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胡子里的故事

2004-04-29吕进良

青年作家 2004年9期
关键词:家业先祖杨家

吕进良

成都旧街巷成片消失,里边的逸闻往事也随风飘散,只有茶座或公园老人相聚处,才偶尔听得到白胡子里淌出的故事。如残篇断章,留下些许城市往昔的陈迹。

有位程洲先生,八十多岁,极善言谈,讲起老成都,就说督院街附近的光大巷,在清道光年间名红花巷,那时巷窄得车马不通,就是滑竿轿子骑马也不能通行的。当地早就想把巷扩宽点,怎奈巷一旁是通往青石桥的河道,另一边又是富户杨光庭家的公馆和高高的封火墙。这议论传到杨光庭耳中,他二话不说,就把自己沿巷的建筑往后扩了1.5米,并承担扩路工程全部费用。竣工后皆大欢喜,街上耆老联名禀报华阳县衙,要求将红花巷更名为光大巷,是取光庭名的第一个字,意在表彰其善举。当时,也有人不解他慷慨行为是为了什么。不仅如此,后杨家一位管家病故,在清理田亩手续时,漏记良田8亩,事隔多年才知道田被人趁机侵占。这次杨家又低调处理,不仅未兴讼追究,还以低价把田给了侵占田产者。这也使人不懂得是为什么。

这要说到杨家先祖先世公,他是清乾隆时从陕西咸阳城郊迁来,初在成都青石桥、红花巷一带。人们只知他行事谨慎生活节俭,凡事处处忍让不与人争,后不声不响在四乡购置田地,因当时各省移民四川者多,谁来干甚么也不为人注意,加之他不显山露水,久而久之家业发展,人丁繁衍。但他治家极严,且告诫子孙“富不张扬,势不凌人”,以和睦邻,因此,一路顺风,平安度日。当家族发展到六房时,杨先世主持分家拆产:每房分得街房半条街,两座公馆和田1200亩。分家后他仍严加约束,要后人各务生业,勤俭持家,不得游手好闲坐吃山空。因此之故,后辈也能兢兢业业,如杨庭光就谨遵祖训,因此社会上口碑甚佳。谁知越往后就应了“富不过三代”的话,个个安享祖上余荫,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再也不把钱当成钱,结果一代不如一代,最后五房人毫无例外地一败涂地,竟至家徒四壁囊空如洗……

此时,程洲老先生叹了口气说,这就是自己家族经历的兴衰。败家最典型的莫过于我的祖父,那时家住驷马桥,他每天清晨就骑匹驴子直去督院街“东园”——那是各州府县来省候官的,聚集花样翻新以赌为乐。别人是来此候官,而我祖父是来此相陪花钱,这位公子哥儿,每天不把一褡裢银子输光决不归家。其实他别无劣行,仅此一端就把整个家业输得干干净净。

讲到其先祖,一个为人赶马的,怎么会悄然巨富,其中竟爆出个离奇惊人的内幕。此事历为家族守口如瓶,其六世孙的程洲觉得现在而今,再无秘密的价值了。

早年先祖先生,弟兄二人,自幼为人赶马谋生,当时主要来回咸阳——成都间,是驮运陕西的皮货药材来川,再运蜀锦缎绸北返。有次咸阳出发,越险峻秦岭过惊恐的悬岩栈道时,他赶的牲口翻落深深的岩下,那时只得用专用的绳子系上铜铃,再拴在腰身沿岩下坠,好容易落在实地,于乱石荆棘中寻找货物时,忽见散乱银锭和成箱未破的银箱,两人计议许久,决定不声张,待回家乡再找最贴心的至友亲朋,组成一只小小马帮队。再去成都时,先告之实情,并许诺将银箱等启运出来,定给予一生吃喝不尽的重酬,然后以大小石块,外用皮货加以包装起运,至栈道后按先认准的地形地貌和做好的记号,再沿绳下坠岩底,将银箱用皮包装好,向成都进发。至成都后果不食言,按事前许诺兑现,并焚香发誓不泄露秘密。因为都明白,这关系生家性命,谁都紧紧封住嘴巴。自此,这先祖弟兄再也未回过故里,并割断一切音信。

杨老先生在成都不显山不露水,先在僻静街巷置房,后在乡下买田,最后才兴办“永顺生”、“永贤明”、“永顺和”等几家银号。他是意外之财起家,故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处处小心,万分谨慎。他非常精明,所有处世持家之道,都浸透了万般苦心。听完整个传奇叙述,方明白其家族最初那段行为方式。但他万万没料到,他在成都青石桥附近督院衙门对面红花巷立足、起步、生发后,其子孙则在附近的“南园”,尽情挥霍把家业败光。这是旧时代“三世而衰”怪圈规律的表现。

至于栈道下的银箱,谁也不知道来自何处,杨氏后人只有推测,很有可能是张献忠兵败蜀地,所部四面溃散之际,其中有支欲沿秦岭北逃,所驮银箱因栈道壅塞,为顾逃命只得推驮载于深崖,因未留下标志后不能寻,或者逃亡者被迫兵斩尽杀绝,便留下了个不解的谜。

猜你喜欢

家业先祖杨家
《上下阳古村落》《杨家堂村口》
大河村奇遇记
诉衷情·赠张炳祺老先生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杨家有只羊
日本家业传承法
杨家军:坚信e代驾今后一路向前
让我做你的快递哥
先祖?
楚先祖年代考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