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技术课程价值的追问——访中科院、工程院三院士
2005-02-03刘然施久铭
刘 然 施久铭
在高中新课程方案中,技术作为一个基础学习领域,被列入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承载着怎样的教育希望和时代责任,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其价值和意义到底在哪里?有专家指出:开设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知识增长方式转变而对人才培养目标与素质结构的崭新构建;同时也体现了当代科技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新挑战,体现了未来社会对学生发展的新要求。
早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研制过程中,研制组就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统一安排,向若干名两院院士征询意见。院士们对设置这一课程的举措给予了热切关注和支持,有的甚至说:“看到了中国的希望。”这让他们感到兴奋。
近日,我们就技术课程开设的有关问题专门采访了曾参加征求意见的柯俊院士、李衍达院士和王越院士,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技术课程的,对教师有哪些建议。
技术课程绝不可有可无
记者:据我们所知,在这次制订《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过程中征询了多位院士的意见,院士们普遍对此表现出了热情和关心,能否结合您个人的研究领域和切身经历谈一谈在普通高中阶段开设技术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柯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我们以往的教育过于注重传授知识,把精力都放在继承上了,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个是建国以后国家建设的需要。因为在建國之初,我们的工业十分弱小,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很有限,重点要向别人学习,所以我们始终是继承多于创新。教育要把自己先会的东西教给学生当然是没有错的,但是历史演变到今天,一定要有新的教育思想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了。而过去教育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总是强调“教”,总是“教”得多,“育”得不够。这样做的最大的后果就是念书多,实践少,而技术教育强调动手动脑,立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技术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李衍达(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我在科学院属于技术学部,在学部里我们对技术学科也进行了多次探讨,我们认为,技术是很基础的能力和学科。
过去教育里对技术方面还是有些忽视。我上中学时老师就常对我们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指的是科学。技术和科学是不同的,它是有应用目的的;科学是发现,技术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产品或者服务。如果光有科学没有技术,人类的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材料、工具都没法得到,技术和科学一样都具有基础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在高中开设技术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现在的技术创新已经进入经济或社会发展的核心层面。不可想象,没有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怎么发展。从产业来说,所有的生产、技术、工艺以及各种各样的诀窍都是从技术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技术的发展就没有产业。我们现在都在谈自主知识产权,其实自主知识产权大部分都来自技术创新。大家知道,科学发现没有所谓的自主知识产权,真正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来自于技术的,所以对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来说,离开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除了基础性之外,技术还有其时代性,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因为它改变了社会,改变了世界。我们可以看到,进入20世纪之后通讯、计算机、微电子、自动化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的进步迅猛,很难想象,现在如果没有了通讯、没有了网络,这个世界会怎样。此外,技术还有共通性,表现在技术有自己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在这个意义上,在中学发展技术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很关注的原因。
从我个人的工作来看,绝大部分时间是搞技术,过去有十几年时间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帮助国家找石油,我们的研究组为渤海和南海石油开发作出了贡献,所以技术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后来我又研究网络技术,培养出来的一批学生在数字电视的条件接受系统上研制出了新产品,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王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高中阶段的教育是承前启后的教育,这一阶段是公民教育的重要阶段,好的基础教育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影响。国际上高中学生的学习很注意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我们的学生不能关门死读书,打好中华文化的基本功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也要了解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情况。现代社会技术和我们平时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让高中生通过技术课程学会创造生活。
技术素养是技术课程里更加基础性和本质性的教育
记者:技术课程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被列入了普通高中课程,其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您是如何理解“技术素养”内涵的?
李衍达:我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具有良好的技术知识和运用能力,也就是有目的地应用、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要在高中阶段培养重视生产技能和知识创新的意识,不能把技术看作是可有可无的“小儿科”,也就是说要在学生身上培养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意识,光有能力没有这种意识也是不行的。第三要有运用技术创造人和自然和谐的意识,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了许多弊病。可以这样说,技术素养是技术课程里面更加基础性和本质性的教育。
王越:简单说起来,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志品质是技术素养的一个方面,还有就是对技术本质的理解,任何一个技术的运用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是任何场合都能使用的,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在技术课程学习中要是能够理解到这一层次的内容,并对技术本质能有一种发展的、动态的把握,我们说这种技术素养是很高的。在高中生中一定要逐渐培养正确的技术观。
柯俊:技术课程不应只限于培养学生的本事,还要通过学习技术课程掌握思维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和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通过这些来认识到劳动才能创造世界。
记者:可不可以这样说,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同时重视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人文因素以及技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正是技术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柯俊:技术课程光把技能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怎样将“育”有机地融入“教”中是开展技术课程更为重要的部分。“育”就是你所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说简单点就是怎样做人的道理。我们曾经把材料系两个班学生拉到宝钢,把他们分配在从轧钢到高炉的几个组里。学生边实习边参加了炼钢厂的科研。8个星期过后,学生的实习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学习和劳动了,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因为是搞科研,所以都有责任感,不会计算机的去自学,日以继夜去钻研,还互相帮助,他们在一起就是一个团队,他们就是在这种实践中培养了团队精神。通过这次实践活动,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发,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所以我觉得在技术课教学中老师教一套本事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贯彻先进的教育思想,要让学生懂得劳动的艰辛和具备执著的精神。
王越:比如我们的教师在讲授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时候就不能过分宣扬它们的万能,从本质上看计算机实际上只是执行命令的工具,它们没有思维和创造性,因此不能误导学生。技术课程要维持真理、坚持真理,要让学生从思想方法和价值觀上理解技术的本质,不能过分地宣扬技术的万能。高中生的科学技术基础是比较弱的,所以更不能误导。人类技术发展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有着多个层次。在教学技术课的同时一定要坚持真理和明确技术的本质概念。
李衍达:有一种说法: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技术已经发展到影响环境和人类自身发展的程度,甚至说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固有的伦理关系和道德状况。比如说基因技术,就使得人类面临着许多尴尬的问题。技术进步到了今天已经不单纯是人本身的问题了,它影响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既要有能力又要有创造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意识。技术课程标准里提出的想法是挺好的,要把人文的因素融入进去,技术发展到现在,我们下一代应该从更高的视野来看待这些问题。如果我们的下一代没有这个视野的话,技术的发展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自身的安全。这几十年来反复提到的循环经济的问题、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包括最近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问题,都和技术的发展产生的后果有很大的关系,使得人们反思。这些问题当然是我们21世纪所遇到的问题,如果不用更宽广的视野,不从人和自然和谐的角度去理解技术,解决这些问题都无从谈起。所以我认为下一代所面临的问题和我们上一代是不完全一样的。教育是下一代的事情,我想提到比较高的视野来认识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赞成这个说法。
灵活有效地开展技术课程
记者:目前,技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为了保证技术课程健康地发展和高质量地实施,您对技术课程的实践者有什么建议?
王越:首先教师要领会技术课程的精神才不会照本宣科,教师的本职工作是培养人的,他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要支撑课程的实施;其次教师本身要了解技术发展的前沿内容,因此对教师进行培训、聘请兼职教师都是很关键的事情。技术课程开展起来是很难,但不做又不行,因为教育是利在千秋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提倡多一点奉献少一点功利。技术课程尤其要避免“课归课,人生归人生”的局面。从国际上看,鼓励高中生打好基础的同时了解现代技术并动手创新是大势所趋。
柯俊:除了培训教师还要动用社会力量,学校和社会共同办学可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比如说动用社会闲置力量,我们的高校离退休人员,有许多会是非常热心的参与者。还有学校可以和工厂结合。在大城市还可以和科技馆合作。比如北京、上海和天津都有这样的条件,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设计科技馆要展览的东西,可考虑把科技馆变成一个教育机构,让学生亲历现场参加设计学习。上海已经有实践,他们现在是让师范大学的学生去讲解,还可在科技馆固定的区域开设计算机设计课程,或加开“科学列车”到农村地区,用各种方法加快农村孩子的学习。这门课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和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也是高中学习的组成部分。
李衍达:如果要提建议的话,第一个就是要在教育界加强对技术教育和人类生存、环境关系的意识,这个不仅仅是中学老师的问题,而且是教育界的问题。这个课题是21世纪以来大家都面临但不为许多人认识的问题,如果不为人所认识,教育从何谈起?我认为要动员人力来开展这方面的科普,包括印制读物,使得大家都认识到,只有让教育者首先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才能教育下一代。这个和过去不一样,这是我们所遇到的时代性问题,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在课程中自然地融进这样的意识,而不是生硬地拉在一起。第二是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现在我们谈的技术有很多部分是大家所熟悉的传统的技术,但也有一部分是大家所不熟悉的技术,谁会想到计算机会那么普及,网络会那么发展?很多东西你年纪稍微大一点都跟不上,所以教师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我建议通过网络学堂也好,通过培训班也好,要使教师理解掌握这些东西。第三个建议,因为我们国家地区广阔、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文化条件不同,因此在进行技术课程推进的时候应该是分类分级、有所区别的。一律要求肯定是不对的,精神是一样的,但是要求、难易应该有所不同。我想技术课程可以开展一些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对问题有所领悟就可以了,有时候提得太高深不太好。要不断探索适应,技术课程到底怎么做,也可以参照现在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来开展一些讨论和交流经验。比如说现在对学生玩网络游戏头疼不已,其实它也是一把“双刃剑”,你利用得好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利用得不好会产生许多危害,这些问题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时可以去讨论,使得课程显得生动,寓教于乐。总而言之,技术课程既有它的基础性又有它的时代性,给我们的教育出了很多新的课题,这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大好机会,也是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现在我们不是连高级技工都缺乏吗?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教育的偏颇。技术课程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