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连诗会——中国新诗百年绝响

2001-04-29梁溪子

山花 2001年3期
关键词:文学史新诗汉语

梁溪子

20世纪的最后一周,由大连金生实业有限公司、《收获》、《作家》、《上海文学》、《当代作家评论》、《山花》及作家出版社、《文学报》、《大连日报》周刊部等9家文化单位和企业联合主办的“大连·2000年中国当代诗歌研讨会”在大连市举行。自1980年南宁诗会起,在整整20年的时间里,中国当代诗歌走过了波澜壮阔的进程,它曾以敏锐、颤动的神经,启动了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大潮,影响了几代人的心路历程。20年后,关注中国当代诗歌的70多名海内外著名学者、诗人聚会大连,使本次诗会堪称世纪末中国诗界的绝响。我们拿出一个版面关注本次诗会,只是希望,一个产生过唐诗宋词的国度,没有忘记诗歌这一伟大的传统。

诗歌作为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和中国精神的一种主要表现形状,虽然面临危机,但在整个世界和人的心灵深处,她依然顽强地滋长着,弥漫着、渗透着,这种生命力产生了巨大的召唤作用,使严冬的萧条最终无法抗拒春意盎然的勃发生机。在世纪末举行的这次大连诗会上,与会者围绕着有关中国百年(尤其是当代)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全面、深入地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文学史评价

这是一个既有基本共识体现出争议性的问题。首先发言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认为,应当重视20世纪的中国诗歌传统,这一传统是经过“五四”而主要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之交形成和建立的,当代诗歌的传统也由此而来。但这个传统在中国革命之后,一半是中断了,另一半呢,可以说移植到了台湾,产生了像余光中、巯业热恕 ̄巯以说,他们当时写诗的灵感是从偷偷地看戴望舒翻译的法国诗和西班牙诗而来的。这个传统非常宝贵、值得珍惜。相比之下,北京大学谢冕教授的看法更为明确而乐观,他把百年诗史概括为从诗界革命开始,经“五四”新诗运动、革命新诗、新诗潮到后新诗潮等几个主要标志性时期,肯定新诗的发展是成功的。

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发表了当代诗歌遭遇的文学史评价的看法。他说,20世纪基本上是小说的时代,文学史书写基本上围绕或依据“核心概念”编码,如“改造国民性”等等,但这种方式对于诗歌的文学史书写则非常困难。因此,小说成为20世纪文学史书写中的主导 性内容,诗歌只能处于“次席”的历史和文化境地。北京大学副教授、诗人臧棣紧接着评论说,现在的文学史体制对诗歌写作造成了一种压迫感,进入文学史似乎是诗人的潜在目标,这种“文学史焦虑”对诗歌写作构成某种威胁。著名诗评家徐敬亚对当代诗歌的评价可能是最高的,他认为当代诗歌给各种文艺门类都注入了开创性的精神因素,对此,文学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陈超也认为当代诗歌迄今没有得到文学史的恰当评价,而实质上诗歌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最大。

关于诗歌语言和汉语性的重新建构

这是一个主要突出诗歌语言特性的根本问题。与会者普遍认为,新诗创作的历史和现状都说明了,重建汉语诗性精神传统既是百年中国诗歌所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国语言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汉语诗歌对此的责任义不容辞。上海大学王鸿生教授认为,语言(活动)本身是一种“伦理行为”,诗人也是一种“伦理学的主体”,必须承担和履行自己的语言责任,投身于诗歌也就意味着对于这种伦理责任的承担,谁也无法回避语言的挑战。对此,著名诗评家唐晓渡先生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语言伦理与承担语言伦理责任不是一回事,应当有所区别。诗人该采取价值居中的姿态,先验的伦理意识可能会导致过于简单的价值判断,无助于诗歌语言或汉语诗性的建立和表达。德国图宾根大学教授、诗人张枣则将中国诗歌的“汉语性”与现代性相沟通,他说,如果现代性意味着人对自身和世界的当代觉悟,那么在中国诗歌中,它将通过汉语的(诗性)内涵和特征来获得实现。在这种意义上,诗歌语言的建构就必然地与现代性的获得发生内在的密切联系。著名旅法诗人宋琳的见解也是别出心裁,他说因为有“原始寂静”的存在,“倾听”便成为人的“内在要求”,这种“倾听”的欲求促成了诗歌(语言)的出现,因此可以说“语言生于沉默”,其中就含有了诗歌语言的美学内容和生命本质因素。当代诗歌的语言建构应该关注汉语的内在诗性。

关于诗歌的创作主体(诗人)

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教授是永骏先生认为,诗歌创作是“个人性”的行为,只有获得“个”的自觉,(诗人)才能找到“他者”的存在,而且这种行为并不是被“集体意识”所浸透的,而是“个人性”的自身认同的行为。在他看来,创作主体(诗人)在诗歌活动中的“个体自觉”意识是最首要的前提和条件。批评家谢有顺也强调了诗人主体因素在新诗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指出要从“内部”来探求诗人各种体验的变化原因。郑敏先生同样专门提出了“诗人的素质”问题。而在徐敬亚和首都师范大学吴思敬教授等人的发言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诗人及诗歌创作中的“真诚”问题,他们认为,真诚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真诚与否,完全取决于诗人的良知和道德。在这一话题上,全体与会者的反响和共鸣最为一致。

关于读者问题和对诗歌创作的批评

读者远离诗歌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普遍现象,这也构成了当代诗歌几乎难以克服的一种困境现状。究其原因当然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从“私人化写作”和“审美公共空间”的关系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私人化”写作的极端表现是封闭了自我,隔绝了读者,甚至连批评家也只能面对“陌生化”的文本束手无策,因此,他主张(诗歌)创作必须具有“审美的公共空间”意识,诗人要实行自我制约,其中既有文本调整的问题,还有心理调整的必要,批评家则需要“细读文本”,消除“陌生化”,促使读者进入或介入诗歌阅读领域,共同建立和拓展诗歌的审美公共空间。北京师大王一川教授强调的“泛诗”化的社会文化语境对纯粹的诗歌创作和阅读的严峻挑战。批评家张柠是从网络角度探讨相关问题的,鉴于网络读者的庞大数量,他呼吁诗人们充分“亲近”网络,使诗歌成为网上读物。

在研讨会上发言的著名学者、诗人、小说家还有郑敏、牛汉、张笑天、杨匡汉、董秀玉、芒克、任洪渊、洪子诚、李陀、叶兆言、程永新、宗仁发、蔡翔、林建法、张胜友、何锐、麦城、西川、孙绍振、南帆、王小妮、陈仲义、杨克、于坚、孟明、柏桦、钟鸣、曲有源、沈奇、素素、朱文颖等。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次会议不仅是多年来难得的一次具有高质量学术文化内涵的诗歌和文学研讨会,而且也是一次充满严肃理性精神、展示健康人文心态和表现丰富的诗歌、诗艺、诗学及诗人个性特色的文化会议,它使人看到了中国诗歌、中国文化和中国知识分子走向未来、面对世界的希望和自信。

猜你喜欢

文学史新诗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新诗之页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新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