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之殇谁之过?
2005-04-29邓璟
邓 璟
这是一期非常“难产”的封面故事,本刊记者采访了众多咨询策划公司和相关人士,他们都很愿意去谈国内咨询策划业的“怪现象”,但是提及让他们“抛头露面”、“现身说法”,就都犯难了。
本刊编辑部曾精挑细选了多家咨询策划公司和多位行内资深人士,让他们给《中国品牌》提供行业黑幕的稿件,最后一刻,他们几乎都委婉地推辞了。
对此,我们表示很理解,打破“潜规则”、捅破“窗户纸”是需要良知和勇气、承担巨大风险的。有一位专家还善意地告诫我们“搞这样一个题材,你们就不怕得罪人?”
当我们本着客观、真实的报道原则,去揭露一个行业的“黑幕”和“罪行”,给更多企业敲响“警钟”时,就算得罪一些人、一些企业,又能惹上多大的祸呢?
无论如何,糊在国内咨询策划业上的“窗户纸”,我们一定要捅破!
一、谁的眼泪在飞?
谈及咨询策划,很多人就想到了管理、销售领域的咨询和策划;品牌方面的咨询策划,在我国还是处于萌芽状态,真正懂得品牌咨询、策划的人才凤毛麟角。“就我国的整个咨询策划行业来说,也只有10多年的历史,整体上来看还是起步阶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内人士这样对记者说。
靠几个“主意多”、“点子好”、“有少许专业知识”的人,再加上一帮“阿猫阿狗”,就是这样背景下诞生的一些咨询策划公司,接下生意时也敢夸下海口,绝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仿佛企业里面那群人都是白痴,他们这些咨询策划公司的员工才是人才、才是无所不能的“救世主”。
结果呢?缺乏专业性和长效性、饮鸠止渴式的咨询策划方案,让企业在短期内迅速实现了业绩的飞升、抑或者根本就没有出成绩,可是在咨询策划公司太极拳式的运作中,他们从此又多了一个可供四处炫耀的“成功案例”。一拍脑袋就决策,一拍屁股就走人,这是国内咨询策划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记者从一位刚从咨询公司辞职的人士口中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广州某管理咨询公司,2004年接了某化工企业的生意,企业要求咨询公司给他们搞一套完善的ERP信息管理系统。然而,在咨询公司内部,仅有老总一个人对ERP非常熟悉,其他的员工连什么是“ERP”都没听过,老总不得不亲自花了一整天时间给员工灌输ERP相关的皮毛知识。然后,就是由这群刚知道 ERP为何物的人,实地“调研”了几次,网上搜索了不少资料,“剪刀加浆糊”,参与完成了该化工企业的ERP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化工企业为此付出的代价是25万元人民币。“在这行再也呆不下去了,我的良心、良知时刻都受到无声的谴责和鞭挞,所以我选择了离开”,他脸红地对记者说。
虽然这是一个令一些企业不禁心寒的个案,并不能说明国内所有的咨询策划界都是“乌鸦一般黑”,然而,国内又有几个咨询策划公司敢大胆地站出来,声明自己不是“一丘之貉”呢?信息不对称、市场不完善下,糊弄一次是一次,赚一笔就是一笔,国内多少咨询策划公司在这样干?
让我们回顾那些曾经被咨询策划捧得红极一时的品牌吧,就会发现很大一部分在现时已经倒下了。品牌由盛转衰、“灰飞烟灭”的背后,谁该负主要责任?将板子全部打在咨询策划行业,在我们看来是有失偏颇的,企业自身也存在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当企业和咨询策划公司都存在短视行为,都不成熟的时候,就形成了毁灭性的合力,最终将企业、品牌推向死亡的深渊。
咨询策划业泥沙俱下,企业与品牌泪水横飞,基业常青,百年品牌,谈何容易?
二、商业伦理的缺失
咨询策划行业,之所以或多或少成为“品牌之殇”的责任人,不是我们信口开河、毫无根据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由现在国内咨询策划界的素质决定的。咨询策划是一个相对新兴的行业,“遍地是黄金”,外国咨询策划公司现在又还存在水土不服等问题,于是,一帮国内咨询策划公司一拥而上,纷纷抢吃这块大蛋糕。
暴利、不规范、伦理丧失,往往就出现在一件新事物上,出现在一个新行业中。我们宁愿把咨询策划界现在存在的“黑幕”,看作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我们期待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真正发挥作用,能够在咨询策划行业实现大“洗牌”,将害群之马彻底逐出“智业服务”的大门。
追根溯源,造成国内咨询行业商业伦理普遍缺失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内咨询策划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我国对咨询策划行业从业人员没有设置相应的门槛,不管是什么学历、什么资历和怎样的能力,只要是人,就可以大摇大摆地横插一脚。
根据资料表明,国外对从事咨询策划行业的人员都有严格的“准入制”限制。
为了保证从业人员的高素质,美国政府在工程、技术、医疗、法律、会计等咨询领域,规定了执业资格标准。凡要获取执业资格者,要通过以下程序:
1、考试资格审查:主要有两方面。①学历:报考者需有美国政府承认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如果你是在其它国家获得的学位,可根据政府规定的标准衡量;②资历:主要是工作经历和经验,例如有学士学位、在咨询公司工作两年以上者,硕士以上学位、工作一年以上者方可申请参加考试。
2、执业资格考试:获得考试资格的人(简称ERT),考试时间为8小时,内容除包括工程设计、土木构造、选址等专业知识外,还有相关法律、税务、会计等方面的知识。
3、注册登记:考试合格后,要到政府部门进行注册登记,获取执业资格证书。如果在后来的工作中发生业务过失或有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业,政府可随时取消其执业资格。获取执业资格的人,才有独立注册公司的资格。这里讲的执业资格,不是从业资格。从业人员可以不获取资格,但其咨询报告要有执业资格人的签字。
在德国,各咨询公司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很严格的,一般来说,应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专家资格,才可能进入咨询组织。录用时除了专业的学历要求外,还很强调资历、工作能力,一般要求有4—6年的工龄。
不仅如此,国外的咨询策划人员还要承担法律和社会责任。
国内的大多咨询策划从业者,缺乏的正是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和道德品质,我们又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可以对他们的行为监督和惩处,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
国内咨询策划行业要想扭转现时的混乱局面,除了市场优胜劣汰自发产生推力外,有关部门也该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施加压力。
三、品牌之殇,咨询策划何罪?
不止一个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说:“咨询策划行业黑幕重重,我是赞同的;但是若把咨询策划业的罪上升到‘毁掉一个品牌,是不是夸大了一点?”尽管还没有咨询策划公司直接“扳倒”品牌的案例,但是品牌之殇,咨询策划就没罪了吗?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郑学益教授曾经指出,中国品牌和世界品牌存在差距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市场定位不准;第二,急功近利的影响;第三,产品的质量不够;第四,过分衍生品牌。
上述四点中,除了产品的质量,咨询策划公司尚不太可能直接插手外,其他方面哪个不是跟咨询策划公司所谓的“金点子”、“好方案”有关。企业请来咨询公司,咨询公司走马观花遛一圈就说企业的“定位不准”、“渠道有问题”,还拍胸脯打下包票“只要接受并执行我们的咨询策划方案,就能让业绩提升多少多少”,难道这种做法对造成“品牌之殇”还不够分量、不够尴尬吗?
更为恶劣的是,一家咨询策划公司接手另一家咨询策划公司留下的烂摊子时,接任者往往完全推翻了先前咨询公司定下的方案,“弄不出崭新的方案会让别人小看自己”,诋毁同行是“猪头”、“猪脑”,其实照照镜子,自己还不是大同小异?自高自大、信口开河的背后,恰恰折射了咨询策划业自身的不成熟、不规范。
不可否认,中国的一些企业心也太急太浮躁了,一步就想登天,巴不得一口吃出个大胖子,仿佛“百年老店”就在眼前唾手可得。它们请来咨询策划公司,或许不是为了长远的利润也不是为了共同的愿景,企业和咨询策划公司之间更不是长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真正的利益同盟没有得到建立与完善。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压力驱使下,咨询策划公司乐于为企业制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早就被抛在九霄云外。
对比一下国外的咨询策划公司,它们可以为企业提供终生服务,跟企业的关系紧密,虽然不能说做到共存亡,但是起码可以做到同兴衰。这种利益的紧密结合,让咨询策划公司有极大的压力和动力,最后大都能实现双赢的效果。对比之下,立见高下,这不能不说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国内咨询策划业的悲哀。
四、内外兼修,拯救品牌
国内咨询策划业能否“迷途知返”?对此问题,接受记者采访的行内人士都认为“很难”、“行业无序竞争,加上暴利驱使,行业自查自纠、自主洗牌几乎不太可能”。
难道我们就可以任由一些咨询策划公司逍遥自在、高枕无忧下去?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咨询策划公司给中国品牌“下毒”?“慢性毒药”酿成的苦果,绝不亚于其他行为所能带来的危害。
既然行业自律很难,政府部门能否进行必要而有力的干涉呢?如果我国也能建立起一个咨询策划人员相关的认证,为咨询策划业设立相关的门槛,阻止害群之马进入智力服务业,咨询策划业还会黑幕重重吗?如果我们也有一部法律,可以对咨询策划行业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进行监督管制,还有人胆敢胡来吗?
如果企业不改掉自身的坏毛病,“上当受骗”、“眼泪横飞”的悲剧就会再次重演;如果咨询策划公司不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不打造自身的品牌,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难于赢得客户的信任和青睐。等待乌云散尽、阳光普照,我们还要等多久?
毋庸讳言,在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一些丑陋的现象总要跳出来。当市场经济逐渐步入正轨,商业伦理需要重新构建,一切不合理的秩序都要推倒重来的时候,丑陋的东西还有藏身之地吗?
咨询策划业要反思,企业界也要反思,反思之后更要提炼自己,“企业兴亡,匹夫有责”,实现百年品牌、基业常青应该是每一个企业、每一个民族的崇高信仰。
在捅破咨询策划业“窗户纸”的背后,是我们一颗火热跳动着的心,这颗心和我国的咨询策划业、企业界和民族品牌紧密相连。一切尽在不言中,我们期待着:国内咨询策划业一路走好,从幼稚走向成熟;中国品牌能够在咨询策划业的帮助下,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