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明的纤夫

2003-04-29赵宏兴陈忠村

清明 2003年4期
关键词:蚌埠供电局供电

赵宏兴 陈忠村

淮河流到蚌埠这里便缓和宽阔了,岸上的风景也美丽起来,几座桥梁从淮河上彩虹一般的跨过,到了夜晚,两岸的灯光如火树银花,把蚌埠织成美丽的不夜城。在市区的楼群里,有一座挺立的高楼直指夜空,楼顶上明亮的射灯,照着一行醒目的彩字,“点亮珠城千家万户,交响淮河春夏秋冬”,这就是蚌埠供电局大楼,它牵动着蚌埠光明的每一根神经。

走出蚌埠市,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了,此刻春意正浓,深厚的绿铺向辽阔的天际,像一块平展的地毯,蓝天下,一条条电线,在高高的铁塔上,划着弧线优美地通向远方,带给人们无穷而愉悦的想象。那一座座巍峨的铁塔,就是蚌埠供电人的脊梁,那一条条电缆就是他们肩头背负的纤索。

在他们的身后,蚌埠供电局走过了一道道艰难险阻,他们的汗水换来了一个个丰硕成果:先后被评为国电一流企业,国电双文明单位,连续三年跨入省文明单位序列,今年,终于迎来了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

现在,就让我们一步一步走近这个纤夫的群体,听他们雄壮的号子声,寻找他们辉煌的足迹。

上篇

自我否定是痛苦的,然而只有不断地自我否定,才能真正地前进!

在蚌埠供电局,有一座五十年代建成的招待所,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与身旁不断崛起的高楼相比,已显得破旧。因条件简陋,招待所也只能对外接待一些普通的旅客。

1997年初,招待所里住进了三位年轻人。每到深夜,万家灯火都已熄灭,而这几扇窗口的灯却显得格外明亮,夜已静下来了,他们的热情却正高涨着。他们就是蚌埠供电局新组建的第五届领导班子新成员:局长张强,书记陈艾奇,副局长毛建中。此刻,他们正在为如何把蚌埠供电局这艘大船拉向更宽广的航道上而废寝忘食。

蚌埠供电局早在1962年就成立了,是当时安徽省仅有的四家供电局之一,电的供应,使这个老城重新焕发了青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蚌埠成了名副其实的明珠,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和众多的行业一样,蚌埠供电局也养成了一身“富贵病”,服务观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了。终于,在1996年12月,《安徽电力报》以整版的篇幅对蚌埠供电局的行业作风进行了深度的批评报道,给蚌埠供电人敲响了警钟。

1997年元月。在省电力公司的安排下,蚌埠供电局党政领导班子进行了换届,那天省电力公司经理程光杰在宣布新领导班子的大会上,语重心长地送给他们八个字:“强化管理,严格管理。”

君子不辱使命。新一届的领导班子,率领广大员工开始了新的征程。

三位年轻人都是从外地调过来的,白天上班,晚上就住招待所里。面对局里千头万绪的工作,八个小时的工作太不够用了,下班回到招待所,他们常常不自觉地就聚到一起,谈到深夜,思想还在沸腾着。

他们迈出的第一个有力的脚步,就是查处了历年积压下来的9起案件,处理了15个人。正气立了起来,不正之风逐渐没有了市场。

长期以来,因为电力供不应求,供电人手里掌握着对经济制约的无上权力,大到一个工厂的生产,小到一个家庭的婚丧嫁娶,都要和供电人打招呼、说人情,不敢得罪。社会上形容他们是电老虎、电老大一点也不为过,这也滋生了供电人许多不良的习惯。吸烟成风,办公室里常常烟灰烟蒂遍地。来办事的人,为了图方便,进门首先敬烟,有一位在营业厅工作的老同志,他虽然不吸烟,但每天都能从桌子上收集到几十支不同的烟。中午就被请到饭店去喝酒,下午上班满面通红,有的人甚至借酒闹事。到了晚上又被请去喝酒,第二天上班还满嘴酒气。有一位刚分来的大学生,他在一个星期里就被请了四次,其中三次酒席上了名贵的茅台酒,让这个刚涉世的年轻人感慨万千。

这些不良风气,不少供电人已习以为常,感觉良好,但在社会上,却严重败坏了供电人的形象。擦亮窗口,树行业新风,新领导班子决定从扭转职工思想观念入手,他们在没有路的地方进行,有着光着脚走在荆棘上的艰难。

紧接着,走出了第二步棋:在机关里开展控烟禁酒活动。这是向陈规陋习宣战,虽然没有硝烟,但一样惊心动魄。局党委成立了领导小组,分阶段地颁布了禁酒令、控烟令,为了能通俗易懂,便于员工接受,他们用心良苦地在禁酒令的卡片上印上了“这是你安全的警示钟,这是你健康的护身符,这是你廉洁的挡箭牌”,用一个倒扣的酒杯作为阻止的盾牌。在控烟令上配上了一幅图案,用烟的长短比喻生命之尺,劝君不要无谓地燃烧,拳拳之心,溢于言表。然而,禁烟令禁酒令下达不久,就遇上了阻力,当时流行了一句顺口溜:“先禁酒,后禁烟,禁饭还有七八天……”表达了部分职工的不满。

有一次,局里一位老同志,中午喝了酒上班,正好被陈艾奇撞见了,走廊上只有他们两个人,老同志认为陈书记会原谅他的,可陈书记二话没说,请他到纪委交了30元的罚款,这位老同志工作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被处罚,触动很深,陈艾奇铁面无私传开了。另一位有了几十年烟龄的老同志,积极响应号召,烟虽然戒了,但却浑身难受,到医院也查不出病因,后来推测可能是由于戒烟引起的身体不适。局党委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结合实际情况,将禁烟改为控烟,在每层走廊的尽头设立吸烟处,做到疏和堵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就是这样摸着石头过河的,一步一步走了下来。迈出了建设蚌埠供电文明行业远大工程的第一步。

转变职工观念,体现了新一届领导班子新锐的思想。张强局长又大胆地提出要把“冲破垄断”作为蚌埠供电企业精神的第一要义。许多人不明白,当电老大有什么不好,其他行业想这么做,还没有条件呢。局里就在上上下下开展大讨论,使大家明白,破,则立,不破,则废。一个破字,摈弃了过去由于垄断养成的优越性,增强了紧迫意识;一个冲字,把原本属于客户的权益,义无反顾地还给了客户,一字之差,使蚌埠供电人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有一次,某企业星期天请供电局配电班去帮助处理一起自身的用电故障,中午,厂里邀请他们吃了饭,这在过去是正常的事,但这次反映到局里,张强局长带着当事人,到企业当场退回了餐费,并在新闻媒体上曝光。局内上下对此很有争议,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自己解决就算了,局领导认为敢不敢向社会揭短,这不仅涉及面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反映我们有没有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勇气,一句话直击大家思想深处的痛处。

弄潮儿敢向潮头立。为了打破长期养成的吃大锅饭现象,1998年起,他们又在省供电系统内率先开展了“全员绩效考核”活动,对每个员人都进行年度绩效考核,对考核中名列前十位的给予增薪,对处在后3名的给予降岗扣薪、待岗直至下岗的不同处理。此项活动同样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一线的班组长纷纷找到领导说情,认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把谁定末位都艰难,搞不好会把人心搞乱了。

1998年初春的一个早晨,陈艾奇刚进办公室,一

位叫娄云祥的职工,就坐到了办公桌前,因为他被评为末位想不通,要找书记讨个说法。陈艾奇就语重心长地说:末位是暂时的,只要努力……话没说完,娄云祥就从身上掏出一瓶饮料喝了一口,陈艾奇正奇怪,大冷的天喝啥饮料?这时,一股浓烈的药味扑鼻而来,陈艾奇警惕到这是农药!迅速上去把他的瓶子抢夺了下来,喊来工作人员,立即把他送到医院,经过抢救,娄云祥脱险了,在他住院期间,局领导多次去医院看望他,帮他转变观念。

喝农药事件在全局掀起了轩然大波,也给局领导班子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大家都在观望着,看这项活动到底是撤还是不撤。有的人说,收场吧,这样搞下去非出人命的。局领导顶住压力,坚信方向是对的,方法应当不断完善,走下去,就会成功,不能半途而废。

娄云祥出院后,思想也脱胎换骨了,他主动要求到最苦最累的特勤班工作,由于他工作勤恳,在以后的连续三年里,被蚌埠市评为服务明星。随着末位诫勉制的不断完善,有力地更新了员工们传统的思想观念,过去那种软、懒、散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1998年,全省开展了“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供电部门作为窗口部门,首当其冲。蚌埠供电局更是大借这个东风,努力解决供电服务中的老大难问题。

供电行业对故障维修有个行规,按照“产权范围划分安全及维修责任”。供电局与居民之间有一个界定,即从电表箱算起,表箱以上的一切故障,由供电局负责维修,电表箱到客户家里的一切故障,由客户自己负责维修。但在报修中,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抢修班的人接到报修故障的电话后,风尘仆仆地赶到现场,一查看,有的不是供电局责任范围内的,虽然是举手之劳,但因为有规定在先,抢修人员也不便动手,常常与客户发生矛盾。局党政班子为此召开会议,能不能按“延伸服务”的思路解决这一问题呢?几次交锋得不到统一的意见,一方认为,既然我们已经赶到现场,举手之劳为何不做?这样既融洽了供电与客户的关系,又减少了客户的损失。另一方认为,这是一个繁重的包袱,自己本身就人手紧工作忙,很难承担,搞不好就出力不讨好,况且其他兄弟局也没有这样做的。大家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延伸服务向社会推广后,果然如预见的那样,报修电话不断,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好几十倍,但他们坚持下来了,以自己的辛劳树立了供电人的新形象。一次,蚌埠华兴街有一位老人来了报修电话,抢修班赶过去一看,是家里的电线坏了,他们二话没说,就干了起来,打眼布线,不一会,灯亮了,照在老人那惬意的脸上,他们却悄悄地走了。延伸服务的开展大大增强了供电人与群众之间的感情,表扬信不断,群众感慨地说,这哪是电老虎啊,简直就是我们的保姆啊。

为了进一步完善延伸服务,今年他们又与小区居委会联系,从下岗职工中组织有一定资质的电工,作为供电延伸服务的终端人员,形成网络覆盖了全市每一个角落,这样既然方便了客户,又减轻了自身的压力。

2000年,他们在总结前一阶段工作成果的经验上,又提出了全新的五点工作法,就是:紧紧抓住管理中的难点、客户反映的热点、员工关注的焦点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使之变成亮点。五点工作法的实施,被专家称之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创新。

改革,势如破竹地进行着!有一段时间,客户缴电费难、报修难成了投诉的热点。局党委高度重视,他们走访客户,认真倾听社会呼声。开始在蚌埠供电的历史上,实现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四个转变,一是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重点解决报修难;二是由低标准服务向高标准服务转变,解决交费难。三是由不完善服务构架向完善的服务体系转变,解决报装难。四是由自我认为的规范服务向客户认可的满意服务转变,解决在思想观念深处的老大难,把工作的好坏直接定位在客户的满意与否上。

为了打造蚌埠供电人的品牌,提升企业形象。局党委又大胆实施了规范企业文化的CIS工程。为了提出具有蚌埠供电特色的服务理念,许多天来,陈艾奇又为这件事苦思冥想,凭着对供电事业的热爱,他感到内心里有一种冲动,但就是不能挖掘出来,夜晚,他站在窗口,看着万家灯火扑面而来,他的心里就有一股美好的情感在涌动,就有了“点亮珠城万家灯火”的朴素语言,但仍意犹未尽,他想了很多很多都不满意,请教了一些学者,也众说纷坛。一天早晨,他正在收听一首交响曲,这一听一下子把陈艾奇的灵感打开了,他仿佛听到了淮河两岸机器的轰鸣,百姓生活的甜蜜笑声,校园里儿童的朗朗读书声,田野里庄稼拔节的声音……这些都是一首首雄浑的交响曲啊。他终于找到了这个盼望已久的句子了,“交响、交响”就用“交响”,于是有了“点亮珠城千家万户,交响淮河春夏秋冬”完整的服务理念了。

CIS工程的实施,就蚌埠供电局的企业精神、企业标识、服务理念、经营战略、价值观、企业形象目标和全局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歌曲等内容,均做了切合实际的阐述和定位。

2002年7月,蚌埠供电局严格执行省公司取消职工用电内部优惠的指令,职工用电完全与社会居民一样同价。措施一出大家都捏了一把汗,因为,多少年来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局内的职工用电一直是内部价,不但引起外界的不满,也成了供电局沉重的包袱,随着创建的深入,局党委决定割除这个痼疾,树立供电人的新形象。

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了,理解的人表示支持,不理解的人,每天一大群,到办公大楼群体上访,脏话不堪入耳。局领导就耐心给他们解释,大会小会给职工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才使风波平息下来。但一些“小能人”却开始偷电,局领导接到举报后,就带着民警、电工上门检查,对偷电的用户进行处罚。在偷电户中,有一位出了名的楞头青,他冲进毛局长的办公室,拍着桌子要和毛局长“斗一斗”,面对如此威胁,刚走上蚌埠供电局局长岗位的毛建中一身正气,决不退让,刹住了这股歪风。这次改革是对供电人自身利益的触及,它再一次成功地扭转了几十年来人们意识里的电老大的观念。

蚌埠供电局在不断与自己落后的观念进行决裂的过程中,用力拔山兮的非凡气概,扭转了歪风,开创了一代新风。

服务从另一个意义上也是一个看不见的战场,在平常的环境里,表现出的都是平凡的一面,只有在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2002年5月27日,蚌埠供电人经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风雨考验。

这天下午,蚌埠的天暗得沉重,一场暴风骤雨霎时到来了,肆虐的狂风把许多大楼顶上巨大的广告牌撕得粉碎,双电源保障的供电大楼也突然断电,出事了,领导们不约而同地奔向供电指挥调度中心。

“我是毛建中,各单位迅速查明情况,及时向我汇报。”昏暗中,毛局长拿起话筒下达了第一号指令。

不到5分钟,准确的数字报告上来了,全市有三分之二的地方断电,这是蚌埠供电史上没有过的!

紧张的气氛使大家透不过气来。局领导班子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立刻沉着果断地下达了各项措

施,立即向市委、市政府和省电力公司报告灾情,取得上级的支持和领导。所有生产一线人员紧急备材,做到一声令下,立即出发,所有车辆由指挥部直接调动,统一使用。尽快恢复送电,首先对政府机关、火车站、医院、学校、新闻单位和重要的企业线路进行抢修。为确保安全,要求班组长以上负责人即为第一安全责任人,在抢修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确保抢修人员的安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一个党员一面旗的先锋模范作用,各分管局领导和负责人立即赶赴抢修现场,指挥抢修,把好技术关和安全关。

一场战役能否取得胜利,首先取决于指挥员的作战意图的正确性,而正确的作战意图一旦得到认同后,就能形成无坚不摧的战斗力,供电局内人人摩拳擦掌,个个奋勇当先。

17时58分,风依然在刮,大雨如注,随着指挥部的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好的各路人员似箭离弦奔向事故地点,那里是“让政府放心,让客户满意”的战场。

这次突发事故,蚌埠供电人历经28小时,出动抢修人员870人次,车辆220台次。由于指挥得当,措施得力,没有一处误工误时,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朴实勤劳的蚌埠供电人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篇章,从中体现了一流企业的团队精神,这是创建带来的又一大成果。

蚌埠供电局就是这样通过行风建设年、线损管理年、优质服务年、市场开拓年、再创市场年、强化管理年、一年一个主题活动,把蚌埠供电事业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把蚌埠供电人的形象一步一步打造成了光明的纤夫。

通过辛劳的双手,蚌埠供电局的主变容量自1997年以来,6年翻了两番,加上优质服务,优惠政策,供电能力已超前蚌埠经济发展5年。

2002年除夕,安徽电视台新闻节目播出新闻:蚌埠供电局等9个单位,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这是送给蚌埠供电人春节的一份厚礼,大家奔走相告,在新春的祝福都不忘捎上这条喜讯,但这对局党政领导班子而言,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春节一上班,还没来得及开庆功会,党委就把蕴酿好的又一个新的创建举措提了出来,提出了“以全国文明行业先进单位的新高度审视自我,发现不足;以客户认可的标准,不断提升客户服务的满意度;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虚心学习兄弟单位、兄弟行业的好经验;以寻求高中杠杆解的思维努力整合生产与营销的资源;以闭环管理的要求搞好点滴服务;以服务无止境的理念永不停步。”在2003年,他们提出了“团队学习年”,把管理从具体方法上的改进提升到系统思维的修炼,并着眼于团队智慧的综合运用。

这是蚌埠供电人自我寻求的又一个高度,是承前继后的又一大创举,有着无穷的思想价值。‘这就是蚌埠供电人的纤夫精神,他们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开拓航道,崇高的信念,使他们夸父逐日般地前进。他们一路洒下的汗水是可歌可泣的诗篇,他们身后背负来的是蚌埠一片灿烂的光明。

下篇

纤夫的征程是艰辛的,只有每一位纤夫都拉紧身上的纤索,才能形成坚强的合力。

钢筋铁骨的侯化龙

这是秋天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蚌埠供电局修试工区检修二班副班长侯化龙去上班了,走出家门,看着一路上熟悉的街景,他觉得那么亲切,工区那幢大楼越来越近,他的心情有些激动,脚步也加快了许多。

走进班里的大门,大家一下子都迎上前来,问长问短,一个多月没见面了,他们看到老侯的身体又瘦了一圈,头上又多了许多白发,当老侯说是来上班的,大家都惊讶得不相信,因为,老侯是一个身患癌症的人,还在住院化疗呢。

然而,老侯真的上班了,又成了班里一位不折不扣的骨干,焕发出一位共产党员的风采。

侯化龙在供电局干了一辈子,面对许多次能够改行的机会,他都放弃了,坚持做一名勤勤恳恳的检修工,带出了一个优秀的班组。

2000年8月,蚌埠供电局胜利变电所二期工程施工开始了,主要设备全部从西班牙进口,施工时,由西班牙工程师现场指导。这是一次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工期要求短的任务,侯化龙的班组接受了。

正值夏季高温,每天太阳一出来,就热得像个火炉,人一动就全身流汗,一整天下来,衣服贴在身上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侯化龙和年轻人一起加班加点地干着,在他的主持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有一天,侯化龙在小便时,发现尿呈红色,这可是从来没有的,他想了一会,又转身回到工地去干活了,一连几天,他的尿越来越红了,终于被徒弟们发现了,徒弟们不由分说,硬逼着他去医院做了检查,这一查不要紧,他被诊断为膀胱恶性肿瘤,需立即住院手术。侯化龙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工地,住进了医院,临行,他安慰大家说:“没什么,别难过,等做完手术就回来和大家一起干。”

手术后,侯化龙躺在病床上,想到供电局近期来开工的几项大工程,心内就焦急如汤煮,常一个人穿着病号衣服在医院的长廊里踱步,医生问他有啥心事,他说想回去上班。医生说,你不要命啦,到什么时候了还要上班,好好躺着吧。

侯化龙在病床上躺了两个星期,化疗刚减轻点,他就耐不住了,急着出院拖着十分虚弱的身体,重新来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在工作中,同事们不让他多干,他就主动找着干,大家无不为之感叹,老侯真是一个铁汉子啊!

侯化龙回到家里疲倦就袭满全身,老伴就忙前忙后侍侯着给他端吃端喝的。劝他在家休息一天,但侯化龙还是一大早就赶到工地上。

去年9月25日下午,他拖着疲劳的身子刚从临淮变电所检修回到家,这时急促的电话铃声又响起来了,原来是中心变电所主变闸刀合不上,市里晚上有个重要的会议,要求必须在晚上7点钟送电。时间紧急,侯化龙毫不迟疑地赶到现场,经过一番细心的检查,很快排除了故障,保证了重要会议的按时召开。

癌症的病魔在不断摧残着侯化龙的身体,但并没有摧垮他的意志,他在病魔面前表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大无畏的精神,而没有半点退让。今年,蚌埠供电局许多变电所的设备都到了大修或更换时期了,修试工区任务十分繁重,侯化龙和大家一起,对变电所逐个检修,从未拉电一次。

老侯带病上班,不知不觉地就干了三年。2000年,他被蚌埠市授予先进生产者,局双文明标兵,2001年,被评为安徽省电力系统劳动模范。

从侯化龙的足迹,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儒子牛的精神,这是蚌埠供电人的坚强基石。

身先士卒的韦清顺

初春,一个明媚的星期天,韦清顺一大早就走出了家门,乘公交车来到了郊外,他走在广阔的田野上,脚下的路在无垠的绿色里伸展,路边有些花儿已经开了,小小的花朵在草地里热烈而温柔,田地里的庄稼,已越过冬季的阳光油绿绿的茁壮成长。他看到那些高高的电杆子,变电所的红墙在绿色的田野里分外爽目,他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

韦清顺是蚌埠供电局线路工程队队长,长期的野外作业使他养成了喜欢到田野去的习惯,多少年来,蚌埠的区界远远近近的土地,他带着架线班一步一步地丈量过,山山水水在他的心头了如指掌,每一根电线他都能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

1969年,初中毕业的韦清顺被下放到了怀远包集乡参加劳动,由于他的父亲是电工,小韦从小就对电有了兴趣,初中毕业后加上从书本中学到的电的知识,他对电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摆弄起来,头头是道,劳动之余,帮老百姓接过灯头,在房子里布置电线,忙得不亦乐乎,不久村里就让他做起了农电工工作,这可是他理想的事,他对电钻研起来更是入迷了,成了当地的小能人。

1978年他返城到了蚌埠供电局线路工程队做了一名临时工人,过去在业余时间学习的大量电工知识,现在有了用武之地,这一年中他在线路检查中他发现电线握鼻可以造成大面积停电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接着,他在对西淮线的检查中,发现木横担严重腐朽和主干外线磨损等一系列重大隐患,给国家避免了重大的经济损失。1979年,他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并得到提前转正,正式成了蚌埠供电人的一员,开始了他人生新的生涯。

从此,他和老工人们在广阔的田野里,头顶蓝天架线送电,手拉肩扛为蚌埠供电事业奉献着青春。他的认真肯干同时也得到了大家的承认,从副班长到班长,他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着。

1998年韦清顺担任了架线队队长,架线是长年在野外工作,由于条件限制,大多靠步走,每天要走十几公里,为了抢时间赶速度,多年来,韦清顺已把自己锻炼成了飞毛腿,他在前面走,别人要在后面小跑才能跟得上,人称这是韦队长的一绝。

2001年12月7日,蚌埠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也是入冬来最冷的一天,在蚌埠市,一群年轻人赤着脚在泥地里热火朝天地干着,路过人都对这群年轻人不禁涌起敬佩之情,这就是韦清顺和他的架线队在为蚌埠华光工程架设高压线路。韦清顺在地里跑来跑去紧张地指挥着,仰起的脸被冰冷的雨水打得生疼,地里到处都是烂泥,其中有两个铁塔,每个有十几吨重,吊车进不去,没有办法,他们就用人工抬,烂泥糊在鞋上,越走越重,使不上劲,他们干脆就脱了鞋,赤着脚干。在铁塔上架线有许多技术难关,他们就边研究边施工,工程完工后,韦清顺再一次抬头看着在风雪中屹立的铁塔和飞架的银线,心头不尽涌起一股激情,那是他们供电人的脊梁啊。这次架线为蚌埠市引进外资项目作出了有力的贡献。

2001年5月27日,蚌埠遭受了特大的暴风雨,造成市区大面积停电,正在值班的韦清顺接到一个报修电话,一个工厂的铁烟囱倒塌砸在一段电线上,造成短路停电,需要立即处理,但两个班的人都派出去抢修了,人手太紧。韦清顺二话没说,背起工具就到了事故现场,清除了故障,保证了及时供电。

一条条线路,在韦清顺的手里架起来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架的线路也越来越长,科技水平也越来越高,韦清顺就在青年工人中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活动,攻克了多年来困扰架线的质量问题。去年在为蚌埠闸架设的35千伏线路时,一次验收成功。

每当一条新的线路架通之时,韦清顺的心里是多么高兴啊,他用自己的劳动把光明送到千家万户的手里,这一条条银线是供电人与千家万户的连心线,根根都凝结着蚌埠供电人的深厚感情。韦清顺也于2000年被评为市劳模,2001年被评为安徽省劳模。

敢做敢为的刘兆明

刘兆明天生一个敢打敢拼的性格,这天下午,党委书记把他找到了办公室,刘兆明一落坐,陈艾奇就笑着告诉他:“老刘啊,党委决定把你调换一个工作岗位。”

刘兆明问:“去那里?”陈书记说:“到郊区供电所当所长。”刘兆明说:“那我不去。”刘兆明知道,郊区供电所在全省供电所管理中排名倒数第二的,到那儿去当领导那不是往火坑里跳。刘兆明是个大嗓门的人,说话直,话音高,陈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老刘啊,你还是一个共产党员,怎么一点组织观念都没有,如果都像你这样,我们还怎么能开展工作呢?”一句话把刘兆明问住了,他思考一会儿,决定服从组织调动。

1998年4月7日下午,郊区供电所,会议室早已坐了满满一屋的人,大家都想看看这个新来的所长能有什么招儿,刘兆明在会上说:第一,要懂技术,不当科技盲,二要会管理,不当草包,三是要能协调,不搞一言堂,四是要懂法律,不当法盲,五是一身正气,要有责任感,不孬熊,六是学用微机,不当新文盲。刘兆明在会上说得慷慨激昂,会场上的人神情冷漠,过去他们在大会小会上听惯了夸夸其谈。

刘兆明对下辖的十二个乡镇供电所一个一个地调查了解情况,对于不胜任的乡供电所长坚决给免职,那段时间,来说情的络绎不绝,都有被他顶住了,为了使农电工有真才实学,对于重新录用的农电工,刘兆明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地全面培训,开办了农电工夜校,聘请具有较高水平的行家里手当教师。为供电所输送了一批新鲜血液。刘兆明的干练果断赢得了大家的好口碑。

班子强了,关系理顺了,工作好干了,一年的功夫,郊区供电所就步入了良性的循环轨道,不仅还清了480多万元的欠账,还第一次实现了盈余。

不到长城非好汉,刘兆明并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更新的目标在刘兆明的心中形成,他要抛开戴在郊区供电所头上多年来落后的帽子。

与蚌埠市一河之隔有个小蚌埠镇,镇上农村人口和工业人口混杂而居,长期以来,由于供电管理混乱,产生了许多矛盾,其中就有对供电进行多次上访的“私营企业户”李华伟。

刘兆明来了之后,正赶上李华伟又一轮上访的高潮,供电所的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头痛。刘兆明决定去碰这个钉子,这天刘兆明来到他家,使李华伟吃了一惊,这么多年他和供电的领导对抗着,没想到新任的所长会亲自来,把他的事当个大事来办,刘兆明坐下和他面对面的谈心,了解他对供电的意见,最后,刘兆明感到,李华伟并不是难缠户,而是我们供电服务工作没做好,他立即拍板现场解决,根据李华伟的厂子用电容量不足的困难,立即给他单独安装了一台变压器,架设线路所需材料由他自购,供电所无偿出力。从此他厂里的电量充足了,电费降下来了,减少了产品成本,提高了竞争力。这个老上访再也不上访了,埋头做生意,见到供电人就哈哈笑,到了2002年8月,这个老上访还当上了用电监督员,为供电服务了。

上访大户的问题被解决了,刘兆明心里又开始想到另一个棘手的供电村了。

在小蚌埠镇有个东庙村,有700多户人家,过去村里用电一直都由乡电管站抄表收费,村电工甚至私自打开供电局的计量表窍电,电费居高不下,村民编了一个顺口溜说:“一度电一斤肉,摘掉灯头点煤油。”由于供电管理混乱,村里欠电费上万元,供电局为了维护本企业利益,多次对该村停电。村里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一些人的唆使下曾多次围堵市供电局大门造成极坏的影响,群众与供电之间的关系很紧张。

刘兆明请出了退休的老将郭同云,一起三天两头到东庙村摸清了底细,然后又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先后五次在小蚌埠镇召开现场会,决定重新更换管理人员并说服村民积极配合对东庙村进行农网改造,东庙村重新有了电,而且电价比过去低,电灯比过去亮,村委会代表广大村民敲锣打鼓地给市郊所送来了一面锦旗“三个代表真正的体现”和一封感谢信。

在刘兆明的带领下,郊区变电所的面貌焕然一新,获得了较多的荣誉。也化解了多年来供电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刘兆明还被群众推选为蚌埠郊区人大代表,被省电力公司评为劳动模范。

用我们的双手点亮万家灯火,

送给大地五光十色,

用我们的激情启动轰鸣的马达,

交响淮河四季之歌。

改革是我们的征帆,

求是是我们的品格。

我们背负光明的纤绳,

尽力先行坚强的践涉。

我们传承着现代文明,

尽心服务奋力开拓!

这是蚌埠供电之歌的一首歌词,表达了这些光明的纤夫们,背负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

这是一个奋力拉纤的集体,一代人过去了,又一代人上来了,在他们中间涌现出数不清的光辉形象,限于篇幅,我们只从中选取几位,他们只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缩影。

风物长宜放眼量。明天的航道会更加的宽广,但在这些纤夫肩上的纤索拉得更紧了,在他们的身后,淮河两岸的夜色一片辉煌,一首首高亢的旋律在继续交响。

责任编辑贺建军

猜你喜欢

蚌埠供电局供电
铜仁德江供电局:节后特巡保供电
战洪魔保供电
万家灯火 南网情深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
2050年澳大利亚或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
2050年法国或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
浅谈广州供电局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浅述供电局营销业务流程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