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慈爱医院”靠什么活?
2005-02-20吴狄杨坚
吴 狄 杨 坚
中国首家慈善性质的民营医院维持了6个多月后,院方近日终于宣布进行股权转让等改革,筹集民资,以尽快解决资金短缺的窘境。
尽管院方负责人和投资方郑重声明不改变医院的慈善性质,但是其赢利的前提还是令众多业内人士对慈善医院的前途表示担忧。
慈善救人遭遇严酷现实
今年2月18日,沪上首家民营的慈善性质医院“慈爱医院”正式开业,并设立专门的“慈爱基金”用于到该院进行治疗的特困肿瘤病人。该院得到了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大力支持。
由于医院定位为慈善性质的医院,为了防止出现高收费、高盈利的情况,在医院创立时,医院创办人、著名肿瘤防治专家丁学金教授拒绝了所有投资方的商业注资,资金来源仅仅是丁学金教授卖掉自己的房子并从朋友处筹集的部分款项。
此后,医院每月以10万元的规模亏损,本该用于医院发展投入的有限资金被用于慈善救助病人。到今年7月份,医院的运营终于被毫无来源的资金卡住了“喉咙”,慈善基金也面临着无款可救的局面。
为了实践慈善理想而心力交瘁的丁学金于7月24日突发脑溢血,并于8月4日阖然长逝。医院的经营一度几乎陷于停顿状态。
对此,众多业内人士似乎早有预见。上海一家民营医院的负责人指出,民营医院介入慈善医疗,从社会分工上来说,存在错位,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慈善医院难以为继
事实上,我国出现慈善性质的医院,丁学金的慈爱医院并不是第一家。
2002年1月,国内首家慈善医院在上海浦东新区成立。此后,在广州、杭州、无锡、胶州等地纷纷成立了慈善医院。
但是,和慈爱医院民营性质不同,这些慈善医院都是在当地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下开办的,其中均不涉及民资。但是,尽管有政府的支持,如今这些医院中的绝大部分也是处于难以为继的地步。
医院慈善性质不会改变
仍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的丁欢接过了父亲未竟的事业。丁欢为了让慈爱医院起死回生,决定对医院进行改制。他首先找到了两名投资方,并达成协议转让给他们医院的部分股权,以解决医院首要的资金短缺难题。
丁欢和两名投资方都表示,医院的慈善性质不会改变,同样是从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设立“慈爱基金”。而投资方认为慈善医疗的前提是必须“盈利”,否则慈善是做不下去的。而且投资方相信,根据改革方案,医院一定会实现盈利的。
专家称利润与慈善难共存
对于改革之后的慈爱医院的发展,业内人士也同样持怀疑和担忧的观点。“资本的特质就是追求利润,而慈善和利润应该是毫无瓜葛的。两者之间根本就不可能有任何平衡点。”沪上一家知名医院的副院长指出,国外所有的慈善医疗都是非营利性质的,利润和慈善几乎是“誓不两立”的。
他还提出了建立慈善医院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一个慈善机构(或者政府机关)的长效资金投入,工作人员工资能够得到保证;二是建立志愿者队伍,医院管理人员或者医务人员或者后勤人员是不要报酬的,以节省人力资源成本支出。“很显然,这两个条件在我国都不具备。”
责任编辑万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