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缚住苍龙
2002-04-29陈忠村赵宏兴
陈忠村 赵宏兴
一
淮河,一提起这个名字就令人百感交集。
它是我国古老的母亲河之一。淮河流域现有人口1.65亿,每平方公里达594人,人口密度为全国7大流域之最,但流域面积和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29,却养育了全国1/8的人口,民谣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歌唱的就是这里美好的家园。
它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翻开史册,淮河的每页都有着斑斑血迹,漫长的岁月里,黄河屡屡南侵,所夹泥沙在淮河下游淤出一个湖底高出地表数米的洪泽湖,淮河先得爬过这个长坡然后才能借道长江入海,“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成为淮河流域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19.54年淮河大洪水在五河,凤台及怀远决口,1975年淮河大洪水致使两座大水库深夜垮坝的惨景,依然使人难忘,1991年的淮河大水虽然远远小于1954年,但仍然惊动了世界。
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世代的人民都希望淮河能够安澜,得以安居乐业,然而,却始终难以实现。“善治国必善治水”,尽管战争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共产党人就把目光投向了淮河,1950年,毛泽东主席四次对淮河的救灾和治理发出指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多次视察淮河。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作出了进一步治理淮河的决定,1991年淮河大洪水后,掀起了第二次治淮的高潮,目前淮河蚌埠闸以上的河道近期治理已基本完成,行洪道大拓宽,洪水下流加快,淮河在洪泽湖的出河口河道也进行了疏通加固,新开辟的淮河直接入海通道已经基本完成,这样,恰恰位于淮河中部的蚌埠段由于过去治理涉及面广,拆迁赔偿艰难,治理难度大,治理方案复杂等种种原因而搁置了下来。60年代初建成的淮河老闸因为受到当时的技术和国力的限制,现在,已经不能承担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的排泄量,这样淮河在蚌埠段便形成了最致命的咽喉,不打通这个咽喉,就永无安宁之日。
2000年2月水利部批复了蚌埠闸扩建工程初步设计,水利部淮委治淮工程建设局为该项目法人,组建以陈光临为首的淮委蚌埠闸扩建工程建设管理处,全面负责该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通过公开招标选定:监理单位为江苏省苏源工程建设监理中心,土建施工单位为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原安徽省水利建筑工程总公司),闸门制造单位为浙江省水电建筑机械有限公司,启闭机制造单位为北京市水工机械厂等。2000年8月10日,由淮委规划设计研究院孙勇等人设计的国家大(Ⅰ)型工程——蚌埠闸扩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一场气势磅礴的水利大战在淮河上打响了。
二
2000年6月,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水利)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工地,率领这支队伍的是该工程项目经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许克顺同志。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陈光临、项目总监李卫东及许克顺等人来到淮河大堤上,河面上刮来的风轻轻的吹在他们的脸上,可他们一点也感觉不到清爽,眼前就是他们要战斗的工地了,但还是一片汪洋,几蓬茂盛的芦苇示威似的在水中摇晃着,远处是市区栉次粼比的高楼,弯曲的河堤上来来往往着各种车辆,河堤下绿柳掩映着安然的村庄……望着眼前的一切,他们的心里涌起一股激情,天将降大任与斯人,必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淮河应当是我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幸福家园,而不能成为肆虐我们的猛兽,他们的耳旁又响起了那句著名的声音: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在进驻工地的第一天,许克顺首先就带领安徽水利的领导班子与工人们一道集体宣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自始至终履行自己的职责,誓把淮河蚌埠闸扩建工程建成一流的工程,向党中央,国务院,向淮河百姓呈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雄壮的誓言和滚滚的淮河水声一起奔流,使这条古老的河流又一次被惊醒。
军令状立下了,迎面而来的是从未遇到过的各种困难,扩建新闸。地势低洼,土壤含水量大,地质复杂多变,给降水、清淤、土方开挖、填筑及开挖后的基坑保护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120万平方米的施工区,找不到一块盖约6000平方米的生活办公区,189.3万立方米的土方开挖量,仅能找到30万立方米的回填土……就连干了一辈子水利施工的老职工也皱起了眉头,一位在淮河奋战50余年的老水利专家感慨道:“扩建蚌埠闸工程是一项困难交织的工程,它集中了淮河流域所有建闸的水利和难点。”
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已进入上市辅导期的大公司,是中国水利系统的明星企业和安徽省建筑业的龙头企业,先后荣获过“安徽建筑业龙头企业”、“全国水利系统先进企业”、“全国优秀施工企业”等多项殊荣,并锻炼出了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有道德”的年轻有为而又有理性思考的好班子。面对困难重重的蚌埠闸扩建工程,这支长年辗转江淮大地,一贯以“善打恶仗硬仗”而著称的水利队伍毫不退缩,“建精品工程,创文明工地,夺鲁班奖”依然是他们的奋斗目标。
从此,在这个荒芜的河滩,安徽水利人开始了战天斗地的征程。
工地是当年淮河决堤时,拦下一道河湾的凹地,经过几天几夜的机器轰鸣,积蓄了多年的河水终于被抽干了,远近的老百姓都沉浸在捕鱼的欢喜中,而许克顺经理面对这个从水中露出的一滩淤泥却眉头紧锁。
往年在别处施工,挖土机可以直接开进工地,可这里却不行,由于工地是建在老闸的导流明渠上,淤泥沉积,工程车辆无法进入,眼下如何修路便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面对紧迫的工期,建管处处长陈光临、总工程师张立争、总监李卫东、项目经理许克顺等人连夜召开抢工方案会议,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修筑道路,以解决土方的运输问题,他们在路基上垫大石块、铺碎石,又对第二条主干道采用垫钢板的方案,但仍没有解决问题,在那段泰山压顶般的日子里,领导和职工一起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摸索出了对第一条主干道浇筑混凝土路面,对第二条主干道采用生石灰拌土的成功方法。
路的问题终于被解决了,但新的困难又接踵而至,闸基坑开挖面临土质差,基础较软,自卸车无法运行,经过多方现场实地勘察。他们决定采用挖掘机铲远机同时开挖,而天公偏偏不作美,在施工过程中,又遇上50年一遇的罕见秋汛,使土壤含水量本来高达57%的开挖区顿时一片沼泽,再加上开挖区随时有可能发现历史上未封闭的钻井,使得基坑开挖寸步难行,同时,还由于受到降水施工进度的影响,清淤工作不能一次到位,计划清淤深度3米,此时也只能清一半,给施工增加了极大的难度,1米多深的淤泥上,人和设备一起下陷,他们便采取跪式施工,整个冲塘过程基本上都是在雨中进行,一个班下来,工人就成了一尊泥塑。经过艰难的施工和在泥泞中的滚爬,最终为11月12日浇筑混凝土提前了6天完成了局部开挖任务。
降水工程是蚌埠闸扩建工程中最重要的施工项
目之一,也是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性项目,即抽水多了,会使老闸发生沉降破坏,那是一个不敢想的事,抽水少了或抽水时有组水泵遇特殊情况停5分钟,地底强大的水压就会冲破被开挖得较薄的土层,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限制,这是唯一一块可供选择的基地,如果整个蚌埠闸扩建基坑被破坏,那么蚌埠闸将再没有扩建的可能。承压水位降到多少才既能满足新闸基坑的安全,又能确保对老闸不会产生影响,这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具体运行操作上都是非常困难的。安徽水利人形象的把降水工程比喻是一场戴着镣铐在跳舞,为尽快拿出可行的施工方案,项目部果断决定,由富有降水经验的胡荣庆副经理带领从河海大学毕业两年的年轻小伙子周国林组成降水小组,在老专家的精心指导下他们开始了大胆的工作。
刚进入工地时,这里是一片荒芜的滩涂,到处野草丛生,没有路,只能用手拔开齐腰深的草,大家一步一滑地踩在高低不平的地上行走,副组长周国林一天到晚扑在工地上,在胡经理的悉心指导下,成长为一位行家。在打第一口测压井时,由于经验不足,有时滤料下不到井底,井管浮在水面上,泥浆比重控制不好等,小周没有气馁,边施工边摸索。白天黑夜他们都在与时间抢速度,别人常常是在睡梦中,而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宿舍,饿了找一块方便面就着水吃下去。第二次抽水试验时正值狂风暴雨,大家浑身上下都淋得湿漉漉的,大风吹得人左右摇摆,刺骨的寒风冻得人瑟瑟发抖,他们在泥泞的工地上不退缩一步,不停地走不停地测流量,测水位,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将承压水位降到设计高程,确保了工地的顺利开挖。
在降水运行的管理期间,要每隔二小时观测一次沉降水位,为此小周要么半夜从温暖的被窝中爬起来,要么半夜一身冰冷的钻进冰冷的被窝。降水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工作,冬天到了,一天深夜,一个工人跑过来说,一台抽水泵不工作了,这可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小周没来得及多想,穿着一双布鞋就冲进了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的在泥泞的冰地里奔向出事的井口,经过及时处理,使这口井终于在几分钟内就开始了运转,小周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这才感到双脚早已浸在冰凉的泥水里。
经过安徽水利人的为之奋斗为之拼搏,降水终于成功了,不仅使老闸没有受影响,还成功地处理了因老闸施工过程中未封堵钻孔的冒水、冒砂现象,最终顺利地使承压水降至预定的高度,保证了基坑的开挖和浇筑。中国水利水电第11工程局还专门派人来学习。今年,蚌埠闸扩建工程降水组还荣获了“安徽省模范小组”的称号,水利部总工高安泽在观察了蚌埠闸工地降水后,由衷地赞道,蚌埠闸降水非常成功。
土建工程大多在野外露天进行,大家最怕的是长期的阴雨天,而在蚌埠闸扩建施工的过程中,却偏偏遇上了50年一遇的罕见秋汛,一场场秋雨扑面而来,打在工地上,也打湿了工人的心情,形势非常严峻,项目部领导班子也心急如焚,大家每天不约而同地收看天气预报,关键时刻,该公司总经理王世才迅速来到工地召开了动员大会,要求大家发扬安徽水利的企业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2001年9月24日,许克顺经理因公在去南京的路上,雨水从天空倾盆而下,一路上,他的心揪得紧紧的,他不断的与工地上的同志联系着,当他得知淮河的水位在上涨时,他也放心不下了,如果洪水一旦进入工地将功亏一篑,多日的心血将付之东流,此时车子已到明光附近,离南京就一箭之遥了,他果断叫司机掉转车头往回开,车子风驰电掣般地进了工地,许克顺站在河堤上望着淮河内汹涌而来的洪水,刚刚筑起的下游围堰还未合拢,是整个防汛的重点,如不及时加固,洪水一旦破堤而入,不仅整个工程延误,而且前期抢回的工作面也瞬间将被冲垮!一定要战胜这场洪水,必须马上加高围堰,一声令下他与大家冒着大雨一起冲向围堰,四台挖掘机,六台推土机,在夜色中,轰隆隆地响了起来,此时此刻,看不到了雨水,只看到一个个身影来往穿梭,听不到了雨声,只听到匆忙的脚步踩在泥水里的啪啪声,分不清男女,分不清领导和工人,大家齐心协力,就一个目标,保住工地!一位工人和一位经理一起扛着土袋在泥水里走,他不相信这个一身泥巴的人是经理,直到他抬头看见了上岗证,他才吃了一惊。就这样,一天一夜,淮河下游水位涨到18高程,安徽水利人筑的大堤也涨到20高程,第二天,附近的居民看到这条在水中如龙脊一样蜿蜒的500米大堤都惊呆了。来不及欢呼,许多小青年倒头在草包上睡着了,项目经理许克顺已经过几个不眠之夜,此时,他才感到胃部一阵阵痛疼,这是他在工地饮食不良操劳过度引起的毛病,他用手紧捂着,悄悄地回去了。
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没有纨绔之气,一身阳刚地奋战在工地上,工程才开工时,专家们分析的降承压水难,基坑开挖难,填筑堤防难,控制混凝土裂缝难,实现2001年汛期完成任务的目标难……这一个个困难当初令人头皮发麻,如今却像纸老虎一样被安徽水利人踩在了脚下。
三
蚌埠闸扩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技术要求难度大,质量目标标准高,创治淮史上的记录,有人形象地比喻是水利工程上的百科全书,然而,在短暂的施工期内,蚌埠闸扩建工程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未发生一起质量安全事故,在已完成的300个单元工程中,优良率达到98.2%,混凝土强度保证率达到99%,土方干密度达到98.5%,质量完全符合合同标准,提前完成了2001年渡汛计划,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在视察该工地时,由衷地赞道:“蚌埠闸扩建工程在开工最晚,难题最多的情况下,干得快,质量好。”
“蚌埠闸扩建工程不仅要建成精品工程,更要建成经典工程”,作为蚌埠闸扩建工程项目法人代表陈光临,一开始就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将工程质量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依靠科学管理,精心组织,建立建全了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推行TQC全面质量管理标准,质量控制实行“单元工程为基础,工序控制为手段”的程序化管理模式,强化质量的过程控制,把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坚决执行质量“三检制”,认真按照要求进行单元工程的自检,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工序不签字,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质量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材料,设备的进场验收,严格实行监理的跟班制,加强质量的监督和控制,安徽水利项目部总工杨其昆时常告诫在场的技术员:“只要有一方混凝土要浇筑。一方土要回填,一件金属结构要安装,就决不允许有丝毫差错。”
有一次,北岸上二翼钢模板已经按国家质量规范完成,但没有达到拼缝横平竖直,线条均匀的要求,监理单位在发现这一情况后,要求拆除重新做,此时,工程已进入主体施工的紧张阶段,拆除不仅增加成本,而且有可能要延误工期,一切服从于精品工程,公司总经理王世才果断下令全部拆除已安装的模板,重新安装,正是这种高度的责任心,使蚌埠闸扩建工程向精品工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水利部淮委蚌埠闸扩建工程建设管理处的正确领导,江苏苏源工程建设监理中心的规范监理及安徽水利的严格管理,科学施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连接,钢框竹胶大模板体系,泵送混凝土添加剂,大体积混凝土抗裂防渗等新工艺,攻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获得了一项又一项新突破。工程中有一组16米高的闸墩,按常规,这么高的闸墩,至少也要分两次浇筑,但他们通过科学的计算论证大胆采用一次立模到顶的施工新工艺。这是一项新工艺哪怕是微小的闪失都可能给蚌埠闸扩建工程抹上污点,当时,大家对这一工艺究竟有多大的成功系数深表担忧。为此,他们打破传统施工工艺,寻求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采用新的模板支护体系,闸墩侧模加固采用对销螺栓结合双道轻型槽钢围檀,既便于操作,又保证了模板的钢度与强度。墩墙侧模的钢框大胶合板间填缝用橡胶条止缝,改变了传统的塞海绵,抹腻子,防止漏浆,翼墙上下游圆弧段迎水面模板,第一次大量使用异型钢模,提高了板面的平整度、光滑度和自身的强度,减少了拼缝,板面缝隙更严密,更顺直平齐,提高了混凝土的外观质量,达到了16米偏斜不大于5毫米的高精度。16米的闸墩一次立模浇筑到顶,不仅在公司施工史上是首次,而且是治淮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要达到内实外美,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为了改进传统的施工工艺,蚌埠闸扩建工程的建设者们,硬是以科学的方法将这种工艺发挥到了极致。在蚌埠闸扩建工程每块底板的浇筑时,每次浇筑总量的1500立方米,与普通的水利工程混凝土相比,具有结构厚,体型大,钢筋密,混凝土数量大,工程条件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的特点,为此,项目部从混凝土选料,优化配合比,振捣以及温控各个环节各道工序层层把关。泵送混凝土,虽然加快施工进度,但却易造成混凝土裂缝。为有效防止裂缝,经专家论证对原材料进行了优选,在拌和时掺加具有微膨胀性能的抗裂防渗透剂,浇筑二、三层时掺和粉煤灰,为确保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在泵送混凝土时,采用计算机系统控制的全自动拌和站,用两台混凝土泵分四层同时输送,在22小时内完成了原本需要两三天才能完成的任务,一组闸墩4昼夜就全部浇完,速度之快是少见的。
“蜂窝,麻面”是混凝土浇筑中的常见病,由于它只是影响外观,不影响质量,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了,而这次安徽水利人却不同,大胆提出要把家门口的这项工程建成一项精品工程,建成为蚌埠市的一道风景线,这无疑是在给自己套了一个“紧箍咒”,大家都为此捏了一把汗,但安徽水利人是敢说敢做的。
为减少这一顽症的发生,他们坚持全过程的综合温控措施,采取二次振捣的施工工艺,这一工艺能够使浇筑的主体表面出现一层薄而均匀的水泥浆,减少了混凝土表面的气泡泛沙现象,使浇筑的3800立方米混凝土表面光洁如镜,没有一例蜂窝麻面现象,没有一块模板跑模。高质量的混凝土表面,令参观过蚌埠闸扩建工程的领导专家啧啧称奇,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刘经南校长高兴地说:“这是我见到质量最好的混凝土浇筑的水利工程。”
四
2001年5月19日下午,蚌埠闸工地欢声雷动,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了工地的角角落落,主体浇筑完成了任务,短短的10个月完成了过去19个月的工程量,创下了22小时浇1200方混凝土,提前12天完成浇筑的治淮史上的新纪录,提前实现了2001年汛前的目标,这一组数字背后,是安徽水利人智与勇的较量,凝聚着业主、监理、工人的汗水与泪水,是建设者们用心血浇筑的不朽丰碑。
如今,18组闸墩巍然屹立在淮河的河道上,是镶嵌在淮河上的又一颗明珠,安徽水利人无不十分自豪。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当初的雄心壮志,今天,安徽水利人又以同样的心怀,实现了多年来根治淮河的愿望,是啊,淮河新闸的扩建成功,便扼住了淮河这条苍龙的咽喉,淮河这条自古桀骜不驯的河,将不再向两岸人民发难,终于被安徽水利人降服。
经过这项工程前前后后的水利部淮委治淮工程建设局副局长陈光临,按捺不住激动用他那优美的文字由衷的抒发道:是淮河给了我们灿烂的文化,是淮河养育了两岸人民,“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是自古就有的赞歌,我们离不开淮河,离开了淮河,我们就失去了最宝贵的资源,离开了淮河,我们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多少次淮河大旱灾,给两岸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无比痛苦的灾难,催人深思难以忘记。因此我们敬仰淮河,关心淮河,盼望淮河的水能源源流长,安然地为子孙造福。陈光临副局长的话,代表了千百万淮河儿女的心愿。
2001年6月中旬,淮委由于其它工程的需要把陈光临副局长调出蚌埠闸工地,这副担子就由总工程师张立争兼任,张总由于长期在野外施工,饱一顿、饥一顿,冷的饭与热的汤在生活中常相伴,长期以来生成了胃病,如果你在办公室里见到他桌上冒着热气的杯子,那不一定是茶,可能是苦苦的良药……工地上离家很远的江苏省苏源工程建设监理中心的监理工程师们,是工程质量、进度、安全、资金等最重要的把关者,他们过着工地、办公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简单而又繁忙的生活。“对事业一心一意,抓管理科学严谨,对职工一往情深,对工作一丝不苟,对自己一尘不染。”是监理工程师们真实的写照。
五
在蚌埠闸的工地上,安徽水利人创造了一项项工程上的奇迹,然而,在这背后,同样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们撷取几个片断,以管窥治淮者的风采。
如果说何巷水利枢纽是“安徽的小浪底”,那么蚌埠闸扩建工程可称得上是“安徽的三峡工程”,其复杂的地质条件,恶劣的天气、高难度的技术要求,在治淮史上都实属罕见,安徽水利公司领导考虑到工程的重要性,一纸调令把正在石梁河工地的陶德荣,调到蚌埠闸扩建工程项目部任总调度,全面负责协调工程的方方面面。老陶二话没说,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来到蚌埠闸扩建工程工地。站在淮河堤坝上,这个老水利人,眼睛潮湿了,“这个担子挑不好,对不起淮河两岸人民,对不起公司领导,对不起日夜奋战的兄弟们。”
和以往一样,每天天不亮,他就到工地。巡查工地的每一个角落,排除每一个事故隐患,安排工程的总体进度,协调各方关系,召开调度会,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严重的睡眠不足,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却像六十好几的人。女儿的婚姻大事早就被他忘到了九霄云外,直到女儿结婚的当天,他才胡子拉碴地赶回去。对于妻子,老陶说不尽的愧疚与心酸,几十年来,自己风里来,雨里去,建立了一个个宏伟的水闸,却唯独没有给自己建一个安稳的家,挑起了工程的一副副重担,却唯独挑不起家庭的重担。儿女都一个个成家立业了,老伴从昔日青丝到两鬓霜花,自己还是挤不出陪陪她的时间,怪不得老伴怨他。无
奈。工地上事无小事啊,老陶偶尔回去一次,也是第二天早上四点就急匆匆赶到工地。
提起安徽水利蚌埠闸项目总工杨其昆,大伙都亲切地称他为“老杨头”,蚌埠闸工程这一仗打得是否出色,关键是蚌埠闸这四难能否攻克。作为施工方项目的总工,他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凭着四十年的工作经验,他带领项目部年轻的技术人员,熬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甚至几天几夜通宵不休息,伏案编写方案,反复研究,反复计算,反复实地勘查,优选方案。在工程中老杨大胆改进传统工艺,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接连攻克了深井降水,闸墩一次性立模到顶等技术难关,使项目部在10个月的时间里出色完成了19个月的工作任务。熟悉“老杨头”的人都知道,他女儿和儿子在北京、深圳工作,家庭殷实,手中并不缺钱花,还有三个月就要退休了,儿子劝他享几天清福,对此,风趣的老杨自我调侃道:“要是一天不摸摸那些工程图纸,手就发痒,一天不到工地走走,心里就发慌。”在工程大干期间,为了抛却后顾之忧,干脆把老伴“赶”到远在深圳的儿子那里,自己一门心思扎进工地,没日没夜地啃一块块“硬骨头”。九十多岁的老母亲远在乡下,他也不能在床前尽孝,2001年2月份,收到“母病危”的电传后,才匆忙赶回去。向阖然逝世的93岁老母嗑了几个响头,又匆忙赶回工地。
刚刚毕业才二年,本来在环境优越的总公司机关工作的王荣兵,为了到最艰苦的一线锻炼自己,自愿申请到蚌埠闸,项目部让他负责清淤工作,他每天奔忙在1公里长的战线上,在泥泞中,在骄阳中,一次次摸索,终于确保了混凝土2001年11月12日浇筑。就在清淤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项目部把更重的一副担子压在了他身上,让他担任现场调度,没有任何经验,人事不熟悉,责任重大,为了尽快转变角色,他白天看现场、晚上看图纸,协调各工种工序之间的关系,每天忙得像个打转的陀螺,为此还被大伙戏称为“项目部的飞毛腿,走路最快的人”。作为一名安徽水利的儿子,他是当之无愧的,作为一名母亲的儿子,他深感自己是一名“不孝子”。母亲在南京住院五个多月他却一天也不能侍俸于榻前,每次接到家里催他速回的电报,他都悄悄地藏在柜子里,直到3月18日接到母亲需住院换肾的电话,他才携女友请假赶到母亲住院的病房,望着脸色惨白、手臂打着吊水的母亲,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眼泪一下流了出来。此时他多想轻声对母亲说:“妈妈,儿对不起你。”在母亲未完全度过危险期,他又匆匆地赶回了工地。把心中的苦和累,统统踩在了蚌埠闸这片火热的大地上。
巍巍大闸,滔滔江水,洒下了多少男儿泪,融进了多少儿女情。器材设备科科长张建红,在水利工地上一干就是十四年,项目部把她提任为设备器材科科长,她常说:“器材、设备是工程的先行部队,材料是工程质量的保证。”每次材料进货时,无论风雪或严寒酷暑,她都要认真细致验收完了,才肯罢休。等她下班,食堂早就关门了,只好草草泡袋方便面,胡乱吃两口,又一头钻进办公室去。器材部是个得罪人的部门,有不少送材料人员为砂石料等找她疏通关系,软硬兼施各种手段都用尽了,可她就是不吃那一套,为此得罪了不少人,甚至被人威胁过,可她并未退缩过,一如继往地做她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婚后4天,外出治水,十年未能回家,至今传为佳话,而今在蚌埠闸工程项目部,也流传一段动人的故事。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是项目部一个大喜的日子,质量安全科科长戚玉虎、试验室主任叶飞和他们相爱多年的女友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之喜本该和新娘一起去欢度蜜月,但他们为了实现度汛目标,在结婚的当天就下到工地,在工地上度过平凡而又美丽的蜜月。
负责模板工程的技术员黄二位,往往为检查一处台阶,一段模板拼缝,一道墙要下去五六次,一天下来,全身挂彩,到处锈迹斑斑,油渍沾襟,手脚常常被扎丝、钢筋划出一道道血口,可他稍势包扎了一下,忍着剧痛,再次出现在工地上。肉体上的伤痛可以治愈,心灵上的创伤却无法痊愈。尽管家只有十来里路远,但他常常二三个月不能回家,令新婚才2年的妻子望穿秋水。
在蚌埠闸扩建工地上,这里的每一口井,每一方土都凝聚着一个动人的故事,都是一首首蚌埠闸之歌。记不清磨破了多少鞋,晒掉了多少层皮,冻坏了多少根手指,分不清春夏秋冬,淮河里的水结冰了,地上的落叶枯黄了,才觉冬天来临了。四百多个晨夕朝露,他们接受了四百多个风霜雪雨的洗礼,一张张沾满泥土的脸,一个个披星戴月的背影,蕴含着一串串动人的故事。蚌埠闸扩建工程崛起的身后,是治淮人“敬业、诚实、创新、拼搏”的精神最真实写照。
历经两年的施工,淮委蚌埠闸建管处、江苏苏源工程建设监理中心、安徽水利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有信心、有能力,把蚌埠人民的百年夙愿在2002年汛前变为现实,在美丽的淮河上竖起又一座不朽丰碑!
创建国优工程,冲击鲁班奖!
责任编辑红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