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开放式学校组织文化

2004-04-26熊梅

人民教育 2004年17期
关键词:开放式创造性学校

熊梅

一、开放式学校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就指出了传统的制度化教育的弊端,提出需要用开放的教育系统代替封闭的教育系统,并号召在构建开放性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学习化社会。

这一教育思想来源于社会系统理论,它把系统分为两种类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和不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封闭系统”。从开放系统的角度看,几乎没有一个组织系统能够自我孤立与封闭,与外部环境毫无联系。组织正是在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过程中,获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并实现发展的。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系统,也应该是开放的系统。

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小学出现了开放式学校的雏形。这些学校通过建造开放式的校舍、教室,为学生创造自由学习活动的环境。后来,开放式学校教育思想迅速推广到了欧美和日本,成为现代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趋势。

开放式学校的教育理念,主要从如下五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在教学时间上更加弹性化,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灵活而弹性地安排课时,打破了传统的按照45分钟尺度来分配教学时间的固定化模式,而是按照15分钟一个尺度来弹性地分配。二是在空间上走向开放,一方面学校的教室与走廊之间形成开放性的空间,以实现学习、生活、娱乐的一体化;另一方面学校与家庭和社区走向一体化,实现三方教育的合力。三是在课程与教学内容方面,打破学科的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综合与统整,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四是在人员上体现合作性,一方面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和协同指导以及校内教师与社区人员的合作学习、指导;另一方面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五是在学校的组织设计与管理方面体现开放性的特征(这在下文将重点阐述)。

学校组织是一个开放性系统,这就意味着学校一方面要广泛吸收各种有价值的社会资源,善于利用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社会因素,将各种教育力量整合为“教育合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向社会开放,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主动为社会服务,使学校成为社会(社区)的文化教育中心。

从学校管理的意义而言,开放系统理论的价值还在于,它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对学校组织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不仅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和资源交换,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它是优化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它强化了学校本身与社会联系的动力,与社会的联系、互动已成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这一功能必然促进学校之间竞争机制的形成,以及学校自身结构的调整与适应机制的建立。也就是说,通过各个学校在参与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竞争,不断优化出更合理、更有效的教育体制,让一批真正有实力、有水平的学校脱颖而出。同时,它也可以促进学校本身结构的更新,通过在资源配置中的信息反馈,建立起更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机制。

二、开放式学校组织文化的基本趋向。

在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改进组织表现的惟一关键因素是改变其文化。健全的组织文化是高效能组织和低效能组织的重要区别。而且,开放的组织文化较之封闭的组织文化更具有创新精神,更具有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创造一个开放的、支持性的组织环境,促进教师的个体与群体的专业化发展和自我实现,是每位校长的基本职责。具体而言,开放的组织文化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个别自律性与合作互动性。

学校自产生以来,因教育对象心理发展规律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学校组织活动由此也更为个别化、个体化。每位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班级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较少关注其他教师和班级学生的發展以及个别性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师之间较少开展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的活动。

个别化、个体化的学校组织,其积极意义在于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自我发展。每位教师针对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积累事例性、案例性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不断丰富个人的实践知识和经验,从而凭借这些个人的经验和认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依据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和经验的倾向很强,但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和经验未必完全是正确的,不免会造成教育教学指导上的偏差。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

而开放式学校的组织管理理念,需要我们从如下的视角思考问题: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在与学生实际相关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实践性知识与经验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师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还要关注与其相关的组织环境的开放性,创造丰富而畅通的渠道,为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认识创造条件,并使得这一合作性的组织成为经常化。比如,教研活动的开放性、合作性,包括校内教师之间开展的专题性的教研活动以及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教师之间开展的有关专题性的开放的、合作的教研活动;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合作性,包括同学科教师之间、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同学年教师之间和不同学年教师之间,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开展的学科综合化指导,其本身要求教师之间加强合作指导。

综上所述,开放式学校的组织建设在以传统的个别化、自律性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倡导开放式、合作性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以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的专业化发展。个别的自律性组织环境,使得教师能够自主地开展教育活动,具有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自我实现的能力。而合作的互动的组织环境,能进一步促进教师个体专业的发展,教师之间通过不断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丰富和提高实践性知识与能力。

2.阶层性与同僚性。

从教育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阶层性与同僚性是一对范畴。阶层性或者说科层性是传统学校教育组织的典范,阶层性组织的基本特点是:坚持等级式的管理和对低层人员的监管;确定和保持适当的垂直交流;制定明确的书面规章和程序以确定标准和指导行为,这些规章包括课程与教学指导、章程手册、操作指南、标准格式、规章制度、标准操作程序等;颁布明确的计划和日程以供参与人员遵守,诸如教师教学计划、课程表、会议时间表等;组织等级体系中增加监管人员和行政人员,以解决组织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所面临的问题。当然,这种组织结构在人们还缺乏自我约束力和较难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与持久力时,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但它基于人对人或者说上对下的监管,使人感到缺乏尊重、信任和理解。因而,随着人们对民主、自由、自尊和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机会的日益强烈的渴求,这种僵化的、科层的组织管理机制将遭到冲击和挑战。

而开放式学校组织开发与设计,重视人与人之间协商式的组织管理模式,用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术语来说,即为“同僚性”。区别于传统阶层性的组织过于强调人对人的监督作用,它更重视每个人的自律性,重视教师之间的共同理解、相互合作,在平等交流的对话中不断提高相互合作的关系。自律性、对话性和感受性是同僚性的表现特征。同僚性的组织管理机制,就是使每位教师不断适应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并将个人价值观和目标与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结合起来,每个人都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加强团队合作意识,高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開放式学校的组织开发与设计,就是要在阶层性的组织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在保证学校规范性管理的前提下,进一步创设和营造同僚性的组织管理机制,以确保教师对民主、自由、自尊和尊严的渴望与追求,使其在教育教学中更有效地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

3.效率性与创造性。

从教育经营学的角度来看,效率性与创造性是一对范畴。效率性组织是学校组织建设的基本前提,它以阶层性组织为基础,为了实现学校的共同理想和目标,要求学校人员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程序、技术和方法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价值。具体来说,这种效率性的组织结构既重视校长强有力的领导,更重视实现目标的基本程序、技能和环境,就如人们通常所说的它主要关注的是组织环境的安定性和技术的合理性,通过用较少的付出和合理的技术及方法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效率性管理在维持学校的规范性管理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长此以往,又会扼杀和束缚学校的活力与发展。

因此,学校不能满足于效率性的组织管理模式,还需要追求组织管理模式的最高境界即创造性。创造性是一个组织得以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学校教育教学技术过程的开发,还是教育教学技术的使用,创造性都是必要的条件,它能够提高技术的合理性。当然,创造性的组织体现了环境的非安定性和技术的非合理性,强调组织和个体能够不断超越自我。

创造性组织的形成是以自律性、同僚性、合作性的组织为基本条件的,没有组织中教师个体的主体性的发挥,没有教师之间的相互协商、平等对话,就不可能推陈出新,产生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当然,在形成创造性的组织环境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校长的作用,校长既要限制自身的指挥和监督行为,更要成为平等对话的引领者和促进者,积极为教师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赋予教师足够的专业自主权和空间,让其能充分行使处理教育问题的权利。

总之,无论是创造性与效率性,还是同僚性与阶层性,在学校的组织中都是非常必要的。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每个教师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如果我们只追求效率性而无意创造有想像力和创造性的组织,那就不可能产生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学校也将丧失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开放式创造性学校
基于YOLOV5与Raspberry PI及Arduino的视觉开放式智能机器服务平台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中游戏元素分析
学校推介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晨星开放式基金业绩排行榜
高中物理实验室开放式教学与管理的探讨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