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的中小银行一起成长
2005-04-29张明莉
张明莉
《银行家》:BEG是进入中国市场比较早的外国机构之一,但投资中国的银行业还是第一次,难免让中国的金融业有些陌生感。请先介绍一下DEG的基本情况。
卢培旭:DEG成立于1962年,其宗旨是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建立和扩大私营企业,从而为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当地民众生活的改善打下基础。依我们的理解,由于德国是二战的策源地,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成立此公司隐含有赎罪的意思,即在自身经济获得恢复之后,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发展中国家。在2001年之前,德国政府持有该公司100%的股份,2001年以后,德国政府将股权转让给了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DEG是KFW的子公司,二者并行运行,但侧重不同的领域,KFW主要与各国政府合作,如在中国是投资与支持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而DEG主要是与民营机构合作,投资民营项目。
DEG选择那些能够盈利的、能够影响当地经济稳定发展的项目来投资,如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业等。DEG同时也投资于金融业,以促进当地可靠的资本渠道的建立。目前,DEG的合作公司有1200多家,总投资已经超过410亿欧元。从投资规模看,因为DEG的定位是扶持中小企业,所以,其投资金额不大,一般在10万欧元到3300万欧元之间,平均是640万欧元。2004年,DEG所投资的公司的总规模平均在3900万欧元,最大为23亿欧元,最小的只有30万欧元。从国家的构成看,在DEG所投资的82国家中,28个是低收入国家,占29%,49个为中等收入国家,占69%。
《银行家》: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投资中低收入国家会面临比较大的风险。请问DEG怎样控制这些风险的。
卢培旭:为了识别对外投资的风险,DEG建立了一整套评估风险因素的风险管理体系。这些评估因素包括:
关于所投资的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法律条件、对外国资本的保护情况、资本和收益的转移等等,
关于所投资的项目:销售额、收益、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组织结构、人员、地理位置、融资情况、成本结构、盈利能力、环境变化、法律事务等等;
关于合作伙伴:技术水平、行业经验、财务状况、人员情况、风险状况、法律诉讼情况、可能的利益冲突等等。
总之,由于自身的技术优势及数十年在这些合作国家中处理各类风险的丰富经验,DEG能够承受得起各类风险。这也是我们能够涉及一些商业银行由于其自身风险评估要求所不能涉及的领域。
《银行家》:请谈谈DEG在中国的投资情况。
卢培旭:DEG在中国的投资始于1985年,今年正好是二十周年了。一般来说,DEG的对外投资的投资策略经过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在80年代之前,主要是支持德国在外的企业,而在此之后,开始支持投资国的当地企业。其实,支持当地的企业,也就间接地支持了德国企业。比如,中国很多的企业都在使用德国制造的机器。DEG在中国投资的第一个项目是“中德啤酒”。目前的主要项目是食品,一方面是看好中国的食品行业,另一方面,DEG认为的中国的食品业问题较多,希望提供帮助。
《银行家》:DEG以往的投资效益如何?作为既有政府背景、同时又有盈利要求的机构,DEG是DEG是如何权衡其政治与经济目标的?
卢培旭:DEG虽然有政府背景,但却完全是商业化运作。我们不是风险投资基金,不能承受很大的风险,当然高风险有时意味着高收益。但我们也不是纯粹的商业银行,他们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并承担与收益相匹配的风险。DEG是介乎两者之间,相比商业银行来说,愿意承担更大一些的风险,以谋求长期的、稳定的收益。
《银行家》:我们注意到公司在公布2004年年报时,公司董事会主席珀尔特博士(Winfried Polte)说到,“从发展的眼光看,公司70%的项目组合投资是成功的”。那么其他50%的情况怎样?
卢培旭:其实,30%中间只有5%是真正破产的,剩下25%只是情况一般。而在中国,还没有一项投资是完全失败的。虽然有些项目没有如期获得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但是确实是在进行与改进之中。
《银行家》:我们知道,入股NCCB是DEG投资中国银行业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我们已经从DEG的中方合作伙伴那里得到了很多相关信息。我们认为,转型中的中国商业银行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我们想知道DEG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DEG投资中国的商业银行、入股像NCCB这样的小银行的决定是如何做出的?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思考。
卢培旭:做这种决定其实并不难。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认为投资于银行业能够赚钱。只有你足够小心的话,你就能在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地通过投资当地的银行来赚钱,那投资中国的银行为什么就不能?其二是投资小银行有诸多好处。目前很多小企业都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他们需要银行提供帮助。假如你投资的一家小银行非常干净、经营不错的话,你投资以后帮助它成长,并在日后获取回报,同时还间接地帮助了这些企业。这似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主意——既帮助了小银行的发展,又帮助了当地小企业的,同时又赚了钱,一举三得。在一家小银行做这些工作,相对来说要比投资一家大银行要容易得多。
《银行家》:的确,如果仅谈赚钱,投资招商银行、民生银行这些在中国经营业绩好的银行,能够获取更多的投资回报。DEG怎么看待NCCB与这些银行在经营业绩上的差异?
卢培旭:仅仅从经营业绩的角度而言,将NCCB与招商、民生相比不太公平。我们看重NCCB有三点理由:一是与同等规模的商业银行相比,NCCB的以往各项财务指标不错;二是他们也在证明他们的经营状况仍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我们也正在帮助他们朝着好的方面转变;三是他们经过了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这在目前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中是不多见的。经过这种全面的尽职调查,我们了解到了他们的全貌,从而可以对症下药。
《银行家》:中国和德国的文化、理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与NCCB的合作过程中,DEG有没有感到这种文化、理念差异带来的困难?在合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卢培旭:如果从经商赚钱的角度说,我们认为中德文化没有什么区别。商人都有同样的目标,只是取得方式可能不同。中国的银行同样需要更多的资本,同样想有更多的产品和更好的客户,同样希望更多的利润。我们在与NCCB的交往中,主要是要说服他们凡事都要付出成本,比如昂贵的律师费、审计费等,但不用告诉他们,什么对企业有好处,什么是最好的。大家的目标一致,事情就好办了。中德差异更多的是体制上的差异。
我们觉得NCCB最大的问题;是关联股东贷款问题。这个问题不是NCCB一家有,许多中国的商业银行都在这么做。我们在一系列的协议中已有相关约定,要求他们在我们进入前开始解决这些问题,并为防止今后这类问题的再次出现做了制度性的安排。我们相信,只要是对全体股东有好处的事情,他们是会愿意做的。这点我们已经有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