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着世界上最难的理科教材?
2000-06-14毅范萍
记者:郦 毅 范 萍
(新闻背景)教材改革,谁敢说?
12月5日,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教授霍益萍在网上看到了“中小学课程将大变动”的消息,出乎意料的是,消息中透露课程改革具体设想的竟是她自己的。
“那只是我在一个会议上举例说明的一个设想,没想到被纷纷报道出来。”第二天,在电话里霍益萍无奈地告诉记者,因为此事她被气病了,她否认自己是中国课程改革小组成员,对教育部正在进行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也表示一概不知情。
就在霍益萍教授透露改革方案的前一天,“我国理科教材难度世界第一”为标题的报道出现在北京某报的头版,下此断论的是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与此同时,对于教改更权威的透露来自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李连宁,他宣布: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00至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制定、实验和修订;2005至2010年,逐步在全国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还包括比较详细的内容设置。
教育专家和决策者同时把课程和教材改革的事往外说,暗示此事已成定局。但是目前无论是霍益萍教授还是教育部,面对记者提问都不愿再多说一句。原因很简单:高考统考决定了教材的高度统一,教材的一点风吹草动都预示高考的变化,这牵扯多少考生和准考生的利益?
问题一:我们的理科教材到底难不难?
观点:咱们的理科教材确实太难了。
北京汇文中学高三年级理科班学生exuan:
我的成绩还行,在班上能排上前几名。现在我们用的理科教材,我觉得不简单,可也说不上有多难。今年5月我去了趟瑞典,在瑞典的一所中学听了几节数学课,发现象解直角三角形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属于初中的内容,他们竟在高二的课堂上讲授,真让我大吃一惊。我觉得我们的理科教材过分要求深度,忽视了边缘知识的兼容。
北京京源中学校长麻宝山:
我是校长,也是高三年级理科班的化学老师。我现在手上同时有中美两国的化学教材,通过对比我发现,按照我们学校学生的现有水平,如果用美国教材,半个月我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能保证学生们在期末考试中得高分。但是用我们国家自己的教材,整整一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都显得时间紧凑,还不能保证人人都得好成绩。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就拿有机物中烃的衍生物一章来说,美国的教材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烃的衍生物的范畴,各自的概念和结构;而这些在我们的课堂上也许只是二十五分钟的内容。根据这样的标准,我们的化学教材一章的内容够美国中学生学一个学期。
白帆,原来是我们学校初中一年级的学生。1998年9月入的学,只上了一个学期就随父母移民去了加拿大。他在我们学校的时候成绩平平,也没见有过人的智力。在加拿大参加一所中学的数学入学水平测试时,考官告诉他,以他的水平在加拿大可以上高中了。2000年春节,白帆回到北京,在闲聊中,他说他在加拿大已经上高一了,不但能跟上班里的教学进度,还是班里的优等生。无独有偶,丹尼,一个美籍华裔小男生,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在美国念完了小学;今年三月份回国,现在在我们学校上初一。半年下来,他的普通话倒是越说越地道,只是成绩没见长进。他说数理化根本听不懂。
观点:变“深挖洞”为“广积粮”
北京汇文中学高三年级理科班学生2lg:
我在班上属于中等生,理科成绩平平。我认为中学期间应该力求学到更多的知识,哪怕有些知识只是浅尝即止。深挖深究应该是上了大学之后干的,大学不是有专门的数学系和物理系嘛。有些知识我觉得对于中学生来说太难,也没有多少用处。比如电学,掌握了基本概念,能读懂基本电路图就足够了,至于那些电表的改装啦,让人眼花缭乱的电路分析啦,显得很多余。
福建厦门双十中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任勇:
我们的数学教材可能是世界上范围最窄却挖的最深的,我想所谓的难度世界第一指的就是这个。但是,其实如果在教材中合理增加一些东西,学生的负担不会增加反而降低,就像一直用锄头种地,增加了拖拉机就轻松多了。数学里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今年高考立体几何第18题,很多考上清华的学生也没搞清楚,其实只要一点简单的向量知识就能很容易解决问题。就像孙维纲老师带学生站在很高的位置上,很多问题变的简单。
问题二:教材多样化,可能吗?不能吗?
观点:一套教材用了18年,意味着什么
福建厦门双十中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任勇:
教材的高度统一是我们的“特色”,人教社老社长叶圣陶说,教材要3年小改,5年大改,可实际上呢?理想的教材应该是有一个基本的本子,然后有很多不同内容的小册子供选择,有兴趣多学的就多拿小册子。
河南实验中学副校长、数学教师屠新民:
从1982年到今年9月,一套教材在我们那个省用了18年,今年的数学新教材中,把集合和简易逻辑放在第一章,高考题现在高一就能做了,其实,这种安排在1979年日本改革的教材中就实现了,现在我们的新教材中高一的6章与那时日本教材中高一的8章面貌基本相同,日本的那次教材改革是适应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而进行的。正在推行的教材改革从试行到全面实行的周期是9年,这个时间太长了。
北京汇文中学高三年级物理张老师:
我们以前用的课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写的,1993年2月第一版。这套教材的特点是,难点被分配到各个年级的学习中,循序渐进,难度比较平均。这样的教材对于高三理科班学生就显得太容易,但对于高一高二的部分文科倾向明显的学生又显得太难。现在的物理课本特点是,高一和高二的内容比较浅显,仅仅适用于汇考要求;知识难点被抽出来放到高三学习。这样无疑是加大了高三物理的难度;而高三的物理是理科班的学习内容,选择学理的绝大部分又是对物理有兴趣或物理基础扎实的同学,这样的难度他们是可以接受的。
观点:自选教材,谁有这个能力?
福建厦门双十中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任勇:
学校想不想自己选择教材?可是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这个能力。北京四中就自己编一套教材用,不管高考怎么考,都能把你“覆盖”掉,可是有几个学校能作到这点?我所在的学校数学用的是自己编的教材,可以保证不管国家怎么改,十年内跳不出我的范围,可是别的学科就做不到。
河南实验中学副校长、数学教师屠新民:
你不知道,教材审批的复杂程度是难以想象的。我一直有个想法,从培养教师自编教辅读物开始,能够编出河南省级推行的中学实验教材。可是,作为河南省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委员,我知道要获得委员们的批准、过正式出版的关就很难,这还是省里面的限制,全国的制约就更大。
海南洋浦实验学校小学部高级教师任斌强:
我看到美国的小学数学教材印刷非常精美,比如说游乐场的事,不像我们请画家画一张画还不象,直接用小朋友去游乐场玩的现场照片。现在一本黑白教材4块多钱,有点彩色的6元多,如果印彩色照片该多少钱?就是有这样的教材,就有能力选择吗,我怀疑。
观点:教材多样化了,又怎么样?
教师水平
海南洋浦实验学校小学部高级教师任斌强:
我在景山小学、21实际实验学校看到的实验教材很漂亮,可是我们一起观摩的来自全国的37个老师就有37个不同意见。图片、教具都很丰富,孩子很高兴,可是对老师的要求可高了。怎么把感性的东西巧妙的提升、归纳是个问题,这也是数学的基本任务。我怀疑老师是否做得到,老教材至少能让孩子掌握知识,新教材把握不好可能连这点也丢了。
教材质量
天津五十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梁振义:
教材改革了、多样化了就能解决问题了吗?我看不一定,新教材和老教材有什么区别,可以去看看一些老教师的课堂,变了吗?现在还只是一套教材,假设有很多教材可供选择,首先犯难的是老师。另外,教材的质量如何保证?我知道,在美国和日本一到暑假,学校面临选择新教材,出版商会使出浑身解数推销自己的教材,很难说,学校最终选定的就是最好、最合适的教材。统一教材至少可以保证基本的质量。
高考这个大难题
海南洋浦实验学校小学部高级教师任斌强:
小学阶段有一些自由,用什么教材都没问题,因为离升学远一些,其实也没有全部摆脱,一到六年级就全不一样了。就像一个大瓶子里装了很多活泼可爱的东西,可是一到瓶口就堵住了,什么也挤不出来。
(评论)教材改革:变粗的钢丝绳?
学校和学生能否拥有更多的机会选择教材?最近透露出的有关中小学教材改革的消息里,没有看到“教材多样化”的踪影。
在近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多数小学生的观念里,还是“课外书比教材好看”,在自然教科书和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的科普书中,后者显然更讨人喜欢,教材对他们来说只是用来上课、学习的,并不能带给他们更多的乐趣,他们也不太关心教材究竟好看不好看,用完就算了。
好教材会成为畅销书,比如《新概念英语》,《经济学》,看它们本身就是乐趣,谁也舍不得扔,这些畅销书里“国产的”一直缺席,当然,与中小学课本配套的教参书会周期性的热卖,可是谁也不会出于兴趣去看它们,应该不算畅销书之列。
显然,如果教材高度垄断的状况不变,正在费很大劲进行的中小学教材改革也许只是让原来的那根钢丝绳变粗了点,数量没变。
中小学教材改革背景资料
1949-1952年
新中国颁布了第一个小学和中学教学计划,取消了国民党政府规定的“党义”、“公民”、“军训”等课程。1950年确定了中小学教材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
1953-1957年
1957年提出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明确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间平均每年调整一次教学计划。
1958-1965年
“大跃进”的高潮影响到教育战线。教材编写和管理一度出现混乱,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96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宣部和教育部领导下编写的第三套教材把原来12年学完的内容压缩到10年内完成。
196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四套教材注意加强“双基”,适当反映科技新成就。“大跃进”时期造成的中小学教育混乱局面基本扭转。
196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第四套教材,但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修订的第四套教材未继续出版。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小学正常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处于无政府状态,中小学教育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和联系实际,大幅度削弱基础知识,教育质量严重破坏。
1977-现在
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中小学新课程体系逐步建立。1978年颁布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第五套)及其配套的通用教材,对拨乱反正、恢复正常教学秩序起到一定作用。
从1985年起对中小学课程教材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改革。1992 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颁布,1993年开始试行。九十年代末,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开始实施,面向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