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经济学家的意见,如何?
2000-02-13苏应奎
苏应奎
在岗时虽然从事的主要是经济领域的报道,但苦于忙忙碌碌无暇读书,对经济知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之甚少;又满足于即时性动态性的浅层次报道,因此未能写出过令人满意的经济新闻;更谈不上在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作出理性思考后写出较有分量、较有深度的经济报道了。
退岗后稍有余暇,读了一点经济学方面的专著,同时关心起经济学家对当前一些经济问题发表的意见和看法,才深深感到,在复杂的、眼花缭乱的经济现象面前,经济学家一般都比较冷静、理性,虽然他们说的不一定都很正确,但其中常不乏真知灼见,至少,提供了我们另一种思考角度。这对于常常处于可贵的“发热”状态中的(经济)记者,是何等的重要。
试举两例。一例是有关去年《财富》论坛的报道。记得当时媒体倾注的热情,或许可用“盛况空前”才能予以概括。然而,一些保持独立思考的经济学家,“温度”就没那么高。例如,对中国大陆的五家企业(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石化、中化和中粮)跻身500强,就表示过不以为然的态度。他们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思维观照这一曾让许多国人引以为荣的“八榜”,认为:
一、所谓的500强不是公司(企业)强弱的标志,而只是一种大小的标志。500强中一直充斥着不少亏损大户。500强只是500大而已。
二、就中国五家企业进入500强而言,没有值得骄傲的理由。因为这五家企业,基本上是国有大企业,是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的,是在国家种种政策保护下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国家垄断色彩或一度具有很强的国家垄断色彩。有的还有种种问题。
三、从竞争力角度看,我们同人家不可同日而语。按照标准,我们的规模达到了,但我们的竞争能力很弱。对中国企业来说,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人家的规模,而是人家的竞争力。我们一定不能追求大,而要把竞争力、把盈利能力、把赚钱能力放在首位。
四、500强(或500大)固然令人羡慕,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拼杀出来的,而不是靠政府“拔苗助长”,靠“拉郎配”拼凑出来的;即使在未来几年内中国有企业真正靠自己的实力杀入500强,那也并不表明我们的综合国力就可以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了,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它的经济基础的坚实首先有赖于广大中小企业的稳固发展,在此基础上,才会真正自然而然地通过竞争产生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企业。这个过程将会相当漫长,少说也要二三十年,多说的话,可能就要半个世纪以上了。所以,与其坐在那里仰视羡慕那些500强,不如扎扎实实地“起来行”呢!
这样的分析、评论,让我们对事物的评价趋向合理、全面,你能说没有道理?
再有一例是今年元旦、春节前夕各报有关“假日经济”或“假日消费”的报道。那热情,大有发现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那样的激动。冷静的经济学家们又出来说话了。其中一个观点是,目前在我国提出“假日经济”的概念还为时尚早。因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消费收入函数比例几乎是一个定值。从宏观上说,社会总收入和社会总消费是按比例增减的,具体的商业手段可能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刺激部分居民的消费,但无非是把预期利润从一个商家转到另一个商家,把彼时彼地的消费者吸引到此时此地。同样,“假日消费”是社会总消费的一部分,是社会总收入的总函数,如果居民的收入不增加,“假日消费”不会变成有“拉动作用”的消费增量。我国目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大多数家庭都在量入而出,多几天假日确实增加了消费的机会,但消费品多为中低档次,目前中国市场的主要控制因素仍是价值,是收入。
经济学家虽用经济学语言表述其观点,但意思还是十分清楚的。事实也印证了这个观点不无道理。以新春期间上海市场为例:据上海市商委一项统计,1月5日至8日(初一至初四)春节期间四天,全市97家大型商业企业,平均每天的销售额是1.48亿元;再看元旦市场,从去年12月31日至今年1月2日三天,全市75家大型商业企业平均每天销售额是1.54亿元。统计数字让人颇费思量:春节市场何以不及元旦市场?
按照业内行家的说法,假日消费主要由三大块构成:即时消费、延时消费和休闲消费。为迎接新千年的到来,人们购物热情高涨,各大商家又纷纷打折消费,形成一个购物热潮。由于春节与元旦相距时间较短,延时消费就大大下降。也就是说,假日消费只是消费者将昨天、明天或下周下个月的消费集中在几天进行,是消费时间区域的移动变化,并没有激发新的需求。居民收入、商品市场就像一块大蛋糕,假日消费多了,平时就相应少了,假日购物的增量,不会全部成为市场增量。又按一般规律,即时消费呈小额、不断的特征,而正时消费具有高额、不易消耗的特征,两者对照就不难发现春节市场不及元旦市场的原因了。因为春节市场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即时消费。由此观之,所谓的“假日经济”或“假日消费”,其中包括了不少虚假现象,在认识上必须加以细化。至于在节假日如何做好包括商品的品种、质量以及开发新的消费资源等的消费服务(因为服务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也已为市场所证明),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如果以上理解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如果我也有机会去写“假日经济”或“假日消费”的报道,我就会多一个心眼,多一点“冷思考”了。
末了,想向经济记者推荐一两本可读的经济学方面的书。一段时间来出了不少经济学方面的好书,其中有两本小册子是中央党校王东京教授等写的,一本是《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学》,一本是《与官员谈中国经济》,紧贴经济实际,举重若轻、深入浅出论述经济问题。还有个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写有一本《经济学原理》,近期风靡美国,与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同为美国大学生的必读书。此书的特点,是一扫类似著作从概念到概念枯燥乏味的文风,把经济理论写得生动活泼,入情入理,很是好读。两书在国内都有最新译本。经济记者读点经济学方面的专著,想必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