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2017-03-01孙金龙
孙金龙
【摘要】金融系统在当代社会经济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金融行业相关制度是否合理对国民经济能否实现稳定增长具有重大影响。而在金融行业中,银行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对于我国来说,国有银行是银行业的主体与核心,面对当前金融行业竞争激烈、金融风险较大、金融危机传染性强的现状,加快国有银行改革步伐是推动金融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使得国有银行改革问题成为理论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介绍了我国国有银行改革的相关理论、实践历程,并就推进国有银行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国有银行;银行业改革;实践
国有银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银行制度,它不仅对处于转型阶段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深刻意义,也在发达国家的银行系统中占据一定比重,其经营往往服务于国家特定的政治经济目标,从而对社会的稳定和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对于我国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此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也逐渐暴露了国有银行在管理体制、应对风险和竞争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对进行国有银行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有关国有银行改革问题的理论
由于国有银行地位的特殊性和国有银行改革产生影响的深远性,理论界对该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并从多角度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结构改革
该理论侧重于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研究国有银行改革问题,认为国有银行的市场结构会对其经营效率产生影响,因而在国有银行改革过程中应放宽市场准入、注意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国有银行的经营不再处于垄断状态,用良性竞争来推动国有银行的高效发展。在加强国有银行竞争方面,还存在这样的观点:通过对大型国有银行进行拆分、重组形成资产规模大致相同的小型国有银行,从而在坚持国有化的前提下,加强彼此间的竞争。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应通过提高资本市场发展水平、增加外资引入来创造较好的竞争环境。
(二)产权改革
产权改革理论是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应用,其核心观点为国有银行经营效率低下是由产权关系界定的不清晰所导致的,国有银行改革应从产权改革入手。具体来说,国有银行应明确产权、建立多元化产权结构,借鉴世界范围内大型银行的发展经验,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从而解决由于产权不清晰问题所引起的政企不分、主体虚置现象。此外,在改革步骤和推进方式上,有学者认为,应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先部分、后整体;先内部改革、后外部上市的方式,从而使得产权改革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三)公司治理改革
该理论认为良好的治理结构对国有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应注意国有银行在该方面的缺陷,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同时,需加强对国有银行的内部监管,制定科学的决策流程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提高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此外,还应注意解决银行业经营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存款人、贷款人与银行之间掌握信息数量的差别会引起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的产生,因此国有银行在改革过程中除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治理改善外,还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信息不对称现象。
二、我国国有银行改革的实践历程
我国在国有银行改革方面的实践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四大专业银行形成
1979年,为适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快速发展,我国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的正常运营,由农业银行负责开展农村信贷工作、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此后,中国银行也被分离出来,在外汇市场上充当专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也不再隶属于财政部,而是直属于国务院,负责开展国家国定资产投资管理工作。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成为管理城市工商信贷业务的专业银行。至此,我国形成工、农、中、建这四大职责分工明确、业务范围相互独立的专业银行,从而改变了由人民银行同时完成业务经营和监督管理工作的局面。
(二)国有商业银行正式形成,金融危机后出台系列改革整顿措施
1994年《商业银行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独立主体地位的形成,真正形成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发展方式,不再受限于过去的专业性分工,从而使得国有银行之间开始出现业务范围重叠、交叉的情况,由此加大了市场竞争。1997年,一场由泰铢贬值引起的席卷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使我国认识到金融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从而增加了对整顿国有银行、提升风险抵御水平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包括补充资本金、加强内部管理、加快完善机构管理工作步伐在内的改革措施。客观来说,虽然这一阶段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有银行的风险意识、提高了国有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但其并未真正触及国有银行改革的关键性内容。
(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这一阶段的改革触及国有银行改革的根本,是改革的关键阶段,目前我国在这一阶段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仍有一些工作需要完成。具体来说,这一阶段的实践主要有:
1.财务重组
这一工作主要包括对国有银行资本的补充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具体来说,国有银行通过发行财政注资增加核心资本,通过发行次级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可转换债券等增加附属资本,同时也通过核销、出售等手段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理,从而使得资本充足率提高,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
2.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架构
这项改革是指在国有银行中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等现代公司组织管理体系,将股东大会明确为银行的经营决策机构,而董事会则是最高风险管理机构。
3.引入战略投资者
这一工作是以提高国有银行经营理念科学性、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的而展开的,国有银行根据经营理念和各自需要的不同,選择特定的国际金融机构为战略投资者,与其进行充分沟通与协作。
4.资本市场上市
这一改革是指在保证国家控股比例的前提下,在海内外进行整体上市,从而增强国有银行实力。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已完成上市工作。
三、加强国有银行改革、提升改革质量的对策
(一)改善股权管理机制
虽然目前我国国有银行已在股份制改造工作上取得一定成果,但需认识到的是,我国国有银行在产权多元化方面仍有待改进。因此,应增加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制定更为合理的股权管理机制,从而尽可能地兼顾安全与效率,实现国有银行更高效率的发展。
(二)提高金融业务创新水平
提升改革质量对增加创新投入、提高业务创新水平也做出了要求。当前我国银行业已由过去的垄断阶段转变为市场竞争阶段,国有银行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就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从而避开激烈的同质化竞争,而在新业务领域占据先机。
(三)进一步加强公司治理
在国有银行改革中,应在现阶段公司治理结构已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加强科学管理,增加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应注意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尽可能使高级经理人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从而使得银行实现较高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保障,为国有银行改革提供内在动力。
(四)合理发挥政府在国有银行改革中的作用
国有银行改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削弱政府对于国有银行控制权的过程,这对国有银行市场化的推进具有益处,但同时也应注意合理发挥政府作用,科学利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从而对改革平稳推进起到支撑作用。与此同时,需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建设,从而使得国有银行的发展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四、总结
国有银行改革对于发挥银行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有重大影响,对其提高自身盈利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通过长期实践在这一领域已取得一些成就,但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改革工作仍需继续。为了更好地推进改革,我国应采取改善股权管理机制、加快业务创新等措施,从而有效提高改革工作的效率、实现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玉盈.国有银行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15,04:78
[2]宋金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3132
[3]史进峰,李振华.走向决定性时刻:刘明康回忆国有银行十年改革路[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0805009
[4]樊志刚.国有银行改革要选准方向[J].甘肃金融,2014,12:1820
[5]程晔.浅谈国有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与关键環节[J].绿色财会,2014,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