花旗银行花旗集团国民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商业银行的信息安全管理
基于平行文本比较模式的企业外宣网站英译报告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中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