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有没有教育家?
2004-04-26李帆
李帆
“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温家宝
“成为教育家?对我来说太遥远啦。”当得知《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将要推出时,已有八年教龄的同学在电话那头哈哈地笑了起来,“你要知道,当代中国还没有教育家呢。”
当代中国有没有教育家?在第20个教师节来临的时候,我想,这是一个值得中国教育界认真思索的问题。
一个产生教育家的时代
“客观地讲,现在是一个需要教育家,也会产生教育家的时代。”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袁振国说。
“从社会环境来看,中国历史上从没像现在这样重视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执政方针,教育战线进行了多年的改革、实践,都为教育界出思想、出人物、出经验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从学术环境来看,教育理论极大丰富。一方面,国外的先进理念被引进中国;另一方面,很多理论家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走出书斋,走进学校;很多教师、校长,也带着科研课题从事教学、管理,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理念。”
“那么,教育家的标准是什么呢?”我问道。
“要成为教育家,首先要有思想,有对教育的独立见解。从大的角度来说,自古以来对教育的期望、对教育的理解就有不同,人才的标准、目标也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教育思想。作为教育家,一定要有独特的思想,有对教育的独立见解。教育家有了独立见解,才能有对教育的理性追求,才能面对现实,分析形势,形成教育信念。”
“除了有思想外,教育家还要有实践,这是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区别。教育思想家有思想,教育家也有思想,但更有实践。可以说,教育家是有思想的实践家。在实践中,教育家不断改进和提高教育艺术,把经验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高度。而且,教育家的实践,应是跨越学科的实践,能够把杰出的学科教学和学生的培养与发展、学校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结合起来。”
“同时,教育家的思想要不断创新,要富有改革精神。教育家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我国所需要的教育家是以改革家的姿态出现的,是改革的实践家、创新的实践家。要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要看到新趋势、新机遇,采取新方法,建立新机制。”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面对不断把社会上的新经验、新形势、新体验带到学校里来的生龙活虎的学生们,当代的教育家不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还要敢于领时代之先。教育家要敢于超越别人和自己,所以教育家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的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当然,我们更要强调教育家的伟大人格。没有伟大的人格是不能成为教育家的。教育家必须有挚爱,有奉献精神。要像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家要有一种大义,要有探索的改革精神,虽颠沛流离,不改其志,几十年如一日才能成为教育家。”
“能够被称为教育家的,一定是经历过艰难困苦。从每个人受教育的经历来说,对教师最深刻的印象,不是他的学问,不是他的才华,而是他的人品。要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把学校看作自己的家庭,把教育看作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教育家,才称得上人民认可的教育家。”
“按照这些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当代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教育家。”
不要把“教育家”神圣化
2003年9月,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当代教育家”项目启动。
“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是,选择一批当代教育家,用书的形式展现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智慧、教育探索、教育经验和教育成果。”项目组副组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叶之红告诉记者。
在叶之红那里,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
刘彭芝,全部身心都放在学校上的女校长。她提出的“创办世界一流中学”广为人知,但这“只是手段而已,我创办一流中学的目的,是为13岁?18岁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而要提供最好的教育就首先要培养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
杨瑞清,一位致力于乡村教育的年轻校长、教师。他说,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做“行知路上后来人”。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放弃了常人眼中的“好机会”,辞去了共青团江浦县委副书记的职务。他说:“做共青团工作不缺我一个,而扎根乡村教育不能再少我一个了!”
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创设者。“一切为了儿童”,这是她教育理念的核心。在她的实践中,“情境教学”、“情境教育”为儿童建构,“情境课程”为儿童开发。也正是“为了儿童”,使她成为执著的实践者、不倦的学习者。在情感的笼罩下,实践与学习让她有了誠于自己的思想。李吉林说:“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
……
“我们希望,通过对一部分当代中国教育家的宣传,充分展现整个教育家群体的成长状况。”叶之红说,“很多时候,提起教育家,大家想到的是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而认为当代中国没有教育家,这是一种误解。”
“事实上,20多年来,在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很多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说,提起中国教育家,好像只有近代的陶行知。而说当代的教育家,却有很多顾虑,常常是不死就不能说是教育家。当年他主持编写《教育大辞典》时,活着的人就不能入选教育家行列。“宣传在岗在位的教育家,这本身就是一种观念的突破和思想的解放。”
“我们不能一味盲目地降低教育家的要求和内涵,但也不要把‘教育家神圣化,把‘教育家的名头弄得很吝啬,从而让我们泱泱大国在当代留下教育家的缺漏。”一位教师如是说。
“当代教育家的故事,能够启迪、激励更多的教师从教书匠成长为教育家。”袁振国指出,“教育家具有成功的个体经验,通过这项活动,可以把个体的体验提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促使更多的教师把握教育真谛,发现教育规律;而且,对当代教育家的肯定,能够激发教育工作者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卓越业绩的追求;同时,当代的教育家也是改革家,他们的经验,可以为教育改革创新起一个参照的作用,形成一个标杆。”
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
在很多场合,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都曾大声疾呼——“教师要努力成为教育家”,并就教师成长的途径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教育家不是虚幻的、不可触及的。他们应该来自千千万万的有着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对教育问题有着深入思考的优秀教师。”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认为,“广大一线教师完全可以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并最终成为教育家。”
“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习。”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说。
学习是多方面的,向前人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要成为教育家,教师应该通过学习,让自己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中学特级教师李镇西认为,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同时应该是一棵“文化大树”。
人们常常把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称作教育的“百科全书”,而苏霍姆林斯基本人就是一本“百科全书他能够担任中学几乎所有课程的教学,还特别擅长写作;他生前不但写了大量的教育理论著作,而且还为他的学生写了一千篇小说、童话和故事。
其实,不只是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所有大教育家无一不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巨人。因为只有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峰,才可能有恢宏的视野、开阔的胸襟和创新的平台。一切有志于成为教育家的中国教育者,都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问家。
“教师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學习的开始。”叶之红说,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要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家,教师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这是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
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参与教改实践活动,在教育科研项目中去体验研究性学习,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养成探索的思想态势和创新的精神境界。教育家,首先就应该是身体力行的教育实践者,而且是第一线的教育实践者。书斋里也许可以产生“教育理论”,但是绝对产生不了教育家。
“教师成长的重要方法是‘反思。”李希贵说,“自己教育思想的所得,很多都是在犯错误后进行反思的结果。”
许多成为教育家的教师,都采用写“教育日记”的方法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像顾泠沅、杨瑞清等都写了十多本的教育日记。
教师要成长,还必须不断突破旧的教学范式,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师都应该拥有选择、探索、变革和创新的激情。
“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李镇西说,作为教育者,要在尊重并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即使是向当今公认的教育专家学习,也不应不加分析地盲目照搬,而应经过自己的头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消化、吸收;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也可以根据新的实际、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或修正,或补充,或发展。乐于思考,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是教育家不可或缺的思想素质。
“反思、积累、改革、突破,可以说是大多数教育家的成长轨迹。”叶之红说,希望推出的《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能让更多的教师顺着这条轨迹成长为教育家。
“我们相信,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关键在于要有对教育独立的理解,有对教育的理想,有对教育的持久追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袁振国说,“我们期盼,在中国教育的领地上能诞生更多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