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不良贷款不能玩账面游戏
2003-04-29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的文章,就降低银行不良贷款发表看 法 ,他说:银行不良贷款一直是中国金融改革之痛,也是国内金融业最大的风险所在。为了减 少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政府和业界已作了几年的努力。无论是从国有银行剥离14万亿元不 良贷款,还是国家财政注入2700亿元资本金;不论是设立银监局给四大国有银行下达降低不 良资产的硬指标,还是全面推行贷款的五级分类等,无不是围绕减少银行不良贷款而下的一 招又一招棋。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为了降低不良资产,他们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一两年下来,账面上 看也是成绩斐然。据银监会的统计,到2003年6月底,四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0070亿元, 比年初减少81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29%,比年初下降402%;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 额为期1967亿元,比年初减少5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934%,比年初下降351%。
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完全建立在改善国有银行运作机制和治理结构基础上的,而是 采取加大贷款总量,扩大分母,带有稀释的因素,甚至于通过票据贴现空转对倒做大分母, 从而来降低不良贷款率。用这样的非市场手段表面上将不良贷款从账面减少,但是对国内银 行业的健康运作又有什么用呢?
因为,伴随着今年投资的高速增长的是国有银行信贷超常规增长。2003年8月末,全部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1631万亿元,同比增长239%,增幅比年初高55个百分 点,创1996年8月以来最高纪录。前8个月各项贷款累计23253亿元,同比多增加12197亿元。 如果以此增长速度,2003年的新增贷款将达36万亿元。而在今后的5年内,这部分贷款中 可能会有不少成为不良贷款。
而且今年超高速增长的银行贷款还表现为“贷大、贷长、贷垄断”的新特征。所谓的“ 贷大”,就是贷款向大企业、大城市、大项目(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及房地产项目 )集中;所谓“贷长”,就是贷款由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向中长期贷款集中;所谓的“贷垄断 ”,就是专门贷款给国家垄断性行业(如公路、铁路、电力、电信等)。
在上海,占整个贷款企业数量5%的大企业,贷走了当地超过60%的贷款。在宁波,占 整个贷款企业03%企业拥有贷款总额的近40%。今年以来大量的银行贷款进入以地方政府 推动的机场、铁路、公路、桥梁、电信和电力等基础设施,进入了参与政府发起的工程公司 及参与基础设施类工程的大型国企。也就是说,近期的信贷超增长完全是政府支出增长驱动 的。而现在这种“贷大、贷长、贷垄断”的特征必然会导致银行信贷风险进一步加剧。
同时,票据市场上表现出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业务的超常增长。近几年来,随着金 融工具的创新,票据成了不少商业银行用来调控其存贷款规模及资产结构等多项经营指标最 为重要的工具。今年前8个月,票据承兑和贴现量分别增长90%和89%,新增票据4236亿元 ,占新增贷款20%。也就是说,在新增贷款中的20%是靠票据融资拉动的。
对于票据融资的超高速增长,如果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企业融通了资金,这对解决我国信 贷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信贷不足的问题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 如此,而是票据业务的空转对倒的结果。银行票据业务的空转对倒就是指一个企业到银行贷 款,然后把其贷款存入银行作保证金,开出银行承兑汇票,银票贴现,再将贴现的资金作为 保证金,再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再将银票贴现——这种缺乏真实贸易背景的循环空转,不仅 使票据承兑、贴现业务脱离实质经济而呈现出超常增长势头,而且也使得信贷成几何级数地 被虚增放大。当这种票据泡沫越吹越大时,银行巨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就随之而来了。
可以看到,在2002年末,四大国有银行新增贴现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额的589% ,但到2003年8月末就上升到90%。而这一时期,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及工商银行对外公布 的上半年不良贷款率也分别下降了299%、333%、35%。任务在半年之内就已经完成 !但是,票据泡沫早已吹起,如果处理不当,金融风险所造成的结果决不可小觑。怪不得, 工行、建行对票据业务开始紧急煞车。
可见,目前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下降,多数是账面上所为。如果仅是以账面游戏来粉饰太 平,那么银行所累积的系统性风险只会越来越大。实质上,这样的做法也是与防范和化解金 融风险的初衷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