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充东境彭姓的由来和习俗

2004-04-29彭邦炯

寻根 2004年4期
关键词:彭氏

彭邦炯

2000年7月回到南充,得家兄捶拓的几块彭氏祠堂和墓地的残碑,上面有关于彭氏入川的材料。历经土改、大跃进、“文革”等运动,过去的宗祠、古庙、古墓等都已不见踪影,多方收集,家谱、族籍等有关材料也一无所获,因而对这几块残碑资料更觉珍贵难得。后来家兄还利用各种机会,走访亲友老人,将收集的有关口头材料寄给我。现整理成文,希望能对移民史、地方志、民族民俗学等研究提供点滴资料。

川北南充东境这支彭姓,是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定居下来的移民。现南充市河东高坪区万家乡、浸水,广安市岳池县团结乡等地的彭姓人家,都是这支移民的后裔。现在这支彭姓后裔遍布全国各地,亦有在海外定居的。

入川前的彭姓流脉

据彭氏宗祠里残留下的《议立族会碑》载:“我彭氏之祖,自商贤大夫受封,享寿八百,生子五十四人(实指夏商彭氏之先祖八百年间发展为五十余个同姓的大氏族部落),皆以国为姓。历汉唐以迄元明,分居各省,代有名人。县东彭氏则由前清国初,自楚迁居。”又清嘉庆十二年《彭门高氏墓碑》也说,彭姓出自陆终之后(古文献传:陆终为帝颛顼之孙,自帝尧时举用,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封于彭城称彭祖),“越夏及商八百年间,名曰老彭,后人因以为姓”。“继历数千余年,脉流江南直隶庐州柘高镇(安徽省巢县西北十里古有橐皋镇,即商甲骨文里的橐地)、巢县等处”。到元朝末年,当地彭姓中有位叫彭胜的人参加了朱元璋的起义军,因有战绩当了义军的一名指挥官,奉命率兵南下打到湖南永州。彭胜在永州零陵定居下来,世代繁衍,子孙遍及今湖南西南各地。又历十余代到明末清初年间,这支彭姓中的彭三遵“奉旨入川”。此碑文所谓“洪武敕令以指挥统兵奠定湖南,派衍永州零陵;世居十代,值李自成大变,奉旨填川。”

又据原彭氏宗祠碑文开头讲“老彭上至商贤大夫也,乾隆四十八(1783)年来蜀落业”。原宗祠堂屋上供有“彭君道侦”及“彭君法胜、法达”三位祖先神位,各家族的堂屋中也有供奉。相传他们是入川前在湖广的祖先。入川前湖广原籍族人共议有新的“字辈”为:

祖德三承圣元洪文大庭

朝邦昭俊秀嘉惠启芳馨

共20字辈。入川后一直到解放以至“文革”前,原南充东境彭姓的男人一般都是按字辈起的名。

彭氏的入川

明末清初,蜀中多战乱,土地荒芜,“十室九空,虽穷谷深山,无或幸免”。(刘景伯《蜀龟鉴》)人烟稀少不难想见。据《四川总志》记载,明万历六年(1573年)时四川熟耕地有134,827顷,人口约310多万;到清康熙十年(1673年)统计,熟耕地仅有15,304顷,人口才92万许。熟耕地不到明万历六年的1/8,人口则不及万历六年的1/3。

为发展经济,巩固清政权,清初数十年间曾不止一次地进行了有计划、有组织的移民填川行动,准“招两湖、两粤、闽、黔之民实东西川,耕于野”(见《清实录》)。为鼓励移民,政府还发给赴川移民路费(当地叫“盘缠”)、种子和农具等。入川开荒生土三到五年还可免征赋税。于是外省百姓在当地难以生计者,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奔赴四川。

在当时移民潮中,湖南永州零陵彭姓族中的彭三遵及妻彭高氏也举家赴川。他们携长子承举、次子承章及其妻室离别零陵彭氏家族,与其他入蜀民众结伴而行,即碑文所谓“奉旨入川”。行至途中彭三遵不幸染病去世,高氏及子、媳在河边将其火化,收骨灰于瓦罐肩背而行。离湖广时,全家还背着“彭氏门宗圣公大郎、二郎、都督三郎”三尊神像。都督三郎在途中过江落入水中,剩下大郎、二郎由长子承举背着,父三遵骨灰由次子承章背着继续前行。他们夜宿祠庙、岩屋、山洞,取石支锅,拾柴做饭,沿途历经艰辛,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始达南充县东境万家沟。即《彭门高氏墓碑》讲的:“值李自成大变,奉旨填川。彭公字三遵者偕室高氏始行入川,落业于兹南充东境万家沟。居马承粮,开垦上下五十里许,皆彭氏鸿基。”

彭三遵全家移川不算早,当时已是乾隆“盛世”。四川的社会经济也已恢复发展。乾隆十八年四川的垦田数就已达459,574顷。据彭氏入川后七年统计(乾隆五十五年),四川人口己增加到900多万。那时府、县附近比较好的地方多已开垦。但较为偏远的地方,如当时离县约百里的万家沟,上下近百里仍荒无人迹,故先祖到此落业。

万家沟为一条小河,是嘉陵江的一条支流的上段,由北向南流经今岳池县的团结、秦溪、同兴等乡镇后至南充市青居的溪头乡与嘉陵江汇合。小河东山上有庙名曰金田寺,高氏及子将祖先神像及三遵骨灰暂放此庙供奉(一直到土改时拆庙前神像都在此)。长子彭承举、次子彭承章兄弟两家各圈插小河东西两岸上下50里为基业。

万家沟安居

1.人口与土地

彭氏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落业南充东境万家沟,至嘉庆十二年(1807年)入川后第五代及其妻室(彭某氏)的人数统计(依当时习俗姑娘要出嫁不列于谱),前后近70年间,人口已达119人(娶进的妻妾在内)。入川时插占的万家沟上下五十余里内,沟底小河两岸平坝已开辟不少良田。

彭姓各家子孙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田多在河岸附近较大的平坝地方。据老辈人讲,又经三代至“文”字辈时(约当清光绪年间),其中比较贫困的彭文全因遭冤“打官司”,把家“打穷了”,但他的五口之家都还有160挑谷的稻田。按当时稻田一挑产水稻30~40斤计,共计年产水稻在4800~6400斤。就是这样“穷了”的家庭,也至少人均年有稻谷1000多斤。山丘旱地所产杂粮还不计在内。当时万家沟上下五十里,沿河两岸,彭姓居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已是三里见户,五里见村,5~6户的村落大院约30余处,共约150多户;每户以5口计也有750口左右,再加上散居户,彭氏人口至少已达1000多口。由此不难窥见:彭氏从入川初兄弟俩落足万家沟开荒立业,经数代人努力,到清后期已是人丁兴望、丰衣足食的新兴彭氏宗族。

2.主要产业

1)种植业: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每年一季,稻田多终年不旱,冬天也有水,称作“冬水田”。肥料除用人、畜粪便外,有的秋收后将割剩的稻庄(约半尺高)翻埋在水田里,无力翻耕者则用人工踏踩。此外还有将山上的黄辣条砍下盖在水田里,叶片经一冬后便腐烂成肥。春耕前再将梗杆捞出作为炊煮燃料或做他用。

半山坡的旱地和难以储水的旱田则多种植红苕(即红薯)、麦子、包谷(即玉米)、黄豆(即大豆)、豌豆、绿豆等杂粮。

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种植,收获后用以换取食用菜籽油;少量烟叶、苎麻的种植,供各家自用;屋前房后的柑橘、桃、李、杏、核桃等果品,除自家食用外,也用以卖钱。

住房附近多有菜地,各家多种植萝卜、白菜、莴生、菠菜、葱、蒜、菁菜、豇豆、四季豆、冬瓜、南瓜、丝瓜、苦瓜等数十种,主要供自家食用。

开垦种植收获的工具主要有:翻耕土地用具犁、耙、锄、镐等;收获工具主要是带齿铁镰和刀(直刀和弯刀)、打谷用的拌桶(打脱谷粒用,正方斗形,高约二尺,长宽各约四尺许,敞口,上大下小,可在水田里拖着走)、打豆麦等用的竹编的莲枷等;加工谷物的子(破稻壳用,木制似磨,直径约二尺半许)、扇吹谷壳的风车、细加工用的石碓、石磨、石对臼、石碾、竹筛,等等。灌溉浇水有龙骨水车(手摇和脚踏两种)、筒车(河水冲动自灌)等。

2)养殖业:各家以猪、牛、羊、鸡、鸭、鹅的养殖为主。猪为圈养,圈建在住房附近,猪圈下有粪池,池上以厚实木板搭盖如楼,四周也以木板围成,一圈可同时养多头。

养牛,水牛为主,是翻耕土地、加工粮食等重体力劳动的主要动力。除土地、人手较多,财力较好的家庭独养一牛的外,也有兄弟俩至四家共养一头的(有的是兄弟们分家后,因不能分割而共有的),大家轮流放养。农耕时协商轮流使用。除伤残病老不能提供劳力外,都不许杀食。

养羊、鸡、鸭、鹅等,几乎家家都有放养,少者一二只,多者上十。主要是供自家食用,也有需现金购置其他生活用品时,出卖换现金的。少数人养鸭数十上百,从种蛋集中孵出幼鸭后便沿途赶着放养,到天黑则就地将鸭赶到一块,临时围圈夜宿。一般由两至三个男人,挑着轻便可以收缩的棚床(形如船棚,拉开来可睡二三人,收缩后可一人挑担而行,当地叫“鸭棚子”)及简单炊具、衣被、口粮等个人用品,还有用以夜宿圈鸭,可以卷起来的竹片编的篱笆。这些用品一般要收三挑。当地人说家境贫寒者,虽穷也是有点家当的,就说“鸭□棚子也有三挑”。一般都赶到目的地——大的州府地方,出售时就长为三四斤的大鸭了,卖完后购回当地缺少的物品进行买卖。

养蚕主要是部分家庭种植有较多桑树的才养,不像猪、鸡、羊那样普遍。一般是出卖蚕茧。养殖多的则请“抄丝匠”(手工抽丝工人)到家中将蚕茧变抄成丝束再出售,乡间没有自己织绸缎的。

狗多家养,不食狗肉,用以看守家门和其他牲畜。老死安葬于树或竹林下,并烧香化纸钱。

3)手工副业:一般多在农闲季节,常年者少有,主要有纺织、造纸、榨油、打铁、印染、酿造、粮食加工等。纺织者多为妇女,老年妇女多有手工“纺棉花”(即纺棉线)的习惯。当地不产棉,是从府、县城购回棉花,由手工弹松搓条纺成线。有的是纺成线后再去换棉花回来再纺,只是一种加工成线的加工副业。少数家庭有自己或请人织布,家织布面宽一尺多。绩麻纺线,原料自种,主要用于打鞋底、织麻布,缝制麻袋。少数纺绩精细者用于制作蚊帐、夏衣。

造草纸(也有称“火纸”),是这里最多的手工副业,差不多每个大的居落附近都有一座造纸厂(一般在竹林深处有泉水的地方)。主要原料是竹。当地盛产毛竹,每年春夏间将嫩竹砍下,再砍成5尺左右长短,捶破后压入石板修的池中,用生石灰水淹至可用手搓烂时,捞洗出用石碾加工制成纸浆。纸浆再与滑液(由一种经打烂后可以挤出胶水般液体的植物所得)混合,以生漆漆过的特制细竹缣(约1尺宽、3尺长),从纸浆液中一次一张捞成“朵纸”(从早到晚可累约两尺高,柞干后约8寸到尺高),一张张揭下晒干便成纸张。当地叫“草纸”或“火纸”,色浅黄。一般做包装、纸钱(祭神烧的)或搓成纸捻点火等,也可作初学者习字及民间簿册用纸。除自用外,多卖出。

榨油叫油房,万家沟曾有油房一处。当地除种油菜籽外,还产野生油桐。每年每户少者收获几斤,多者十几斤或数十斤。可到油房换菜油作食用,桐油点灯照明用,也可卖与油房。

沟里有铁厂,还有不固定的游动铁匠。当地不开矿也不产铁,主要是将旧铁器加工煅造成日常的生产和生活用品;还有染坊、酿酒作坊、挂面加工等。染坊,主要用种植的一种植物作染料,因为是蓝色故叫“蓝淀”,如染前将白布扎成大小不等的节,则可得出蓝底白花布。酿酒主要用高粱,也用红苕干。个体家庭一般做醪糟(江米甜酒)自食。粮食加工主要是做手工拉的挂面,也有做粉丝的。

此外还有个体木匠、石匠、竹编工(编筐、打席子、编竹麻鞋)、烧窑工(烧炭、烧瓦)、裁缝等。少数人到府县城或附近集市(当地叫“赶场”)做小买卖,等等。

宗族与宗教信仰

1.宗族

彭姓在南充东境定居下来,历经数代,由最初的五口小家发展成若干大家族;大家族一般是三或四世同居一处,小家独立分灶而食。各大家又发展成了上千人的宗氏。人口增加,居住分散,定会出现子孙相见“视为路人而不相关”的情况。于是族中长老有议立族会之事。《议立族会碑记》序称:“尊祖敬宗,敬宗收族;族者下传之子孙也,则支分派别;上溯之祖宗,则同根共源也。”县东彭氏,虽然“自楚迁居,始创有祠”,但“因族中分居吊远,无祭田款项”,族人认为“若非春秋二聘集祠,则同族之子孙视为路人而不相关者也”。所以,经族中长老议定,“各家捐资积款,购置祭田”,作为每年春秋两季全族祭祀聚会的固定经济来源。这样便可通过族人定期聚会,以期相互亲近,团结族人,使宗族兴旺发展。

彭氏迁蜀不久就建了彭氏宗祠,这是当地彭姓的公共建筑。这里的大堂上供有祖先牌位,大门两边墙上有石刻碑记和族规。宗祠既是全族公众聚会的场所,也是子弟读书习礼的地方,是全族的政治、文化中心。附近有公产田,由本族中贫困家庭租种,收入用作祭祀费用和救助族中无依无靠的贫者,或修桥辅路等公益事业的补充。宗族有宗族会,推定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为族长,遇有大事由他出面处理或召开各家族长商议,也可召开全族或有关成员开会。

据前辈回忆和残留碑文可知,族会议定“宗法悉仿周制,族亲悉本家礼”,并议立族规刻碑共同遵守。从残存碑文可知有十余项,主要涉及:

1)父子兄弟长幼间的关系和义务。规定子女必须真心诚意养葬亲人不得打骂虐待,若“不尽其诚,殴詈等事,族人查情追究,该罚笞责酒席”;若任性不改,父母反替掩盖罪责,要“加倍受罚”。兄弟间逞凶欺压弱小,如有“以尊压卑,将卑犯尊”,“贵少凌长”等事,“查实罚酒席笞责;持势不遵,加倍受罚”。无后抱养子的,要求按亲者依次为序的原则,即先抱养同胞兄弟中的长子,无则抱养堂兄弟之子,“不得抚抱异姓乱宗”。“任意不遵者,吞独灭寡”的,“将产业以作祭田”。

2)对不轨行为及有伤人伦风化的处理。如有奸盗拐骗等“损廉耻,败族风”的行为,要查清事实轻重,当众处罚;“倘任势不遵”,或出于私忿“栽诬陷害他人”,“查实受诬者免之,将施诬者照所诬事,加倍而罚之”;“田地、婚姻、连界产业”等“不得强予侵占”,“如有犯者从重受罚”。

3)老独幼孤的抚养。族规碑说:“老独幼孤原无依靠。孤子有胞伯叔,若无,亦有堂伯叔;独夫有胞侄,若无,亦有堂侄。勿论家业有无,悉该伯叔子侄奉老扶孤;若无,该合族关照,不得歹意谋灭。如经查实,照事受罚。”

4)对族内、族外的人事纠纷的处理。由于“族宽人众,贤愚不一。口角是非等事,皆小人则不究,大则集族,只宜于祖祠顺情评论,顺理剖断,不得傍异姓势强,藉(?)势藐族。如不遵而犯者,该合族人追究公罚”。“异姓与族联姻退悔者”,不许私家无理强行,“亦该合族协办追究”。

5)对族中公产的管理。族会规定:“一祖之后捐资而成春秋二时祭祀会……每岁利息只可凑作会中资本,不得一次滥用亏空。”并强调要“永不准分会散族”,“万万世代而不销磨”。

2.宗教信仰

彭姓崇拜先人,信仰多神。每个家族(一般多同祖四世聚居分灶而过)或分散独住小家都在堂屋正中壁上有神龛(正对大门),从龛中所供神位,最足以看出其信仰。据老房屋中残存神龛及有关文字可知,龛内用大红纸正中楷书:

天地君(进入民国或改君为国)亲师位

左右各书4行,从右至左。右边4行为:

彭氏门宗圣公大郎、二郎、都督三郎神位

观音大士灶王府君牛王菩萨神位

桃源皇山〔?〕云〔?〕霄〔?〕三座文武官员神位

五岳五天圣帝五明皇后夫人神位

左4行为:

祖籍供俸彭君道侦、法胜、法达神位

地主阴司黄君法清、法通、杨、李妙仙神位

川主土地药王三圣四官财神神位

儒、释、道教、福神香火各位明神神位

龛中还有先祖先父考妣神位牌(约20公分高,木制圭形,上书“某●考妣之神位”字样)。

由于年久,上引八行诸神有的已不知具体所指,但还可清楚看出拥君爱国尊师重道崇敬先祖,孔孟、佛教、道教、天地山川等都是他们礼拜的对象。每日早晚各家都要烧香鸣磬揖拜。每个家族聚居点附近或桥头供有土地神。

附近一二十里内外除有金田寺外,还有龙台寺、关帝庙、灵永寺等宋明时代留下来的庙宇多处。庙中有佛事活动时,信佛的老人,也有携纸钱香烛供品前往朝拜、念经的。特别是灵永寺,庙大僧众,香火特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附近县、镇、乡的民众抬着特制插花大烛、香和纸钱供物吹吹打打前往朝拜。

生活习俗

据清嘉庆《南充县志》:“国初定鼎后,土著甚少,大半自吴楚闽粤云贵陕甘迁来者居多,冠婚丧祭,各依本俗,家自为礼,不能一律。”湖广来川的彭姓习俗,也有其某些特殊之处。

1.衣食住行

衣着的最大特点是:男子多素色,劳动时着短服,有对襟和右衽两种,节庆时多着素色右衽长衫;头上,民国前留长辫,寒冷时头上缠绕五尺左右白布巾(年长者缠青丝巾)或戴瓜皮帽。女性劳动时着右衽短服,节庆时着有花边的短服或长旗袍;未婚女性留长辫,结婚起始在头后结弁插钏,寒冷时头缠叠好的白布巾,年长者着青丝巾缠头。

米饭为主。家家用上釉陶罐腌制泡菜。每户除食用时令鲜菜外,每餐必有泡菜。

住可分为瓦房与草房。多数为瓦房,木结构上盖青灰色瓦,一般由正房(即上房)、厢房和朝门(正对上房的大院门)两侧的下房组成一个个相互连接的四合大院。正房常为四排三间或六排五间,中间为堂屋是供神和会客及全家族集体活动的地方,两侧及厢房、下房则是卧室。后来弟兄分家多了,多见由正房、左右厢房组成的小院落。墙壁下部以石版、木板为之,上面以竹编为骨两面抹草合泥,外表再抹白灰。草房不多,主要是牛羊等家畜或造纸厂用房。后来贫富分化,贫穷者或佃客多住草房。

沟中小河不通航,两岸有通往府县的约一米宽的石板大路。无车船,多步行。有“滑竿”主要是有钱人或老弱病者乘用。

2.节庆习俗

万家沟彭姓的主要节日实与我国中原及江南的汉族差不多,选取特别者叙之:

过年(春节、元旦):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就开始杀猪腌制腊肉为过年作准备。新年初一这天不吃米饭和荤菜(全家吃素),相传是吃了米饭苍蝇多。

三月清明节这天各家除给本家祖坟祭扫坟墓外,全沟彭姓要举办“清明会”。各户都要派人参加,去入川始祖彭三遵及高氏墓地祭扫,祭毕野餐聚会。

四月八金田寺要举行拜佛念经大会,老年人信佛的都要去朝拜;各家用约寸宽、尺长的红纸两条书上“佛生四月八,毛虫生日嫁,嫁到东山去,永远不回家”的字样,相互交叉贴到堂屋右边中柱上。相传这样做了就可避免小毛毛虫进屋。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家家包粽子吃,这天要在大门两边挂上陈艾(艾蒿)和菖蒲,还要用这两味中草药煮水沐浴;这天中午,大人要吃雄黄酒,小孩要用雄黄磨水酒点到两眉间。

七月十五为“鬼节”,附近庙宇有佛事活动(超度亡灵,追荐死者),但彭氏各家一般都不去。从这天起各家要在堂屋祭祖三天,用猪肉一方(称“刀头”)、新米饭一碗(请祖先嗜新,不一定全用新稻米,但一定要抽几穗早熟的稻谷)。有的人家则要请僧、道在家念经做道场。最后一天要包封许多纸钱,包封面上要写上祖先的名讳和致祭子孙的姓名。一般从直系太太辈(即曾祖父)开始,写好后到坟前或堂屋祭案前焚化。晚上则要准备一钵水饭到村口焚香化纸钱后泼给饿鬼。

八月十五叫中秋,白天准备月饼(几天前开始准备的),家庭有用江米泡后蒸熟,倒在石臼中用芦竹棒杵打烂再做成一大张圆饼。也有从场上(去集市,叫“赶场”)买的月饼。饼上都有芝麻,是传说月亮上可以种一石二斗芝麻的象征。晚上看到月亮升起时全家在露天院坝中设香案供饼祭月,祭后慢慢分食。儿童还用一个大的橙子插上许多香(如带长刺光点的球)穿在长竹竿顶,立在露天,叫烧橙香。

其他还有不少节日,如寒食、夏至、冬至、重阳、先师夫子节等等到时要提到(如夫子节学堂拜孔子,学生给老师送点礼物),一般无特别的活动或祭祀。

由上不难看出,当地彭姓的节日与我国一般汉族的节日习俗相同,只有某些细节或传说略异并带有地域色彩。

猜你喜欢

彭氏
彭真家风 本真为人、求真务实
宋代北江蛮彭氏及其族属考辨
彭定求理学思想试探
彭氏宗祠
彭氏电刀与单极电刀在扁桃体切除术中的疗效比较
清代苏州彭氏的教育事业探论
易武从文:明代长洲军户家族彭氏之转型
土司宗祠的孝文化影响:湘省个案*
清代以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士绅宗族的建构历程
——以贵州清水江下游地坌彭氏宗族为个案的研究
从河南夏邑彭氏家族看明代南北社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