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兴趣、异常事件、个性自由

2004-04-29庞跃辉

新闻爱好者 2004年10期
关键词:新意新闻媒体受众

庞跃辉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定属性。新闻之所以为新闻,其特定属性集中体现为真实、及时与新鲜、奇特的内在关联、有机统一。脱离真实性、及时性的新闻,只能是虚假、陈旧之品,如此新闻决没有生命力;而缺乏新鲜感、奇特感的新闻,则只能是枯燥、平庸之作,如此新闻决没有吸引力、影响力。因此,强调新闻的真实、及时固然重要,而重视新闻的新鲜、奇特也十分必要。下面,笔者对新闻求新谈几点肤浅认识,以盼抛砖引玉。

一、新闻求新与关注“共同兴趣”

共同兴趣主要是指新闻受众对某些事件的广泛关心、共同关注的心理指向或趋向。在一些新闻学术文章、专著中,“共同兴趣有的称共同需要或共同关心、共同关注,都是一个意思”①。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手段和途径,与口头传播、书信传播、电信(电话)传播等手段和途径的显著区别,就在于新闻传播面对的是社会大众,他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阶层,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爱好。如就一张报纸来说,报纸印刷出来,希望大家都来买,都愿意读,那就不能仅仅是满足个别人或少数人的需要,而是必须满足社会大众的某种共同兴趣的需要。否则,报纸就没有销路,甚至连维持简单的再生产也不可能了。因此,“共同”的范围越大,报纸销路才可越好。从这一角度上讲,“报纸是依赖共同兴趣而生存的”②。因此,及时抓住、客观报道人们广泛关注的事件或愿望,是新闻属性的一个重要显现。

肯定了对共同兴趣的关注,那么,新闻又怎么可能出新意呢?其实,新闻对共同兴趣的关注和出新意并不相互排斥。新闻对共同兴趣的关注,是指新闻要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件或愿望,不仅是个别人关心的事件或愿望。而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件或愿望,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途径、不同层面或采取不同手段、不同形式来展开,因而仍可创出新意。若排斥共同兴趣,新闻就难以被广大受众所关注;而忽视创出新意,新闻就难以吸引广大受众而发挥重要作用。

新闻要处理好关注共同兴趣与求新的关系,还必须建立其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例如,惩治犯罪是人们共同关心的一个社会热点,但不同的人对其关注的具体内容是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也可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新闻对惩治犯罪的报道,就有一个正确选择的问题,“即使是可以公开报道的案件,在报道上也要注意把握好‘度”③。对残暴、猥亵的行为不宜作过细的叙述,因为对此不加保留的描述,可能会对那些本来有犯罪企图和犯罪行为的人起一种传播犯罪伎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一些思想不健康或行为不端的人的仿效,同时还可能给被害者及其家属带来痛苦,也使一些受众产生恐惧。

二、新闻求新与把握“异常事件”

异常事件是与正常事件、平常事件或常见事件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那些发生时空、发生状态、发生程度、发生缘故等与一般事件有所不同的新奇事件。异常的事件往往会给人以新奇感,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正如新闻心理学家所指出:“对新闻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这一心理是受众普遍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们的动机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现象。”④一些新闻媒体、新闻栏目、新闻报道之所以获得受众的喜爱,得到受众的青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注重满足受众的新奇心理,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人把快速采编、刊发社会生活中的异常事件视作新闻求新的重要方法,这是不无道理的。从这一角度来说,敏锐观察、深入挖掘、及时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异常事件,以尽可能奇异、诱人的新闻题材,充分满足受众的新闻心理,是新闻求新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

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求新并不等于猎奇,也不是对异常事件的炒作。如果过度渲染异常事件,只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比较典型的例子便是“英国艾滋杀手”的有关报道。该新闻主要讲述一位英国律师在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情况下,不告知其女友,导致女友也遭感染的事件。在2003年10月,中国有超过十家的媒体争相报道此事。美国新闻学家休梅克提出了把握“新闻异常性”的重要观点,对我们颇有启发。他指出:“异常的东西可以是负面的或是正面的。好的东西也可能是异常的,例如,假如有人活到120岁。这是件好事,但是从统计学上来说这是异常的,因为此人活得比平均寿命长。再举一例,如果一种新的能源突然被发现,这一新的能源相对于其他能源来说是异常的,因为它不同于后者。但这是件好事。所以,异常的东西既可能是负面的,也可能是正面的。”⑤因此,即便新闻关注异常的事件,也决不能沉溺于负面或阴暗的报道之中。

三、新闻求新与彰显“个性自由”

个性报道与自由创作是激活新闻求新的重要驱动力,因而个性与自由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概念,是被广泛使用的。若一味否定报道的个性、随意干预传播的自由,确实不利于建立新闻创新机制、激发新闻创新活力。但是,彰显新闻的个性与自由,是为了更加充分地体现新闻的求真务实精神。

例如,对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或人文景观惨遭破坏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般老百姓和各级政府都十分关注。不管属于什么阶层,对这种现象持什么态度,都渴望了解这种破坏的真相及原因。如果新闻媒体及时客观地报道了其真相及原因,也就是求真务实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而充分发挥各新闻媒体自身的特长,从不同的报道视角、不同的报道层面、不同的报道形式,组织富有专题特色的跟踪报道、系列报道、互动报道等,对这种破坏的真相及原因进行深度报道或述评,表明新闻媒体对这种现象的态度或看法,则可展示报道的个性,体现创作的自由,见其新闻的新意。当然,不同的新闻媒体由于各自不同的载体形态和受众对象,会产生不同的采编策划和采编风格,但是都不能改变其所报道的事实真相及原因。因此,在新闻求新中彰显个性自由与体现求真务实精神并不是截然对立,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两者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之中。如果排斥求真务实,新闻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忽视个性自由,新闻就难以形成鲜明特色。

参考文献:

①②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8.

③范长敏等。进家入户听民声〔J〕.北京.新闻战线2004.5.23.

④吴飞。新闻编辑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62.

⑤张。国内媒体有关艾滋病的报道中价值取向的“是”与“非”〔J〕.北京.新闻与写作2004.5.

⑥张咏华。新闻是“异常”的?〔N〕.上海.社会科学报2004.4.15.

猜你喜欢

新意新闻媒体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经典款也能穿出新意
必具独特新意方为真诗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新意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