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窑的鼎盛

2004-04-29赵金鹏

华夏文化 2004年3期
关键词:窑工匣钵单件

赵金鹏

越窑是中国青瓷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个窑系,从东汉晚期真正瓷器出现至南宋时期停烧,其烧造历史近一千年。商周时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河南、河北、山西和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和浙江等地区都出现了原始瓷。但到东汉晚期,浙江上虞地区的原始瓷最终发展成真正的瓷器。这就是越窑早期的青瓷。三国两晋是越窑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越窑产品与此前相比,烧制技术已经成熟,胎釉结合更加紧密,釉质也明显提高。至唐时,慈溪上林湖地区成为越窑的另一生产中心,越窑在这时进入兴盛时期。“陶至唐而盛,时有窑名。”越窑一名也正式出现于此时。到北宋初期,越窑烧制达到鼎盛,窑业规模巨大,产品质量精美。北宋中期越窑逐渐衰落,南宋时停烧。

如上可以看出,越窑虽烧造近千年,但其鼎盛历史可谓昙花一现,维持时间并不长。即便如此,历史遗留下来的遗存中却也能找到其鼎盛的标志。

从技术上讲,匣钵单件罩烧成为主要烧造方法是其鼎盛标志之一。制陶伊始,人们多采用明火烧造。随着技术的进步,为了提高每次烧窑产量,越窑在早期采用了明火叠烧和坯件对口合烧。唐代晚期,匣钵开始在烧瓷中应用。瓷器在匣钵中装烧,避免了过去采用明火叠烧落砂、窑渣及烟灰对瓷器造成的不良影响,使瓷器釉面光洁无斑,质量大为提高。唐代虽然采用了匣钵技术,但更多的却是匣钵多件烧造,只有少数产品采用匣钵单件罩烧。五代末北宋初,匣钵单件罩烧成为主要烧造方法。这种方法与匣钵多件罩烧相比无疑又是一种进步。上林湖寺龙口窑址发掘之后,人们发现了这种匣钵烧造技术的原理:装烧时,由于匣钵接口处涂了一圈釉,匣钵内的空气可以通过接口处透出;冷却之后,由于釉层的凝结,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匣钵之内,从而保证了匣钵内的还原气氛,使得烧制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有人认为,这种技术是“秘色瓷”“神秘”的真正原因。

虽然这种装烧技术使得产品质量提高,但烧瓷成本也随之增加。因为这种技术应用后,每个匣钵只能装烧一件。资源的过度浪费使得后来的人们不得不再采用明火叠烧,产品质量又随之下降,越窑也因此转向衰落。因此,从技术上讲,匣钵单件罩烧是其技术上的顶峰,自然是越窑鼎盛的一个标志。

从产品上讲,细划花装饰流行和单字款铭文的大量出现是越窑鼎盛标志之二。早期的越窑青瓷多光素无纹,常以莹润的釉色和优雅的造型赢得市场的青睐。唐晚期出现的秘色瓷也继承了越窑青瓷这一传统特色。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诗句,将越瓷釉色称为“千峰翠色”。又有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将越瓷釉色赞美为“春水”、“绿云”、“古镜破苔”和“嫩荷涵露”。陆羽《茶经》则从品茶角度出发,称越瓷“类玉类冰”,将越窑列于当时诸窑之上,也是赞美其釉色。但到五代末北宋初,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细划花装饰流行。这些细划花装饰线条流畅,纹饰简洁,釉色莹润无瑕,特别是多在碗盘等瓷器内底流行对蝶、鹦鹉、龙和双凤等纹饰。为了保证这些纹饰的完美,避免叠烧给器底带来的烧造痕迹,采用匣钵单件罩烧。到北宋中期,刻划花装饰流行,虽然沿用细划花装饰,但是工艺远不及细划花精致完美,纹饰题材也大为减少。由于匣钵单件罩烧成本过高,这一时期采用了匣钵叠烧技术,产品质量与北宋早期的产品相比明显逊色。产品质量的下降也使得越窑在竞争的环境中逐渐失去市场。从技术角度讲,由素面无纹到纹饰的流行,无疑是一种创新。而从越瓷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由无纹饰——细划花——刻划花,细划花瓷器都属精品之列,也正是处于越窑艺术鼎盛时期。

单字款的大量出现也反映了越窑的鼎盛。上林湖是越窑的中心产区,在上林湖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单字款。据统计主要有“大”、“上”、“永”、“辛”、“天”、“吉”、“千”、“供”、“子”、“内”、“丁”、“已”、“乙”等十三个字款。而且这些单字款多与细划花纹饰出现于同一器物之上,且单字款瓷器采用匣钵单件罩烧,这说明单字款流行于北宋早期。

在慈溪上林湖地区寺龙口窑址中的窑具和瓷器上也曾发现大量的铭文字款。如表姓名的“马”、“朱”、“柴记”、“元记”、“王记”等;表纪年的“太平”、“辛酉”等,表数字的“三”、“五”、“七”、“九”等;表方位的“左一”、“朱上”、“王上”等,其中表姓氏的经统计多属唐五代时期,这可能与唐代的“物勒工名”制度有关。唐时规定,为检验窑工产品是否合格,要求窑工在烧制器物时在器物上刻下自己的姓名。而这些表数字、表方位的铭文字款无疑是因窑场规模的庞大和窑工的分工,为了能区分不同窑工的产品而在器物上作的区别标记。但唐末五代时期,窑工在器物上做标记这一行为还比较自由,才出现了单字、两字和多字的字款铭文;文字内容方面,表纪年、数字、方位的文字都可以使用,不加限制。但是北宋早期,细划花纹饰流行,特别是器物内底纹饰出现后,窑场主为了保证这些纹饰不被破坏,不惜提高成本,采用了匣钵单件罩烧技术。那么仅仅为了作为标记使用的字款必然受到约束,字款多被限制在瓷器器底之上,字数也被限制为单字,内容上则要求避免出现姓氏,选一些吉语或与窑业相关的笔划较少的文字。因此文字作为区分不同窑工产品的标记出现在瓷器上,反映了窑场规模的巨大和窑业的兴盛。而受到规范之后的单字款铭文的大量出现则成了窑业鼎盛的一个标志。

耀州窑与越窑铭文字款出现情况大同小异,在耀州窑窑址里也发现了表纪年、数字和窑工姓氏的字款。但是单字款却是越窑的特色,而这一特色源于细划花装饰尽善尽美的需要。可以说,细划花装饰创造了越瓷的艺术顶峰,将越窑推到鼎盛时期。而细划花装饰这种烧造技术——匣钵单件罩烧本身又存在难以避免的弊端,即成本过高。因此,这一技术应用之后,虽然创造了越窑的鼎盛,但是瓷土的过度使用使得资源严重短缺,或许这才是越窑衰落的根源所在。

猜你喜欢

窑工匣钵单件
基于有限元的热力耦合场匣钵运动分析与优化
正极材料烧结过程产生匣钵结晶的研究
现场电子音乐与单件乐器结合时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
西门子推出紧凑型视觉单件分离器
废匣钵粉加入量对堇青石-莫来石质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关于陶瓷色料生产中匣钵选用的几点建议
黄泥洲的老窑工
垂直层3D打印新技术助力波音制造单件大尺寸工装
溱潼窑工号子的历史与现状
力与美的熔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