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醪飘香话绍酒
2002-04-29李霖
李 霖
浙江古城绍兴,古称越州、会稽、山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更是首屈一指的酒文化名城。世界上三大古酒——啤酒、葡萄酒、黄酒,惟独黄酒源于中国,且无出其右,世界独步。中国黄酒产地较广,品种较多,然而被国内酿酒界公认的,能代表中国黄酒总体特色的,则首推绍兴酒。绍兴酒以糯米为原料,是由最初的米酒逐渐演变成为今天以“元红”、“加饭”为代表的独特品种。
据文物考古工作者考证,大约在四五千年前河姆渡和浪诸文化时期,绍兴一带已开始酿酒,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则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被吴国击败,为了复仇,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鼓励百姓增丁增产。据《国语·越语》载:“生大夫(男孩),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把酒作为生儿育女的奖品。成书于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顺民篇》记载,越王勾践出师伐吴时,父老们向他献酒,他把酒倒在河的上游,与老百姓一起迎流共饮,于是士卒感奋,勇气百倍,历史上称为“箪醪劳师”。南宋嘉泰《会稽志》载,这条河就是现在绍兴市南的投醪河。所谓“醪”是一种带糟的浊酒,也就是当时普遍饮用的米酒。
魏晋之际,绍兴一带酿酒之风大盛,会稽是当时大郡,名士云集,往往纵酒佯狂,生发出不少千载传诵的风流韵事。永和九年(公元后353年)三月初三,书圣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名士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曲水流觞”的修契盛会,乘着酒兴写下了千古书法绝品《兰亭集序》,可以说是绍兴史上熠熠生辉的一页。晋代嵇含在他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中第一次提到了“女酒”:“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既漉,候冬陂池水竭时,置酒罂中,密固其上,瘗陂中,至春潴水满,亦不复发矣。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贺客,谓之女酒,其味绝美。”此“女酒”即后来声誉鹊起的“花雕酒”。绍兴酒因有越陈越香,越陈味越醇的特征,故又称为“老酒”。
到南北朝时,绍兴酒已由越王勾践时的“浊醪”演变成为“山阴甜酒”。
在唐朝,许多著名诗人如贺知章、李白、白居易、元稹、张乔等,都和绍兴酒有过不解之缘,写下了许多赞美绍兴酒的篇章。“酒中八仙”之首的贺知章,晚年从京城回到故乡,寓居“鉴湖一曲”,饮酒作诗自娱。李白曾专程来访,可惜贺已作古。在遗憾之余李白带回一船贺知章的家乡酒并留下一首《重忆》:“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元贺老,却棹酒船回”。张乔在《越中赠别》一诗中有:“东越相逢几醉眠,满楼明月镜湖边”之美句。
绍兴酒到宋代才真正定名。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南逃越州并于公元1131年改年号为绍兴元年。绍兴之名由此而来。绍兴作为南宋的临时国都,一时成了南方政治中心。由于宋代把酒税作为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故提倡酿酒与饮酒,绍兴酒业更因此兴盛,用各种名字命名的酒名也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如“竹叶青”、“璃露酒”、“蓬莱春”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宋时的绍兴酒已开始大量进贡,为君臣们所享用。
明清时期,绍兴酒发展到新的高峰,不仅花色品种繁多,如:薏苡酒、地黄酒、豆酒、鲫鱼酒、状元红、加饭酒等,而且质地上乘,确立了中国黄酒之冠的地位。明万历《绍兴府志》载:“府城酿者甚多,而豆酒特佳,东师盛行,近省地每多用之。”特别是酿酒大作坊的大量建立,使绍兴酒初步形成了一种规模生产。光绪初期,各酿坊向官方报捐的最高额达18万缸,农民家酿约6万缸,折合成品酒约75万吨,这个数相当于1988年绍兴市黄酒的总产量。
由于绍兴酒酿造精良,营养丰富,受到人们普遍欢迎和爱好,因此屡获荣誉。宣统二年(1910年),在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上,绍兴酒获得由清政府颁发的“特等金牌”;1915年绍兴酒获国际“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牌奖;1929年在杭湖举行的“西湖博览会”上获金牌奖;1936年在“浙赣特产展览会”上又获金牌奖。一次次获奖使绍兴酒名声大震,饮誉海内外。
解放后,绍兴酒的酿制技术精益求精,酒的质量跃上新的台阶。目前绍兴酒已发展到4大类、200余个品种。其中最为著名的传统品种就是元红、加饭、善酿、香雪4种。建国50多年来,绍兴酒多次在国际、国内评比中荣获金奖。1952年在全国第一届评酒会上,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1988年,我国礼宾改革时,国务院礼宾司正式将绍兴酒定为国宴用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