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与读者信息需求相适应的报纸信息结构
2001-02-13周勇闯
周勇闯
报纸每年都在改版,每次改版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调整版面结构。
调整版面结构的依据是什么?从以往的操作经验上看,一般是依据各个版面的版面质量,读者评判及内部采编力量的变动,领导注意力的转移,等等。但从报纸与读者信息需求这一关系去考察,一张具有竞争力的报纸进行版面结构调整,归根结底是为了建立与本报读者信息需求相适应的具有特色的报纸信息结构。
文汇报是一张立足上海、面向全国,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侧重教、科、文、卫、体、理论学术及旅游等的综合性报纸。因此,研究读者信息需求,特别是知识分子读者的信息需求以及与报纸信息结构的关联,对于在报纸版面上具体体现文汇报的定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同志1957年在谈到大公报时曾说过:“报纸有一些专业化也好”。“但是,太过于专业化有时很枯燥,人家看的兴趣就少。搞专业的人也要看专业之外的东西”。⑴可以说就是从读者对报纸信息需求的角度提出问题的。由于读者信息需求是一个发展的变化的过程,所以报纸的信息结构也要适时进行调整。这就是报纸多年来不断改版的依据所在。体现信息结构的报纸版面结构的调整,有时看来是报纸领导和采编人员激情和“点子”的创造,但是从长期来看,在激情与“点子”背后,却是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需要对报纸提出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都非常重视“需要”这一范畴,强调“需要”作为个人和社会生存活动基础之一的重要作用,是个人和社会积极性的动力。马克思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⑵读者的“需要”反映在报纸上,就是读者的信息需求。为使报纸更加适应读者的信息需求,必须以创新的精神研究报纸版面的信息结构,分析信息的分类与综合、上海新闻与国内新闻、专副刊的缩减与扩张等关系,不断改进版面结构。结合读者的信息需求,纵观文汇报数年来版面结构的沿革,我们不妨可以发现一些内在的特点。
一、文汇报版面结构演进呈现出的若干特点
从版面数量上看,文汇报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1991年及之前为4个版面,1992年至 1994年为8版, 1995年始至今为12版。而从版面结构上观察,从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其沿革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新闻版与专副刊相比,所占版面比例愈益增大。
文汇报从 1995年扩大至 12版后至 2001年,除双休日外,新闻版面与专副刊的数量比例大致如下:
年份新闻版面:专副刊
1995年 6∶5
1996年 7∶4
1997年 6∶5
1998年 7∶5
1999年 8∶3
2000年 9∶2
2001年10∶1
从上表看出,1995年至 1997年,新闻版数量在6至7版内徘徊,从1997年至2001年,新闻版数量逐年上升,到2001年,已扩展到极致。从数量上看,专副刊在新闻版的冲击下,已难以称为文汇报的“半壁江山”。
2.新闻版类别愈益增多
文汇报 4个版面时,新闻版只有要闻、综合新闻、国际新闻,及每周一次的各地新闻。至 1992年扩为 8版,综合新闻开始细化,新闻版面分为:要闻、政治经济社会新闻、科教文卫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新闻,及每周一次的各地通讯(后又称各地传真)。
1995年,文汇报扩为12版,其中新闻版类别又细分为:要闻、经济科技新闻、社会政法新闻、教卫文化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新闻。然而,新闻版类别的分化组合没有于此止步。 1997年,增设每周 3次的港澳台新闻;1998年增设娱乐新闻;1999年,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新闻版面单列;1999年又重新组合,但新设社会新闻、财经新闻及国际新闻中的《环球视窗》专版;2001年,又新设热点新闻专版《新闻点击》。至此,文汇报的新闻版面细分为:要闻、国际新闻、教科卫新闻、文化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国内新闻、财经新闻,及环球视窗、新闻点击等。
3.专副刊调整幅度大
专副刊曾被喻之为文汇报的“半壁江山”,但恰恰是这“半壁江山”历年来调整的幅度最大。据初步统计,自 1991年以来 10年间,经历过生生灭灭过程的专副刊有:法庭内外、体育场、社会大学、文化天地、扩大版(含报告文学、传记、生活、文摘)、生活、中外文摘、养生、企业文化、教育园地、今日科学、旅行家、都市经济、独家采访、市场、各地经纬、长江新潮、读者的话、法制经纬、今日农村、财经广场、海外瞭望、房地产世界、现代家庭、市场与消费、电脑之友、文汇特刊、信息港、名牌世界、神州广角、汽车俱乐部、法制大观、新闻视窗、都市新潮、社会广角等,约 25个。
试想一下,如果这25个专副刊保留至今,仅以每周分别刊登一个版面计,与现有的专副刊合在一起,每天至少需占用7个版面,这又将是一种怎样的版面格局呢?
4.专副刊愈益显示新闻性
从文汇报目前保留的专副刊看,大都体现出明显的新闻性。如科技文摘、旅游、经济观察、会展、影视、读书及画刊等,都把新闻性作为重要的版面要素,特别是科技文摘,为加强新闻性,将一周一期的两个版面,分为一周两期单个版面。这些专副刊,可以说是新闻化的专副刊,或者说是以专副刊形式出现的新闻版。即使是笔会、论苑、文艺百家、学林等文学性、学术性较浓的专副刊,现在客观上也受到了读者信息需求的压力,而要求提高版面的信息量和新鲜度。
二、从版面结构的演进看信息结构的演变
报纸作为新闻纸,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报纸版面结构的演变是表象,体现在版面结构背后的,是报纸的信息结构。版面编排可称之为“版面语言”,正如范敬宜同志所说,“‘版面语言是办报人立场、观点、感情和审美眼光的自然流露”。⑶其实,报纸的版面结构也是另一种“版面语言”,是报纸特色在信息结构上的显现。所谓报纸定位,实际上就是与定位目标读者群的信息需求相对应的信息结构的定位。北京媒体中有位总编辑说得好:“所谓目标人群是指依据报纸定位而确立的受众对象。目标人群构成了报纸发行的目标市场。新闻改革必须解决报纸自身结构的问题,满足目标人群特殊的阅读需求。要依靠结构性优势,靠特色取胜市场,而不是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 ⑷报纸信息结构的改革是有规律可循的。马克思早就指出:报纸“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的规律,这种规律不能而且不应该由于专横暴戾而丢失掉”。⑸纵观 10年来文汇报版面结构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出文汇报信息结构演变的几个带有规律性的特点:
1.信息愈益成为报纸的主体
文汇报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但是知识分子和其他读者一样,看报纸主要是看信息。特别是当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报纸作为信息的载体这一功能就愈加突出,对报纸的信息量、信息面、信息的准确、及时与深刻,也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文汇报新闻版面的扩张、细化与专副刊的调整与新闻性的加强,都是对读者信息需求的应对之策。
2.具有特色的信息结构是报纸特色的显现
既然报纸是信息的载体,那么,一张报纸的特色,主要就是通过它富有特色的信息显现出来的。具有特色的信息应当体现在报纸日常的不间断的信息流中,但从版面结构来看,又应该体现出具有特色的信息结构。文汇报版面结构在 10年的演化中,从综合新闻中分离出教科卫新闻、文化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国内新闻、财经新闻等,在扩大新闻版面同时,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文汇报作为一张面向知识界的综合性日报的信息结构特点。
同时,具有特色的信息不仅应体现在侧重的报道领域中,还应体现在信息的深度中。文汇报近年来每日开辟出“环球视窗”与“新闻点击”两个新闻专版,聚焦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是特色信息在报纸版面结构上的又一体现。
3.版面结构更有利于加快信息传递速度
“新闻点击”从每周出一次,改为周一至周五天天出,版面结构的这一变动不是简单的技术处理,而是着眼于对热点新闻深度报道的加速处理。在文汇报近年来的改版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体现出构建一个有利于信息加快传递的信息结构。如科技、卫生新闻分别从1999年的每周轮流两次刊登,改为与教育新闻合并天天刊出;果断取消每周一期的《海外瞭望》国际专刊,改造为每天半版的《环球视窗》国际热点新闻专版;将已有相当影响的《科技文摘》每周一期两个版面,改为每周两期1个版面;变连续几十天对一本书的《连载》,改为每天介绍一本书的《新书摘》等等。这种版面结构的变动,其态势,无异是指向一个更敏捷、更快速的信息结构。
扩大新闻版面,增加新闻信息,追踪热点新闻,可以说是在读者信息需求推动下现代报纸发展的潮流。据统计,目前全国大多数综合性日报新闻版面均占版面总量的 60%-70%以上。⑹解放日报总编辑宋超总结解放日报 2001年改版的四个切入口是:1、增强有效新闻,扩大新闻版面;2、便于选择新闻,形成聚焦;3、重视读者的关注点,开辟“热点追踪”;4、改进陈旧版式,实施配套改革。⑺其基本点也就是从如何加强新闻有效传播,适应读者信息需求而出发的。可见,不同的报纸可以有不同的定位,但是加强新闻及新闻有效传播,却是不同的报纸所共同面临的课题。
三、当前改进版面信息结构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新闻事业也是常干常新的事业”。⑻文汇报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发扬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勇于创新的作风”,认真研究包括改进版面结构等重要问题,使报纸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更加适应读者的信息需求。
1.信息的分类与综合
从综合新闻版分离出其它专门新闻版,是对信息的分类;但分类中又有综合,如“新闻点击”版可以说是在分类中进行新的综合。其实,分类与综合还体现在各个分类新闻版内。如教科卫、文化、财经、体育等新闻版,是反映各相关领域的新闻,但各类新闻又相互间有交叉,同时新闻又应具社会性,用社会的眼光去观察,这又体现了综合。又如,社会新闻是经常分布于各个领域、各类群体中的,把社会性较强、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社会生活新闻集纳起来,既是对新闻的分类,又是对新闻的综合。
与版面结构相对应,文汇报现有的新闻采访部门也是依教卫、科技、文化、经济、社会政法、体育等划分,如此划分依据的是信息的分类,但是对信息的综合观察、挖掘、提升,对交叉信息的沟通、互补,却有不利之处,因而体现在版面的信息结构上,似有分类生硬的感觉。如何在分类的基础上加强综合与协同,以提升分类信息的社会性,引发读者的共同兴趣,体现在这版面信息结构的背后,是一个采编组织结构的问题,今后需加强这方面的探索与研究。
2.上海新闻与国内新闻
文汇报现有的新闻版面结构中,既有教科卫、文化、社会、经济、体育等分类新闻,又有国内新闻,这样的版面结构在逻辑上是有矛盾的。
分类新闻是以领域而不是以地域区分,各领域的新闻都应该既有上海又有全国的新闻;而国内新闻又是以地域为特征,既是国内,又应该囊括上海及社会各界。版面结构中这样的逻辑矛盾之所以持续到现在,一是可以理解为历史形成的阅读定势;二是事实上许多分类新闻版负载的大多是上海新闻。但是,版面结构中的逻辑矛盾依然反映出信息结构中的不尽科学和合理之处,难以充分体现出文汇报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报纸特色。上海新闻与国内新闻怎样融合、怎样组合、怎样综合,依然是今后需要探索的问题。
3.缩减与扩张———专副刊调整态势
文汇报的专副刊多年来是呈缩减的趋势进行调整的,至今周一到周五每天仅有一个专副刊,可以说是到了缩减的临界点。传播学界有专家认为,对于日报来说可以完全取消专副刊,依据是读者需要的是报纸的信息结构。我认为这个结论过于绝对,一张报纸有特色的专副刊是历史形成的,是得到读者多年检验和认可的,不能轻易放弃。另外,专副刊也是负载信息的另一种形态,可以传递出新闻信息的背景、历史与渊源,专副刊中的许多文章,即使是文学的、学术的,也会折射出文坛、学术领域中许多最新的信息或动态,这本身就可以构成报纸信息结构中富有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问题是专副刊如何提升新鲜度,体现新闻性,这倒是需要深化版面内涵改革的。
就目前文汇报具体的版面结构来说,我认为专副刊的未来态势不仅不应该缩减,还应该扩张。然而这种扩张应该是具有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方式的扩张。
讨论报纸的信息结构,不能离开读者的需要,更不能离开报纸面临的挑战和发展。从文汇报现在的版数来看,仅为12版,这与其他主流报纸特别是解放日报相比,显然是太少了,已严重影响到发行上的竞争力。同时就信息结构来说,目前文汇报提供读者的实用信息还太少。
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程度上对读者来说,实用性强的信息比可读性强的信息更重要,这对知识分子读者也不例外。要扩版,目前最可行的就是用最经济的办法,用最适合读者信息需求的内容创办新的专副刊。所谓最经济的办法,就是能用充分的广告补足扩版成本,在不提价的前提下向读者提供更多的版面,以赢得发行上的优势。所谓最适合读者信息需求的内容,就是要选取社会上广泛关注,选择目标读者群最感兴趣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作为主要内容,而由这类信息内容构成的专副刊也能成为广告商颇为青睐的媒介。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仅靠目前集团体制下的文汇报一家不行,而必须由集团综合广告、发行和编辑部的力量统筹谋划,协同作战,而这就需要有新的机制组合了。
结论
改进报纸的信息结构,目的是为了加强新闻的有效传播,适应目标读者群的信息需求,目标读者群的信息需求又是一个发展的变化的过程。
因此,跟踪调研这一过程,深入地感知读者最新的信息需求,从而以创新的精神调整和改革版面结构,根据报纸的定位建立具有特色的信息结构,是报纸工作者永不停歇的任务,也是新闻事业常干常新的魅力所在。
注释:
⑴毛泽东同志 1957年3月10日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摘自《新闻工作文献选编》(新华出版社1990年8月版)
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84页
⑶范敬宜:《人民日报版面备要》序,人民日报出版社
⑷肖培:《北京青年报新闻改革的十个问题》,见《中国新闻(1999年)新闻论文选》,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⑸《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第 190页
⑹参见伍通:《新闻永远是报纸的主体》,《新闻战线》2001年第3期
⑺见宋超:《着眼于增强党报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记者》2001年第3期
⑻江泽民同志 1996年 9月 26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