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性学习与地理教学

2005-02-01

人民教育 2005年9期
关键词:程序性探究性亚洲

郎 宇

“探究性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的。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也应像科学家一样在学習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作为科学体系中的一员,地理学科的学习当然也可以充分共享这一思想和理念。但哪些内容适合探究式学习?如何运用才能恰当而有效呢?这里谈谈自己的浅见。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可把地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

陈述性知识是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原理等,这类地理知识一般不适合也不需要学生去探究。

程序性知识,又称为操作性知识,主要回答“怎么做”的问题,是有关程序、操作、步骤、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等。策略性知识是回答“为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单靠老师讲解很难为学生所掌握,只能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才能逐渐被内化。如“地球运动”就属于这一类。从实践中获得的这类地理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和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可见探究性学习方式并不是适合所有内容的。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好探究性学习方式?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很难说全说透。但仍然是可以讨论的。

探究性学习强调参与,强调过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很多“怎么做”和“为什么”的知识就可以让学生展开“思维探究”。比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后,让学生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在分析了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之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洪水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除了“思维探究”,还可以组织“模拟探究”活动。例如“地球运动”这一节中公转这部分内容,可以组织学生模拟表演:请出五名学生,一名学生扮演太阳,平伸双手代表太阳光线,其他四名学生分开依次成90°站在“太阳”的周围,分别代表二分和二至点,并且头向一侧倾斜23.5°角,要求这四名学生的个子一样高。当中间的“太阳”转动时,太阳光线会照射到地球上的不同位置。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本节的难点知识———地球的公转及产生的现象。

在地理学科中,我觉得探究性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培养学生应用地图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中形象、直观的材料,蕴藏着丰富的地理信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交流以及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提供了可能。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某一区域的地图提出问题,在用图中养成看图思考问题的习惯。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来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各种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这一点尤其在区域地理教学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往往缺乏主动性,获取地理信息的兴趣不浓。如果对教材进行梳理,打破知识条块分割,构建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就能掌握有用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地图是掌握有用知识的中介,是解决问题的桥梁。如在讲亚洲的地形和河流时,首先运用亚洲的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亚洲的地形种类及地势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探究,分析出亚洲的地势有中部高、四周低的特点;接着分析亚洲较大河流的名称及流向,知道亚洲的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然后分析亚洲河流的这种分布特点与地形的密切关系。这样通过读图不仅了解了地理要素的特点,也分析出了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应用地图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度比较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收放有度,引导学生探讨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学会用“地理头脑”分析问题。

猜你喜欢

程序性探究性亚洲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为什么我们不会忘记怎样骑自行车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为什么我们不会忘记怎样骑自行车?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亚洲足球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关于程序性辩护
日全食令亚洲很兴奋
程序性辩护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