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蔡林森和他的洋思团队

2004-04-26陈兆兰

人民教育 2004年17期
关键词:林森中学学校

陈兆兰

洋思中学,位于江苏泰兴市天星镇洋思村。“夏日的流萤,深秋的竹,春天的野草,嚴冬的风”,正是当年洋思中学四季风景的写照。

1980年学校创办时,只有两排平房、5个教学班、13名教职工(其中1名公办教师、4名民办教师、8名代课教师),固定资产不到3万元,是一所不折不扣的典型的农村薄弱初中。

20多年过去了,今日的洋思中学,面貌已焕然一新。一流的教学楼、综合楼、400米塑胶跑道、餐厅、浴室、师生公寓,尤其是以蔡林森为主帅的教师群体,更吸引着八方莘莘学子,学校育人业绩年年攀升、硕果累累。

自1991年以来,学校连续多年保持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100%。这所曾被称作是三流硬件、三流师资、三流学生的农村联办初中,如今已是省文明单位、省模范学校、省德育先进学校、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

一批又一批家长慕名送子女前来就读,其中外地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仅2001年暑期,就有2000多名家长送孩子前来洋思报名,开来的小轿车在校门外停了足足4公里长。学校将计划招生数由14个班扩至20个班,但还是满足不了家长的需要。

一所村联办初中办成全国知名的学校,从四五个班级、200多名学生、三四亩土地,发展为60个班级、3000多名学生、114亩校园、6000多万元固定资产,洋思人用20年时间,集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创造了令人信服的乡村教育奇迹!

不屈不挠、永不满足的韧劲,赋予了蔡林森对洋思这片热土的钟爱,也催发了他执著探寻乡村教育真谪的激情。

站在记者面前的蔡林森,貌不惊人,年过六旬的他,头发花白,衣着朴素,乡音浓重,谈锋甚健,浑身上下透出质朴、精明、睿智、执著和自信。

1960年,18岁的蔡林森以优异的成绩从泰兴师范农师培训班毕业,被分配到城西农业中学,3年后被调到友联“五七”学校教语文。他教的班级语文成绩总在乡里名列前茅,他也因此获得了县优秀教师称号。1980年,友联“五七”学校与另一所学校合并组建洋思初中,蔡林森被任命为教导主任,两年后又被提拔为洋思初中校长。

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同样的人,同样的地,一明确责任,农民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蔡林森从中受到启发,决定把“包”字请进校园。他要求各科教师包教学质量,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制。一年后,效果初显,洋思初中的教学质量明显优于兄弟学校。

蔡林森并不满足,他发现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奉行“满堂灌”模式,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课后的作业量极大。学生为了尽快完成作业,互相抄袭成风。蔡林森意识到:如此反复的恶性循环,将会把课堂教学带进一个死胡同。他认为,与其让学生课后做10道题,不如让他在课堂上做对一道题。看来,教学毕竟不同于种庄稼,怎一个“包”字了得!于是,他决定从反“假作业”入手,改革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们做到“当堂教,当堂学,当堂巩固”。

可要求提出后,遭到部分教师的反对和抵制。一位化学教师当面质疑:“蔡校长,兄弟学校每周4节化学课,晚自修还要补课,我们一周3节化学课,还要当堂完成作业,怎么完成教学进度?如果中考考砸了怎么办?”上级部门在听了蔡林森的教改设想后,也质问他:“现在,有几所学校能做到当堂完成作业?”但蔡林森认准了的事,一定要干到底,十头黄牛也拉不回。经过多次研讨、反复交锋,学校终于通过了“当堂完成作业”的改革方案,同时把这一“苛刻”条件列入学校当年评优、评先的依据。在蔡林森亲自示范和带动下,教师们逐渐都达到了这一要求。

事实胜于雄辩。1984年,学校会考、中考成绩均列全乡前茅。一个偶然的机会,县教研室的几位老师在洋思初中听课,发现了他们“当堂完成作业”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开了全县课堂教学改革的先河”。随后,教育局请洋思中学在全县作了经验介绍。

经过几年的不懈探索,蔡林森的“当堂教,当堂学,当堂巩固”这一初步设想,完善成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学校也开始崭露头角。1993年,扬州市教育局长一行考察了洋思中学的经验,拍案叫绝,称之为“当前农村教学改革的一大创举”。1996年,洋思中学被评为省模范学校。

随后,在泰州、泰兴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洋思中学迎来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良机。短短三年,校容校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洋思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洋思的经验也一步步地走出泰兴、走向江苏、闻名全国。

生于忧患、甘于奉献的品格,汇成了蔡林森超群的精神魅力,也熔铸了一支精诚团结、师德高尚的洋思团队。

探寻洋思中学的成功,记者发现,实际上蔡林森是靠自己和他的洋思团队的人格魅力来治校的。蔡林森所率领的洋思团队,是一支特别能吃苦、负责任、有智慧、甘于奉献的队伍,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超常的意志力量、智慧力量和道德力量,是洋思中学成功的动力。

—个校长最重要的是人格,“吃苦就是享福”是蔡林森的口头禅,也是他人生的信条。

1980年刚建校时,学校连床都买不起,他就在地上栽了几根木桩,钉上木板当作床。一年四季,床上只垫一条草席。被子薄,床铺冷,可他连一件厚衣服都舍不得买。自打学校有了寄宿生,他就果断地住进了学生宿舍,连续23个春夏秋冬和学生一起饮食起居,睡上下铺,吃集体食堂。在学生眼里,他是个非常慈祥可亲的校长。学生们乐于帮他收衣被,亲热地叫他蔡爷爷,有什么话都愿意跟他讲。

在蔡林森的影响和感召下,洋思中学领导班子中所有成员,也都住进了学生宿舍,无怨无悔地与蔡林森携手并肩,与学生们朝夕相处。

对这样简朴而有规律的生活,蔡林森情有独钟。每天凌晨三四点钟,他就自然醒来,先将学校的大小事情在脑子里过一遍“电影”。五点钟,他轻手轻脚地去洗漱,然后把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巡视一遍。六点钟,他和师生一起晨练,然后开始一天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一年到头,他几乎天天如此。

“淡泊名利,崇尚公德”,是蔡林森做人的原则,也是他的美德。洋思人都知道,蔡林森的经济从未宽裕过,他的两个孩子到美国留学,靠的是他们自己的全额奖学金。由于子女多、家庭负担重,直到两年前才还清债务。但几十年来,他廉洁自律,从未动用学校一草一木。学校事业有了大发展,基建、招生等每年进账几千万,可他从不动心。他对洋思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他一向拿的都是学校教师的平均奖。1995年,他力荐青年教师秦培元入选“全国优秀教师”行列;1997年,他又把“全国模范教师”的殊荣给了工作出色的普通教师唐月华:2000年,他成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所获5000元奖金全都奖给了教师。

作为校长,蔡林森有着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忧患意识。1994年,学校首次被媒体报道,教师们欢欣鼓舞。可就在报道发出的当晚,蔡林森召开教工大会,语重心长地说:“同志们,千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认为洋思已经到了顶峰。学校的顶峰永远不存在。如果真有什么顶峰,那就是衰落的开始。”

第二天一早,蔡林森特地赶到教委主任邵海清家里,诚恳地说:“邵主任,我想请你去给大家提些新要求,讲讲在荣誉面前如何不断找差距,永远不停步。”面对蔡林森的谦逊和谨慎,邵海清连连称赞。

不怕吃苦、任劳任怨、以身作则、坚忍不拔、淡泊名利、廉洁自律、清醒忧患、务实创新……这诸多品质汇成蔡林森超群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也凝聚成鲜明独特的洋思校园文化。

在蔡林森的影响下,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也都以身作则,乐于奉献。

已成长为副校长的秦培元,1987年担任副教导主任后,教两个毕业班英语,中午从不回宿舍休息,晚上常工作到深夜。爱人住院动手术,他每晚忙完工作后骑自行车到离校20多里的蒋华医院陪护,第二天起早到校辅导学生。长时间的辛勤劳作,使他的左腿患了风湿性关节炎、胃部溃疡,但他依旧坚持和学生一道食宿,每当有英语教师生病时,他都主动承担课务,却从不多拿一分钱报酬。

2001年学校建起了图书馆,需要工作人员,秦培元的妻子下岗在家,想到图书馆工作,以便照顾他和孩子。秦培元考虑再三,想到自己的特殊身份,还是说服妻子留在了离校20多里路的老家。他觉得党和人民给了他这么多荣誉和信任,不是让他以权谋私的,不能因为个人私利而影响了学校的校风和声誉。

副校长朱明德,为学校的发展东奔西走、排忧解难,无数个寒暑忘我工作,办了许多大事、实事,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常常把学校的事看得比家里事还重要。他的儿子舌头上长了一个肿瘤,起初只是吃饭困难些,他因工作忙没放在心上。直到儿子的整个脸都肿胀起来,以至无法吞食东西了,朱明德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把儿子送到了上海的一家医院,医生诊断后埋怨朱明德说:“怎么拖到现在才来?你就不怕转成

恶性的?”朱明德无言以对。他动情地对记者说:“如果孩子真的有什么危险,我这一辈子都无法原谅自己!”当得知儿子的病情稳定下来后,他又义无反顾地迅速返回了学校。

有了这样的领导集体,全校教师更是全心付出。

“每个学生都能教好”,这既是全国模范教师唐月华坚定不移的教育理念,也是她一贯履行的职责。1993年,班上一名后进生家境艰难,却迷上看武侠小说。唐老师家访后,多次找该生谈话,以算账的方式讲述了其父供养他上学的艰辛。为解决他学习上的困难,唐老师代他交书杂费,帮他补习功课。火热的心肠,和风细雨的谈话,让该生十分感动,便一心扑在学习上,考取了理想的学校。

1994年中考前夕,为不分散精力,唐月华把4岁的女儿送到娘家,几个星期都没有时间去看望。中考前一天,有人捎来口信:“你女儿被汽车撞成重伤,正在人民医院抢救。”她闻讯后,当即赶到了医院,望着昏迷不醒的女儿,内疚的泪水伴着汗水涔涔而下。校长去医院看望时,她却急切地问:“班上学生怎么样?”

青年教师屈清华,负责管理初一新生,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学生宿舍守到深夜12点,生怕学生蓋不好被子着凉,被大家笑称为“小蔡林森”。青年教师戴杰,母亲卧病在床,他每天晚上都要看护,白天仍坚持到校上课……

在洋思中学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上,有了这样敬业奉献、团结进取的教师团队,才有了可贵的洋思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多年的办学实践使洋思人认识到,要抓学校德育,首先得抓师德。洋思人认为,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本德育教材,走到哪里,学生就读到哪里。蔡林森有着20多年的“烟龄”,是个一天起码要抽两包烟的“老烟枪”。可自从学校规定校园内不许抽烟,他毫无怨言地带头执行,硬是把烟戒了。于是,学校总务主任也戒了烟,教师和食堂炊事员也都纷纷戒了烟,洋思中学真正成为了无烟学校。

有一次,两个刚大学毕业分来的新教师,把两个吃剩的熟鸡蛋丢在桌上,恰巧被蔡林森发现了。他俩辩解说鸡蛋坏了,蔡林森尝了尝鸡蛋说:“不坏啊。”针对这件事,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在全校产生很大震动,从此再未发生过类似的现象。

洋思中学处在有名的“麻将之乡”,而蔡林森至今也不会打麻将。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多年来洋思中学也无一人参与赌博。不仅如此,洋思中学的教师生活作风良好、家庭和睦、师生关系融洽。

洋思的师德教育,就渗透在诸如此类的小事和细节中。近几年,学校规模扩张迅速,新教师增多。为此,学校每年暑假都要举办新教师师德培训班,让优秀教师现身说法,让老教师介绍学校的创业史。除此之外,他们更注意平时的言传身教。通过这样的“精神接力”,洋思精神得以生生不息,在一批批教师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既闪烁着洋思人高标准育人的自信,也透射着他们对教育规律自觉体认的睿智。

走进洋思中学,迎面看见主教学楼上一条醒目的标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字里行间透着无比的自信。这既是洋思人对社会和家长的办学承诺,也是渗透在每个教师思想深处的办学追求。

20年过去了,在生源大战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洋思中学却始终坚持着一个难能可贵的办学理念——“不择生而教”。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办学理念,最初来自于蔡林森教子的切身体会。因为无暇顾及,蔡林森的三个孩子都是在老家读小学。大儿子五岁时还不识数,跟不上班;二儿子上四年级时,算术考了68分,自己偷偷改成“88”:小女儿小学毕业时,成绩全班最末。

三个孩子先后进洋思中学读书。深感歉疚的蔡林森,尽量抽时间辅导。每天中午,他叫孩子口述上午学过的例题,进行口算。算错的题打上问号,蔡林森不讲,让孩子自己看书、思考。有时候,孩子绞尽脑汁,急得满头是汗,蔡林森仍不说话,默默地等待着,直到孩子欣喜若狂地得出答案,他才露出笑意。散步时,洗脚时,临睡前,蔡林森仍会这样帮孩子复习。周末,蔡林森骑车带孩子回老家,一边赶路,一边把一周内出错的题再检查一遍。20来里的乡间路程,成了孩子总结消化一周学习内容的课堂。

就这样,三个孩子慢慢学会了自学,很快成为优秀学生,越来越爱学,越学越好,最后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现在,毕业于上海交大的大儿子和毕业于华东师大的小女儿,先后赴美留学,大儿子已获得博士学位。

蔡林森由此想到,如果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教学生,还有哪个学生教不好呢?怀着这样朴素的观点,蔡林森在洋思中学大胆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办学追求。

不择生而教,意味着教育者需要付出十倍或百倍的汗水和耐心,要承担莫大的风险。一度有个说法,好学生留在城里,差学生送到洋思去。洋思中学好像是专门接纳不良少年的“工读学校”。洋思人听了很不舒服,蔡林森笑道:“大家应感到自豪才对。这就像给人看病一样,小毛病卫生室就能处理,大一点的要送医院,疑难杂症才要看专家门诊。家长之所以把‘教不好的学生送来,正是对我们的信任。”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口号,引来南到广西、北到黑龙江、西到新疆的许多“教不好”的学生,纷纷来洋思中学就读。他们有的因纪律问题被原学校“劝退”,有的在原学校考试成绩不佳,有的甚至还受过处分或劳教。收这么多“后进生”,会不会砸了学校的牌子?事实证明,担心是多余的,洋思中学每年的毕业生,100%升入高中,其中80%考入省重点高中。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洋思中学育人的奥妙是“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这既是洋思人转化“教不好的学生”的行动策略,也体现了洋思人全面、平等、公正的教育理念。在抓“最后一名学生”上,洋思人有“三招”:一是合理分班,调动竞争力量。学校从不分快慢班,总是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各类学生平均分配到各班。二是结对帮扶,调动合作力量。班主任将后进学生安排到教室前排,与优等生同桌。三是特别关注后进生,调动情感力量。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起点和重点都是后进生。教师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感情,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激励后进生奋发向上的热情,使过去备受教师冷落、同学歧视和家长打骂的后进生,找回了自尊和自信,昂起头做人。

1997届学生小张,在原来学校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不接受教师教育,打游戏机、打架。转进洋思中学一个月后,恶习全改了。小张自己的话道出其中原由:“在洋思找不到不学习的学生,想打架也找不到对手。”毕业时,他以高分考进了省重点中学。有一位外地家长说,他有一对双胞胎,大儿子成绩尚可,小儿子成绩很差。小儿子被送到洋思中学来,半学期后,哥哥试卷上的错题弟弟都会做。碰到不懂的题目,哥哥反倒来向弟弟请教。

在洋思中学,记者随意翻开某个年级的成绩单,1000多名学生,几乎没有一个在90分以下,最好的班与最差的班平均分也相差不大。

很显然,“最后一名学生”进步了,整体教学质量自然水涨船高。这就是洋思人的辩证法,看似简单,却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智慧。

注重细节,诉诸真实,使洋思的教育既蕴藏着润物无声的隽永韵味,也充满了以人为本的真挚关怀。

洋思的德育工作,也给记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关于德育,蔡林森有一个观点:“德育也要实事求是。”记者发现,洋思校园里有两多:一是镜子多,二是各式各樣的标语多。

——阅览室前,综合楼道口,教学楼上,学生公寓里,放有十几面大镜子。蔡林森说,这是为了让全校师生走到哪里都能看见自己的形象,做一个端端正正的洋思人。

——走在校园中,一条条醒目的标语随处可见:“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长进?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把饭吃饱,不浪费粮食”,“分菜公平,不讲闲话”,“不以大欺小,不欺辱同学”,“你一定能行”,“抬起头来走路”,“洋思是大家的”。蔡林森说,我要让师生们进入校园,就开始接受无声的教育。

这一面面镜子,这一条条标语,具体,亲切,实在,是暗示,是开导,是激励,是安慰,胜过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教。

学校3000多名学生中,有80%的外地学生寄宿。针对这一实际,洋思中学开设了一门别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生活课程。每个学生进校后,都有一本《四会读本》,讲的是起床、吃饭、洗衣、洗澡、管理钱物等生活技能。在洋思中学的生活区,随处可见“学会吃饭”、“学会睡觉”、“学会洗澡”等标语。

都是初中学生了,吃饭、睡觉还用学吗?洋思人回答说,这里面大有学问。在学校食堂里,记者目睹学生用餐的情景。下课铃响后,按照事先排好的就餐顺序,不同年级的学生分时段走进餐厅,等本桌8名同学都到齐后,方才落座,值日生负责分饭、分菜。楼上楼下3000多名学生同时用餐,听不到喧哗,没有人乱跑。20分钟左右,所有学生吃完,餐桌和碗筷都被擦洗干净。有些餐桌上摆放着插有绢花的小花瓶。司务长告诉记者:“这是文明餐桌的标志。文明餐桌有四条标准:分菜公平,桌面整洁,无剩饭剩菜,不讲闲话。”

每天的起床也井然有序。早晨,先醒的同学要叫醒后醒的,上铺的同学先整理床铺,后到水池洗漱,下铺的同学则反之,这样就保证了所有学生在20分钟内整理好床铺,洗漱完毕,准时到操场晨练。

不要觉得这些要求太琐碎。“这里面有平等观念的教育,有劳动观念的教育,有勤俭节约的教育,有效率意识和时间观念的教育,还有团结友爱的教育。”洋思人这样告诉记者。

为了让学生学好“生活”这门必修课,洋思人颇费工夫:首先,重视生活指导老师队伍的建设。1999年秋,洋思中学以优厚待遇向社会公开招聘生活指导老师,录用条件苛刻,应征者数百人,首批仅录用1人。因为洋思中学的生活指导老师,绝非一般的临时工,要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并具有一定育人技能。其次,“生活课程”不是单靠生活指导老师,学校要齐抓共管,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都有明确职责和责任追究制度。

洋思人认为,德育方法贵在灵活,以必要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但绝不能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比活动次数,不比轰轰烈烈,而应以效果作为衡量德育工作的标准。怎么干好就怎么干,怎么能最有效地解决思想问题、提高师生思想素质,就怎么进行。

有一段时间,蔡林森发现有些老师关心学生冷暖不够。于是,全校3000多名师生集中在餐厅里,上了一次特别的“班会课”。“班主任”蔡林森首先发言:“今天的班会大家来一次即兴演讲比赛,演讲的题目是《夸夸我们班的老师》,要求不讲空话,有具体事例。”

话音刚落,“呼啦”一下,30多名学生涌上了讲台,排成长队,争着先讲。第一个同学含泪讲述了发生在宿舍里的故事。一天深夜,同宿舍的女生肚子痛得直打滚,班主任得知后,披上衣服匆匆赶来,及时将生病同学送到医院。演讲者充满感情,听者无不动容。第二个同学接过话筒,为难地说:“校长,我们班的老师都很好,夸英语老师吧,就觉得对不起数学、语文老师,该夸谁呢?”

就这样,一节课时间很快过去了,很多人因为没抢到发言机会而遗憾。蔡林森最后的总结很简短,也没有点明他的意图。但亳无疑问,这样的活动,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

还有一次期末总结大会,本来是获奖班级及学生介绍经验。听了一会儿,蔡林森打断说:“我相信每个同学都能学好,为什么有的同学成绩不理想呢?谁能找到原因,请上台发言。”于是,会议由表彰先进、介绍成功经验,变成了鼓励后进、查找问题和教训。很多后进生踊跃发言剖析自己,气氛非常热烈。蔡林森最后的总结依旧很簡短,却不乏真诚:“同学们,我相信你们,你们一定能行!”会后,有感于校长真诚的鼓励,一封封充满感激的来信塞满了“校长信箱”。

洋思中学这部大书,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很多很多,记者每翻一页,都能嗅到一股乡村教育的泥土气息;每看一章,都不禁为洋思人那可贵的不惟书、不惟洋、只求实的原创精神拍案叫绝,同时也被蔡林森团队那强健的人格力量深深震撼。中国农村教育需要洋思精神!

猜你喜欢

林森中学学校
编辑部来了一只小狐兔
一路踽踽独行
麦兜姑娘的小赞歌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学校推介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女汉子”的忧伤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