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懒”教师带出勤学生

2002-04-29王维

人民教育 2002年7期
关键词:汇报一节课研究性

王维

建议思考的问题

●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真正提高学生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

●怎样使研究性学习中合作学习具有可操作性?

案例描述

急中生懒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我尽量在教学中落实这一新理念。

在一次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中,我感受颇深。

地理新教材《合作与发展》一章提到很多国际组织,我结合2001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这一热点新闻,准备搞一次有关国际组织的学习一《WTO与中国》。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在课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看电视、剪辑录像、查书刊、剪报纸、上网搜索……忙得不亦乐乎。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动员组内教师帮忙,就连爱人也不放过,害得大家都戏称我为龙永图的秘书。但由于个人时间、能力所限,直到要上课前一周还没理出个头绪,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寝食难安,为课消得人憔悴。

我多次想取消这次研究性学习课,但一念及自己和大家的努力,我又不甘心!心烦意乱之际,我突然醒悟:既然是全班几十个人的课,干嘛我一个人折腾,何不把准备工作都交给学生,这样岂不省时省力?

于是我决定搞一次全班大分工。

全班大分工

带着这个并非事先设计好的想法,我又回头仔细研究了一番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其实简单地说,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作为教师,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即研究动机。课间,我假装无意识地走进教室,像以往一样和学生闲谈:知道2001年网上评选中国百姓最关注的新闻是什么吗?在学生七嘴八舌猜测之后,我公布答案:中国加入WTO。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纷纷提问有关WTO的问题。我立即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看看学生最关心的问题集中在哪些方面,由课代表负责统计,放学时交给我。

可是刚刚过了一节课,课代表就愁眉苦脸地来找我,他说他自己统计不过来。我一听又来了灵感,统计整理的过程也干脆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这一招果然奏效。一放学,课代表就兴冲冲地把统计结果送来了。

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关心的问题是:1.什么是WTO,它的功能是什么?2.大庆的老百姓对WTO的认识程度如何?3.中国是什么时候加入WTO的,当天的盛况如何?4.加入WTO对中国百姓意味着什么?5.中国加入WTO的历程?6.加入WTO对中国的深远影响?7.加入WTO后,哪些人才将成为竞争的焦点?8.加入WTO后,中国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9.加入WTO,会对我们学生有什么影响?

我以上述九个问题为课题,将全班学生分成九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各组设组长,负责组内分工与合作,并随时向我汇报研究进展,三天后汇报研究结果。就这样,我一身轻松地回到了办公室。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的办公室变得热闹起来。首先是班主任告诉我:喋某小组在闹市区进行调查,询问了一百多个人,还上了电视呢!某某小组,收集了十几篇文章,在班级搞展示呢!以往一周一次的板报这下子好了,变成一天一次了!

有的家长对这类课题也特别感兴趣,干脆就和孩子一起搜集资料,还经常打电话与我沟通。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搞宣传工作的家长,单位正好在开展有关WTO的学习活动,听孩子说我们在开展这项活动,特意来学校取经。更有趣的是我的学生竞把他拒之门外,理由是:交流可以,取经不行!逼着人家搞交换。活动一时间轰轰烈烈、热火朝天!

但出现的问题也不少,有的小组反映:在网上查不到自己想要的资料。我告诉他们:老师也没查到,所以才让你们帮忙嘛!某某组的信息很灵通,掌握的网址也很多,就看你的本事了!还有的小组由于电脑方面的知识较贫乏,不会上网和下载存盘,我就在班级里挑了几个冲浪高手,让他们负责解决技术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却出在课代表身上,这小家伙家里没电脑,父母又不许他到网吧去,他就跑到父亲单位去剪报,一天下来,几乎把各个科室的报纸破坏殆尽!当然收获颇丰,还包括父亲一顿打!害得我和班主任一起打电话解释,孩子的父亲了解了真相后又从单位送来了一大摞报纸。

而我则利用这偷懒得来的时间抓紧充电,学习有关WTO的知识。当然,对各小组的监督、检查、指导,一刻也没放松。

一周后,我根据调查及各小组组长反映的情况又分别提出了新要求:每组汇报时间不得超过4分钟,但形式不限。结果学生又开始了新一轮斩腾……

课上开花

到了汇报研究结果的那天,学生们都异常兴奋。

我把学生们领到了大教室,给他们提供一个比平常更大的表现舞台。汇报顺序随机抽签决定。

好戏上演了:有演讲、小品表演、资料展览……一个小组把本组社会调查的情况进行了录像,在教室里展播。而最精彩的是两个小组在汇报完各自的研究成果后,還自发地就中国加入WTO的利弊进行了一番唇枪舌剑的辩论,正因为这个他们早已预谋好的插曲,这节课整整拖堂了6分钟!一节课下来,就像一台别开生面的联欢晚会。

课后分析时,我发现学生们汇报的材料来源多样,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等。有的材料上的生僻字都用汉语拼音标注上了,还有的论文竟然前有摘要后有索引。可以说,这节汇报课是一学期来同学们上得最认真的一节课。最让我吃惊的是许多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方面表现得特别出色。课后,我组织学生将各自收集的材料都交上来,复印了若干份,保证每组都有其他组的资料,互相学习,资源共享。

这节课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最为成功的一节课,虽然个人在传统备课方面付出很少,但是学生收获却很多。常言道:懒妈妈养出勤快孩子。没想到有时在教学工作中也认这个理儿!

又给老师上了一课

如果说这一节课是一台好戏的话,后面的戏也许不精彩,但绝对意味深长。

毕竟研究性学习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课题,所以接下来的几周里,我又像往常一样认真备课、上课。开始时,不断有学生汇报有关WTO的继续研究成果。出于对学生的尊重,我还进行过一些鼓励,但时间一长,免不了有点儿烦。学生们似乎注意到了我的变化,于是就很少提问,还有的干脆连我的问题也不回答了。

我开始迷惑,短短几周的时间,学生的态度怎么几乎判若两人?我不是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其实很少。为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我和班主任及班干部进行了一次谈话,通过这次谈话,我很内疚,因为学生对那节课的喜爱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他们天真地認为我会一直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至少还会有很多次,说实在的,我还真的没有这样的想法。

这迫使我反思:教育的任务究竟是什么?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尤其是进行课改的教师,连快乐都不能充分地给学生,连学生的喜好都漠不关心,还怎么让每个学生都幸福成长?我没有在课堂上反省、表态,而是将学生搜集的资料一一整理,并在后面附上简短评语:朱来的政治家,老师向你学习,老师期待着你!而后发回学生手里。

后来,我又结合课堂实际搞了寻找大庆文化、认识沙尘暴等研究性学习课。我不再有第一节研究性学习课那样强烈的喜悦,但学生却依然带着狂热进行研究,他们的能力日渐提高、视野日益开阔……

课后反思

当学生时,为了升学整天很努力地学习各种知识,常常紧张得要命;而今做了老师,整天为了学生的学习又是备课、又是上课,同样不轻松,似乎教育这两个字沾不得,一沾就注定与累为伍。

而今素质教育推广了,课改也搞得轰轰烈烈,学习探索了好长一段时间,我忽然觉得教、学双方的苦与乐都只在于处理好一对关系:收与放。上学时累是应试教育使然,分数高于一切,说白了,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围绕成绩、分数而定:当老师后角色变了,而传统教学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却依然存在,对学生不能放、不敢放,一放就怕难收,一言堂依然是常规教学的主要形式,这样的教学能不累吗?

现在按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无论是急中生懒也好,水到渠成也好,反正教师从观念上理顺了。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自然会有新突破。以这节研究性学习课为例,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结果学生积极动手,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在搜集整理信息、交往合作、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他们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真正体会到了做学习主人的自豪与自信了。这样,这种放不仅不会放羊,反而会使学生越放越聪明,越放能力越强。

点评

好一个急中生懒,懒得好,懒得妙!不仅懒出了一节好课,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清醒地认识和对待这次相对偶然的成功,并将之发扬和坚持下去。

究其根源,王老师的成功是必然之中的偶然。如果不是亲身参与有关课程改革的学习、实践,她不会选择研究性学习课作为教学方式,更不敢如此大胆地全班大分工。至于课上开花也就无从实现了!所以王老师的成功是她勇于探索、实践的必然结果,更与课程改革的大环境息息相关。

反过来想,如果王老师一直勤下去,知识的传递、灌输可能会更加快速,学生得到的结论可能更符合我们成人的观点,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参与意识就要大打折扣,参与面也不会很广,个性也难以得到发挥。一句话,学生的兴奋点就难以真正得到点拨。古人说,人至勤则懒,这和大智若愚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卢妍)

猜你喜欢

汇报一节课研究性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阅读汇报课的构建与效能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领导难找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
研究性学习案例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