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浦东 告慰小平
2004-09-09叶国标
叶国标
两年前,在与美国迪斯尼乐园的一次谈判中,浦东新区特意向对方赠送了一套反映浦东变迁和城市风光的照片。从阡陌交通的落后农村到魅力四射的现代新城,照片记录了浦东成长的足迹。与老浦东相比,新浦东的天空是那么湛蓝,高楼是那么气派,景色是那么迷人。美国客人惊叹之余,询问“照片是不是电脑合成的”,当被告知“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的时候,对方的眼神里流露出钦佩和敬意……
照片的拍摄者是姚建良,浦东陆家嘴开发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作为浦东的守望者和记录者,姚建良14年来累计耗费3000多个胶卷、拍摄10万多张照片,用镜头生动记录了浦东的成长轨迹和沧桑巨变,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
“相机是我的‘情人,守望浦东、记录浦东是我的人生支点”
1990年4月18日正式拉开序幕的上海浦东开发,使姚建良这个土生土长的浦东人、从中学时代就痴迷于摄影的“摄影迷”萌发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波澜壮阔的浦东开发,可能会使那些街坊、马路、码头在一夜间消失,而这些东西毕竟伴随人们走过许多岁月,应该用镜头记录、保存下来;另一方面,今天的实践就是明天的历史,要用镜头记录浦东的成长足迹和伟大变迁,对历史、对后人有个交代。
曾在一家建筑公司从事工程项目的摄影和档案保存工作的姚建良,对工程摄影和历史档案的价值有着深刻认识。浦东特别是陆家嘴的宏伟蓝图,使姚建良强烈地预感到:浦东开发这一小平同志设计、党中央决策的伟大系统工程,将使他的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紧紧地抓住了姚建良的心:“我要启动一个‘摄影工程,做一个浦东忠实的守望者,用10年、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用镜头来记录浦东开发的伟大实践,给后人留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
从此以后,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姚建良利用业余时间,跨着15公斤重的摄影包,登高楼,穿街巷,进民居,拍摄浦东的旧貌、新颜和许多“第一次”的历史性事件和场景。他在陆家嘴金融中心区和商贸区、世纪大道两侧选择了几十个拍摄点,进行跟踪拍摄。1993年,东方明珠电视塔竣工,使姚建良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拍摄制高点。每年夏末初秋,他都要登上300多米高的东方明珠塔太空舱,以同一角度、同一视点,拍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建设和变化。
面对这样一组照片,谁都会怦然心动:高楼平地起,陆家嘴长高、变美的节点和过程历历在目,不需要任何文字和解说,你仿佛看到了历史的年轮,仿佛触摸到了浦东的脉动。来自海内外的无数来访者,在这组照片前驻足、流连、感慨。照片是醒着的记忆,具有超越语言的生命力。
由于经常在户外活动,姚建良皮肤晒得黝黑,像个庄稼汉子。有好几次,他被别人误认为是送快递的“跑街先生”。虽然是个公司职员,但姚建良平时难得有机会穿西装,他总是一身摄影装、一个摄影包,忙碌并快乐着。有两次,在未竣工的高楼顶层拍夜景,一脚踩空,与死神擦肩而过。2001年,APEC焰火之夜,戒备非常严格。为了留下这历史性的瞬间,姚建良写下“责任自负”的“生死状”,冒险登上建工集团大厦楼顶拍摄。
姚建良说,“相机是我的‘情人,而记录浦东的‘摄影工程是我的人生支点和‘解不开的情结。”
“照相机的快门再快,也跟不上浦东变化的脚步”
这项庞大的“摄影工程”,以及那些视角独特、匠心独具的浦东开发历史进程照片,使姚建良赢得了陆家嘴开发公司“十佳员工”和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评选的“优秀摄影家”等荣誉。
“并不是我的照片拍得有多好,而是浦东的景观变得快、变得美。精彩源于浦东开发,源于浦东的决策者、投资者和建设者,是他们用智慧、心血和汗水,托起了浦东辉煌的今天。”姚建良感慨的说:“照相机的快门再快,也跟不上浦东变化的脚步。”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民谚诉说着当年黄浦江两岸的天壤之别。如今,时过境迁,上海最俏、最贵的房子在浦东。上海每卖出4套房子,差不多就有一套在浦东。浦东开发14年,年均新增人口10万人,拥有大专学历或中级职称以上的人才总量从开发之初的6.6万人增加到30万人,其中国际化人才超过5万人,包括2万多外籍人士,并涌现出40多个国际社区。
潮涌浦东,投资潮、人才潮、创新创业潮一浪高过一浪。迄今,浦东已吸引来自98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外资企业,利用合同外资220多亿美元。中央和外省市在浦东投资了8000多个项目,注册资金近1000亿元。其中包括37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数十家国内大集团总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已成为亚太区新兴的资本聚集“极”和可与纽约曼哈顿、东京新宿对话的世界级CBD,去年每平方公里产生的GDP增加值达147亿元。这里荟萃了7家要素市场、156家中外金融机构、4000多家中介服务机构和2万多“金融白领”。
浦东以上海1/12的土地面积、1/10的户籍人口,创造了全市1/4左右的GDP和工业总产值、1/2强的外贸进出口额,总体经济实力相当于十多年前的整个上海市。2003年,浦东GDP达1504亿元,比1990年开发之初的60亿元增长了25倍。短短14年,浦东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新兴工业化国家30多年才走完的历程,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感谢小平,是他老人家给浦东和浦东人带来了光荣和骄傲”
浦东开发之前,交通是制约浦东发展的最大瓶颈,当时黄浦江上一座桥也没有,人流、物流的往来依靠轮渡,效率可想而知。如今,黄浦江上架起了6座大桥,江底修建了5条越江隧道。车辆的过江速度从原来的两三个小时,缩短到六七分钟。
姚建良告诉记者,浦东开发之前,黄浦江不仅是地理上、经济上的鸿沟,也是心理上、文化上的鸿沟。当时,浦东人去浦西,要靠摆渡,遇上恶劣天气交通就阻断了。有一年,延安东路轮渡码头因为大雾天气还发生过挤死人的惨剧。那时,去浦西习惯叫“去上海”,到了浦西,人们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并嘀咕:“看,阿乡来了”。当时,有人给姚建良介绍了好几个对象,但对方一听说是浦东人,连面都不见。
“现在,身为浦东人,再也没有自卑感了,取而代之的是自豪和骄傲。”脸庞黝黑、目光炯炯有神的姚建良说,“浦东人民对小平有一种深深的感激,是他老人家给浦东和浦东人带来了光荣和骄傲。小平曾嘱咐:‘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并鼓励说:‘浦东开发比深圳晚,但起点可以更高,我相信可以后来居上。从伟大构想变成瑰丽现实,小平的心愿和期待已初步实现,但愿这些记录浦东沧桑巨变的照片,能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姚建良,跟在美术学校念书的18岁儿子有个约定:“如果爸爸哪天跑不动、拍不动了,你要拿起相机继续拍,浦东开发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的‘摄影工程也需父业子承。”
姚建良透露,接下去,他要跟踪拍摄世博会、黄浦江两岸开发两大工程。“能碰上浦东开发这样的历史机遇,能成为一个浦东的守望者、记录者,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