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消费市场的受众心理障碍

2000-02-16薛国林

新闻记者 2000年10期
关键词:受众消费价值

薛国林

尽管新闻传播市场还处在培育阶段,但业内人士已紧锣密鼓地研究新产品开发,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研究消费者的需求,等等。这些举措表明,新闻开始向市场挺进。新闻找市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媒体的这种观念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的逐渐回归。在这社会转型期,新闻传播市场如何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毋庸讳言,在新闻传播的消费领域里,一些问题已初露端倪。一个明显的表征是,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操作层面上,产品制作粗糙,有意无意地给消费者设置心理上的障碍。长此以往,必将会与消费者拉开一定的心理上的距离,既影响到新闻的接受效果,也会影响生产者自身的利益。

影响受众消费三因素

众所周知,新闻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在新闻产品这种精神产品消费的过程中,有三个因素影响着消费者的心理。

第一,新闻价值。新闻是有价值的信息,新闻消费有明显的价值性特。从生产者角度看,对新闻事实的择取、理解、整合、反映的过程是制作者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将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传递给消费者,“以期在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传播对象中唤起传播者预期的思想,试图在各方面影响传播对象的一个过程”①。从传递过程看,新闻凝结着记者、编辑对新闻价值的追求。产品一经被制作出来,就具有某种特定的价值。正是这种价值的存在,才使新闻信息之间有所区别,对受众产生不同的作用。同样,也正因为不同的新闻具有不同的价值,才能使受众对其自由的选择成为可能。从消费者角度看,哪些信息能够被注意、被选择、被理解,又取决于受众的价值标准。符合受众价值标准的新闻很容易引起注意和满足,反之亦然。这种注意与满足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活动。因此,新闻传播活动无一不受到价值的左右,新闻消费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消费。

第二,需求满足。如果新闻的信息价值、社会价值同传递者和受众的期望价值达到了完美的融合,那是最美好、最理想的传播境界。事实上不可能。因为客观事实不可能全部进入记者的视野,即使记者选取的事实也不一定完全进入传播领域,因为还有“把关人”要根据社会需要和受众需要来进行过滤。经过筛选过滤的新闻也不一定完全进入受众的视野,受众要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信息的选择过程有两个层次:一是媒介筛选信息的过程,二是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受自身心理结构的制约。受众的这种心理结构特征表现为知识、情感、能力、意识和态度。这些特征互相融合,构成了期望价值目标,于是就产生了相应的信息需求。在信息洪水的包围之中,受众选择与自己期望目标相一致的信息作为接受对象,就引发了信息选择活动。如果传播的信息不是受众渴求的信息,显然就不能成为接受对象,而被受众冷落。

信息的选择过程说明,传递者的新闻价值标准,不一定与接受者完全一致,只有满足受众需求时才能被认可,才能达到一致。

第三,消费导向。新闻消费比物质和其他精神产品的消费更注重消费导向。新闻导向不仅是统治者借以控制权力的手段,也是受众在新闻消费中不断提高素质的精神动力。人不但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能产生社会行为,如分辨真与假,美与丑,正确与谬误等。新闻传播在影响人的社会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能把新闻标准仅仅定在受众自身需要的坐标上,因为“人的需要中不仅包含有高尚的精神需求,而且也包含着由人的本能和欲望无节制扩张所带来的低级、庸俗、不健康的需要”②。如果新闻传播者仅仅以受众的需要作为新闻标准的话,无疑等于也肯定了那些品位不高、格调低下的新闻存在的合理性。

市场的两重性

可见,新闻产品的制作只是一个开端,而不是终结。受众在接受活动中的能动性,影响和制约着传播效果和接受效果。传播者应考虑“传”与“受”的视野融合。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满足市场需求,就能生存。然而,市场经济还有盲目性的一面,一旦走进盲目生产的泥潭,同样也会被市场所淘汰。

市场的两重性,“它除了具有优化资源配制和较高效率优点外,还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缺欠的一面”③。这种盲目性、自发性往往是只考虑市场需求,而没考虑市场需求结构的层次性,只考虑眼前利益,忘记了长远利益,这是市场经济消极的因素。新闻传播市场的这种盲目性的一个具体表现是“从众”,无主见。多数人怎么看怎么说,就跟着看、跟着说,人云亦云,不随从就会觉得是一种压力。赶浪头、凑热闹的心理逻辑总是以“众”为风标,以“热”为时髦。这样的新闻产品趋附于“热点”、“热门”、“热潮”,但他们趋附的“众”决不是广大消费者,而只能是热闹中的某一群体。因此,这种所谓的“读者意识”也是靠不住的。“按照荣格的说法,他们深层的心理内核,是一种人格面具。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人在公众场所展现的面具或者外观,其意在于呈现与己有利的形象,这样,社会就悦纳他。我们也可把人格面具称为从众求同原型。”④这种“从众”的盲目心理是对于社会心理的消极迎合,也是对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发酵和扩张。

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可能一致,二者相一致的新闻产品,社会效益大,经济收益也大。比如那些高雅的健康的人们喜闻乐见的产品。二者不一致的产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报道主流社会积极向上的新闻产品等,它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这种产品可能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经济投入多而产出少。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是提高报道质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且形成生产规模。另外,靠增加花色品种以弥补经济缺口。第二种情况是符合市场需求但不符合社会需求。如前述新闻报道中的媚俗化倾向。一些媒体热衷于报道明星的艳情婚变,离奇古怪的情杀案、他人隐私、甚至“黄色”新闻等等。一味迎合受众需求,可能暂时有了市场,发行量上去了,收听收视率高了,但那只是短期行为。

短期行为导致受众心理障碍

首先,读、看、听新闻,是一种追求精神满足。如果产品制作者与消费者的心理追求产生错位,消费者会感到不满足,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如一些电台、电视台的热线节目主持人,一口懒洋洋软绵绵的有气无力的港台腔;有些节目主持人面对观众打情骂俏;有的主持人则兴味盎然地追问着对方的隐私,让人感到不知是引诱还是在玩弄听众的感情。这与其说是情感交流,不如说是“情感伤害”。又如一些名牌报纸受市场行为的影响,也不甘寂寞,不惜版面地报道有关“性”方面的新闻,甚至连如何进行性操作也报道得非常细致。当然,谈性色变的年代已过去,性科学知识和传播是必要的,但如果以此作为报纸的“卖点”,津津乐道,势必会降低报纸的品位。格调低下的精神产品在市场上可能是“抢手货”,因为它迎合了部分消费者低级趣味的精神需求。不过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可能暂时被吸引,当他们发现产品质量太次,以后就再也不会上当了。

其次,一些大报拼命扩版、出特刊,报纸不但“杂志化”,而且正向“书本化”方向发展。以多取胜未必是好现象,“价廉”的商品未必都“物美”。精神产品同样讲品牌,品牌代表着生命。一旦失去品牌,生产者就会失去市场的立足之地。目前,新闻传播市场的“主产品”与“副产品”的比例不协调。那些娱乐性内容往往占好几版甚至十几个版面,而各种新闻的数量却很少。另外新闻的报道手法单一,没有形成主、副产品的竞争态势,遂使劣质产品乘虚而入。这些情况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受众的消费欲望。

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新闻消费已是一种不争的事实。先进的传播媒介利用复杂的技术向人们倾泻着各种信息。人们打开报纸、广播、电视机和网站,随时可以进行新闻消费。21世纪的消费者也随之变得更加挑剔和缺乏耐性,他们要在密集的信息中寻找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如果新闻精品多起来,报道形式丰富多彩,并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消费者的货币选票,那么,正在培育的新闻消费市场就可以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

②张琼马尽举《道德接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65页

③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37页

④引自金道行《写作心理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245页

猜你喜欢

受众消费价值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一粒米的价值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