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是这样创造的
2000-02-16谢金文
谢金文
如果你了解6年前的江城日报社,那你一定会为它今天的变化而感到惊讶。6年前,这家吉林省吉林市的机关报管理混乱,报纸差错率高达万分之五到十,在吉林省内的编校质量评比中被排在第27位,读者戏称江城日报为“黑板报”。同时,经营不善,累计亏损600多万元……而到了1998年,还是这家报社,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还是这张报纸,在全国首届中等城市党报编校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一名;当年盈利一千多万元,由它创办的面向全国发行的《家庭主妇报》和《多种经营报》,也正以可人的姿态立于全国报刊之林。
今昔对比,怎么会发生如此巨变?笔者带着疑问走访了江城日报社。
转机:新总编上任
3月底去吉林那天,上海气温已达24摄氏度,而吉林市最高气温才6摄氏度,地上积雪未化,寒冷仍笼罩着这个北方城市。然而一走进位于松花江畔的江城日报社,却能感受到这里洋溢着的勃勃生机:评报栏里整齐地挂着一排当天的报纸,上面是用蓝色粗笔书写的评报意见;一些青年人正在乒乓球室练兵,迎接即将举行的社内大赛;办公大楼内整洁、明亮,秩序井然。
过去的江城日报社可不是这样子,它是吉林市出了名的乱摊子。编辑部有一位部主任,为发“关系稿”,一次竟擅自撤换头版3篇稿件。更有甚者,值夜班的工作人员竞擅自修改人民日报社论,将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统统删掉。报社的经营管理也十分混乱,大笔广告款“空中飞”,无法到账。一些人用广告费给自己买房。吉林市纪检委曾经在此先后查处20多人。1992年,报社亏损600余万元。队伍散,工作秩序极差。职工迟到早退是家常便饭,几天不上班也无人过问,上午九点钟就关上门打扑克。个别人痞气十足,当众辱骂领导。裙带关系充斥着整个报社,有一个职工在报社的亲戚竟达12人之多。
吉林市委、市政府决心整顿江城日报社,曾经几易总编辑。1993年春,时任吉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徐果承走马上任。
面对江城日报社的陈年痼疾,徐果承毅然提出了改革方案,使江城日报社走上了改革发展之路。
改革:从制度和人抓起
总编辑徐果承深入分析全面情况之后,毅然提出了报社的改革方案。方案的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确立全面上水平,在省内要赶超长春日报,并在此基础之上进入全国一流地市级党报行列;二是选择改革之路,从管理制度入手,力求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徐果承信奉“用制度解决问题”。为了整顿报社混乱的管理现状,从严治社,以他为首的新班子出台了几十项规章制度,全方位加强管理。
过去江城日报社差错多,市民意见大,徐果承等人就首先从这里入手,狠抓编校质量。报社制定了十余项制度,规定:每块版面最高差错率为万分之二,每超过此上限的万分之零点一,对责任者罚款20元。全年罚款超过500元者,视情况给予诫勉处分或调离其岗位。同时要求编辑、记者、微机人员等牢固树立“我这里就是最后一关”的思想,凡稿件添删超过原篇幅1/4的,必须重新抄写;编辑在大样上添删字数超过120字,每超过10字罚款20元;微机录入差错超过千分之五,不得上样报……每天,每部门都必须对已出版的报纸拿出评报意见,在当天10点之前张挂到评报栏。新闻研究室设专人每日评定好稿、好版、好专栏、好标题以及病句、差错等。在每天评报的基础上,每周在大出版会上复评一次,每两周在全体干部大会上对报纸情况讲评一次。渐渐地,在严格的制度约束下,报纸的差错率明显降低了,终于在1998年全国首届中等城市党报编校质量抽查评比中荣登榜首。
几年来,在徐果承的倡导和坚持下,江城日报建立了三大系统(采编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的制度。每个系统又分工作规范和制度执行两大方面。制度规定非常具体细致,如文章错个标点、印刷落个墨点也要受罚;一块瓷砖坏了、一个墙角不洁是否及时处理,都要追究责任。日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使过去那些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报社终于出现了有章可循、遵章有序的可喜局面。到1999年初,江城日报社固定资产比6年前增加了三千多万元。
回顾江城日报的改革历程,成效最大的是人事改革,阻力最大的也是人事改革。
报纸办得如何,关键在于人。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江城日报社许多人水平差、素质低、不思进取,严重制约着报社的发展。徐果承清醒地认识到,报社没有竞争、没有风险的机制把人养懒了、教滑了、惯坏了。要改变这种颓废、低迷的局面,钝刀子割肉是不行的。1994年,以徐果承为首的新班子毅然在报社全面推行了聘任制。
当初,江城日报有职工830人,单是负责自办发行工作的发行公司就有330人。徐果承经过深入调研,认为发行公司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作出了变自办发行为邮局发行、砍掉发行公司的决定。消息传出,立即引起报社内外的强烈震动。不少人找领导、托关系,甚至到市委上访,要求安置、请求保护。徐果承顶住压力,最终裁掉发行人员320人,仅留聘十几个人。这一年江城日报的发行量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一万多份。
自实行聘任制以来,江城日报先后有60名职工落聘,九十多人次调离原岗位,新上任的年轻干部38人,面向社会招聘和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了109人。这种新的用人机制为有才干、爱岗敬业的人提供了新的天地,为报纸的进一步发展积攒了资本。当然,这样大幅度的人员结构调整也遭到了少数人的激烈抵制。有一个部门的中层干部和3位记者,在首轮聘任中全部落聘。在宣布聘任结果的大会上,这个部的一个记者当众拉住徐果承的衣领,要和他去市委“理论”。1995年,一名采编人员借口有病,擅自离岗到深圳经商。报社查明实情后,给予辞退处分。此人便怀恨在心,串通十几个落聘和受到查处的人员,不断上访告状,表示非要把徐果承告倒不可。有一名行政处干部落聘后,表示要和徐果承“血战到底”。还有人给徐果承打恐吓威胁电话,声称如果你不如何如何,就让你脑袋搬家!徐果承的亲属、吉林市的党政机关、新闻单位,至今还不断收到诬告信。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徐果承不退缩、不让步。他说:“聘任制对报社有百利而无一害。就算我孤军作战,也要‘长驱直入!”
推行聘任制,使优者上、庸者让、劣者下,大大改变了报社的状况。1996年,在吉林省好新闻评比中,江城日报获得三十多个奖项,其中文字作品获的奖比1992年以前的五年总和还多;摄影作品和理论作品获奖名列全省第一。徐果承很爱惜他的新队伍,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翻新了办公大楼,改造了洗澡间,建立了健身房、乒乓球室、台球室、卡拉OK餐厅;为全体采编人员配置了照相机、采访录音机、BP机;每年组织两次全报社郊游;不间断地举行各种体育比赛……
打铁先要自身硬
打铁还要自身硬。改革越深入,改革的难度就越大,就越是需要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吉林市委给江城日报配备了硬朗的领导班子,尤其是过硬的一把手。这是江城日报面貌大变的关键。这个领导班子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政治过硬。他们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注意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配合中心工作,不断提高新闻宣传质量,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表扬。
二是素质过硬。报社工作专业性很强,领导干部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高的新闻业务素质,还要有较高的领导水平。改革的深入,也要求领导班子能够驾驭复杂局面。报社的班子正是靠自身的能力,从艰难困苦中走出来的。
三是风纪过硬。报社班子成员无不良嗜好,不出入高消费场所,不谋取特殊利益,处理问题力求公平、公正。一些不满徐果承的人不断上告、“举报”。吉林市纪检委、市委组织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徐果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许多关心徐果承的领导、同事、亲友都为他捏把汗。结果表明徐果承并无违纪行为。调查组在全报社大会上公布了全部调查细节。市委、市政府领导发表讲话,称赞徐果承勇于创新,大胆改革,成效显著。
四是品格过硬。江城日报社的领导班子成员都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一把手”徐果承更是勇挑重担,坚持改革,不怕得罪人。市领导当众称赞他“无私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对事业认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是许多人所不具备的……”
在徐果承的带领下,新班子6年来兢兢业业地创业,不仅还清了报社过去遗留的六百多万元债务,而且积累了近三千万元的固定资产,为职工增发工资奖金累计两千多万元。江城日报一步步走出困境,并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江城日报》的质量,不仅让市委满意,也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行列;江城日报社的事业发展,从办好本报,到创办子报,又到谋划报业集团。在对江城日报社采访的几天中,我深切地感觉到,江城日报在松花江畔创造了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