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激情点燃激情

2004-04-27李丹

人民教育 2004年21期
关键词:激情美的课文

李丹

语文,内容丰富多彩,情浓意密。这是一门情感极强的学科。

“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于语文课本中的古今中外优秀文章,篇篇都关注着人文、人性、人情。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入选于语文课本中的妙文佳作,都是作者面对客观事物和世间现象“有所为而作”的。作者的“情”及“有所思”,便是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们教语文,需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课程标准》就强调了“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情感目标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教语文,要有情感,要有激情。

语文,是灵魂的竖琴流出的音乐

语文的教与学,涉及作者、教师、学生、文本四个方面。而且,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是相对封闭的自足系统。文章的作者,各有个性;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思想行为与心智不一:不同的语文教师,各有各的教法;纵为同一个语文教师,教相同的一篇课文,当舌耕于不同的班级时,也不会“重复播音,千篇一律”的。因为教师要视学情而谱出教情。

看一看文本中的作者之情吧。有的“不平则鸣”,有的“文穷而后工”;有的“行峻言厉”,有的“心醇而气和”;有的“见景见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有的“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喷玉唾珠,昭回天汉”;有的“仰观俯察,宇宙万汇,系之感慨,而极于死生之痛”;有的“过故乡而感慨,别美人而涕泣,情发于言,流为歌词,含思凄惋,闻者动心”。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所举说的这些名作名篇,在高中《语文》中均已有选。我们文察于目,言了于耳,学习一篇,便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倘若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些名篇时缺乏感情,只重视语言文字的知识教学,片面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只重视操练课文后的练习题与教师从各处网罗来的相关练习训练题目,却不重视文章所表达的情与意,那么怎能不叫莘莘学子眉皱畏怯多于欢欣笑容呢?

语文课本中,抒情文多于议论文,更多于应用文,语文教学应该激情四溢,而实际教学却总是背道而驰。以高中《语文》第一册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的教学为例。这首著名的抒情诗,课本要求“读背”。但有不少语文老师认为“一读就懂,没有生字,高考也不会考它”(用“押题”术猜测此文“最有考点”的就是那么一点文学常识),于是高喊一声“读背——”,旋而放任自流。还有个别老师则只提说一下篇名、作者、国别,在课堂上根本不安排时间给学生诵读课文。我入课堂听课,每逢及此,心中就禁不住一阵酸楚。在这样的酸楚中我又不禁想起这位19世纪英国湖畔诗人的一句名言:“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总把文学视为“由灵魂的竖琴拨奏出来的一曲美妙音乐”。这一流派的理论,后被上升为在西方文学理论中独树一帜的“直觉——表现”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克罗齐。他认为,人的知识有两种形式:直觉和逻辑。在这位美学家看来,艺术和科学的区别就在于:一個是直觉的事实,一个是理智的事实。他还指出,“直觉都是独特的,绝不重复,所以直觉总有无数个,不会互相一致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不是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着“课堂教学艺术”吗?我们能不能从他们的理论中得到一点启发呢?一堂语文课,应该像一曲美妙的音乐,要有强烈的感情,要有个性,要能让学生沉醉。

语文,是用激情唤醒沉睡的诗意

语文教学,饱含心理感情(喜悦、悲愁、惊恐、愤恨、激动等),并且在好的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感情,总是共萌共发共涌、相互渗透的。倘若语文教师以冷冰冰的态度去教语文.或习惯于以教训的口吻进行语文教学,那么是难以将学生带入语文殿堂的。克罗齐说:“情感,不要被法则、成规和习俗所征服。”因为,如果情感被冰冷的现实成规所封锁了,人间就不再有诗意。语文,是用激情去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意,还是屈服于世俗的功利把学生最后的一丝诗意压灭?

教学语文,不仅要用感情去感染人,还要用感情去改变人和提高人。这便是审美情感。审美情感不仅仅是情感,它还包括着对美的认识、评价和价值判断。因此,审美情感是一种包含着认识的对美的情感体验。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文,有赞美美的,如陈淼的《桂林山水》和沈从文的《边城》(表现人性美与自然风光美);也有抨击丑的,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和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有嘲笑可笑的,如鲁迅的《孔乙己》和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哀怜悲惨命运的,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小珊迪》(又译作《卖火柴的小男孩》);有的揭露残暴,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有的诉说爱情,如《孔雀东南飞》……教这些课文总不能满足于读懂了一个什么故事或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吧?总还应有一个理解其意义的“解码、译码”过程吧?作品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总是有着多种阐述的可能性,即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其主人公玛德尔蒂的形象,上世纪60年代《语文》课本认为“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上世纪80年代《语文》课本认为“她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而现今的高中《语文》课本编著者只提出3种可供参考的论点让学生去讨论:“1.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2.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戏剧性变化无能为力,只能听任摆布的宿命论形象。3.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很可爱的女性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竟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对《项链》的评价,不必叹喟“人心不古”,而要学会审美。说得明确一点,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时缺乏激情,就不能进行理念转变,就不易进行知识更新,就难以学会审美,也就不能把握准意义分析的视角。对于一篇文学性的课文,如果教师能从多视角着手,例如社会历史视角、文化视角、心理视角、形式视角、人类学视角等;如果教师的视野开阔,不做井底之蛙,善举一反三,那么,当他站在课堂上,大概连肢体语言都能大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手不释卷,满怀激情,博学于文,学卓精审,揆乎其理,终薭诸情了。

语文教师有了教学激情,就会千方百计地去动脑筋教好每一篇课文。最近,我到小学去听一位青年教师教《刻骨铭心的国耻》一课。这篇课文写惨绝人褒的“南京大屠杀”。教师在讲课时,气愤难平,动情地挥舞起紧握的拳头,百感交集的他,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中叙写南京沦陷的40多天里,35万中国同胞被侵华日军全部屠杀了的那一段。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刻骨铭心的国耻,义愤填膺的他,在学生熟悉了课文的字、词、句、段、篇之后,请全班学生拿出笔纸共做一道数学题:“在这短短的40多天里,日寇杀了35万中国人,那么这些灭绝人性的刽子手每天要杀多少无辜的中国人民?”学生通过一算,立即激起满腔仇恨,更加深刻体会到了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这奇耻大辱,永远不要让这悲剧重演。

当语文教师有了激情……

人为情生,事为理存。教学语文,就是要有情,有理。

众所周知,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对周围的一切就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情感,或喜悦,或兴奋,或恐惧,或愤怒,或沉闷……对于这喜怒哀乐的情绪,心理学中称之为“情商”(EQ)。情商,是个迷人的海。因为情商直接影响着智商(IQ)。研究表明:凡高智商的人都有很高的情商。

由是,又让我们明白:语文教学的有关训练,异于体育训练中的简单重复与大运动量训练。它还让我们馑得:语文教学倘若进行“满堂灌”,倘若一味运用“分析法”,倘若搞“题海战术”,或者无端地进行低层次的已被误读了的认为培养“自学能力”就是放手让学生“自读文本”,或者只让学生依据教材回答教师的提问,变原来的教师“满堂灌”为现在的由学生来“自我灌输”,其结果就是让语文课变得没有活力也没有生命力。

我们教学语文,离不开让学生整体感知,深入领会,“沉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翕然凝思,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样,学生自然就会享受到其乐无穷。

我们教学生写作,要求写真情实感,要求“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其情感与时代生活、与人生毫无隔阂。我们导引学生沿波讨源,随境兴怀,言之有物,染翰成章,兴酣落笔情发于言”,学会修改,精思细改,有“赤子之心”。这样,学生写作文时就不会“摇着头咬笔杆”了。

啊,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情!

一堂45分钟的语文课,若要使师生的感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受同行,就需要教师胸有成竹地去作合理引导,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并引起共鸣。否则,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干什么!

语文教师的激情,在一堂课里,有高有低,有浓有淡,有起有伏,它总根据课文规定的感情变化来调控自己的节奏,并在可惊可喜可悲可哀之中,进行情感的审度控制、列序控制、蓄势控制、定向控制、流程控制,达到文辞美、情趣美、意境美。教师是“审美中介”,且总以其“审美中介”的身份去将学生导入美的境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成为审美过程。

语文教师的激情,源于对文章的深入领会,握其精髄;基于对学生的热爱,育人成才。而激情运用是否妥当,是否到位,则要看其是否能将学生的心灵火花点燃起来。

语文教师有了激情,就极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充满魅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教师有了激情,就会自觉地去探寻课堂教学艺术。比如,上课时,面对学生,那声音,有气有力,音响适中,抑扬顿挫,节奏分明;那眼神,平静的,温柔的,慈爱的,深邃的;那手勢,遒劲的,简捷的,舒畅的,细腻的;那体态语,生动的,大气的,稳实的,形象的……

语文教师有了激情,就会去建构激情语言,即在普通话准确、吐字清晰的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语言表达的“三精”——精确、精炼、精彩。优秀的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绝对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形象生动、幽默诙谐、井井有条、鞭辟入里、绘声绘色、妙趣横生、意味无穷,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历久难忘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文明里。”这话很值得深思。

猜你喜欢

激情美的课文
萌动的激情
打破平衡
图志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美的校 美的人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