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优势与影响
2000-02-13严建平
严建平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三个代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党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体现和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更要率先垂范。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提高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特别是要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办报思想。
邓小平同志的办报思想,是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平同志一贯重视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更是把它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提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对这个“中心说”,江泽民同志作了深刻的阐述,他说:“新闻舆论,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如何使报纸真正成为“思想上的中心”,根据小平同志的办报思想,可以归纳为五个坚持。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邓小平同志早在1950年《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就指出:“现在报纸的影响比过去大了,有些不正确的东西在报上一表扬,就糟了。前几年很多干部不看报,现在不同了,报纸有威信,看到报纸讲什么就要照着去做。很多地方看到报纸批评了的做法,就秘密地改,这就是报纸的作用。”小平同志的这段话,指出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把党的新闻事业看成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最关键的是要讲政治。
党的性质决定了党领导下的报纸要讲政治,新闻工作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宣传、动员、教育人民群众的一种舆论形式,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
新闻工作者如何讲政治,小平同志有许多论述,如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指出:“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他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大局观,“经常地、自觉地以大局为重,为提高人民和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奋斗不懈。”他提倡解放思想,反对思想僵化、随风倒,并作了深刻的分析,他说:“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满以为这样不会犯错误。其实随风倒本身就是一个违反共产党员党性的大错误。”读着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想想真理标准讨论前后新闻界所出现的巨大变化,会真切地感受到:新闻工作,确实一刻也不能脱离政治。
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政治家办报”,并指出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指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讲政治,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具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必须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每个同志都要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任何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是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关键所在。”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上很多人看报,看共产党什么态度,人民政府政策如何,要从报上找自己需要的东西,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曾做过一个调查报告,结果表明:影响人们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看法的最主要来源是报纸。所以,报纸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为什么我们的新闻工作会具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呢?这是因为,它作为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能够最迅速、最广泛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并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能够广泛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意志、愿望;能够及时地传播国内国际的各种信息,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行为和政治方向,引导、激励、动员、组织群众为认识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斗争。”由此可见,报纸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体现“思想上的中心”作用。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不是机械的照抄照搬文件,而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观大局,把握和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和建设的关键时刻,报纸作用是非常大的。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特约评论员文章,最初是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从而引起了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带来了思想大解放。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讲话的精神,最早是通过《解放日报》皇甫平的文章披露的。不仅是新闻和评论,副刊文章也是如此。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在《人民日报》副刊登载时,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它推动了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注意形成合力,对此,小平同志有过很具体的论述:“在突出的方面要集中力量,有的时候用整版来登,用一个月时间,发表一连串的评论、社论来宣传和贯彻。这样人们就注意了。有没有力量,不仅是质,也有量的问题。质是要准确性,量也要加大,各方面围绕于此,才有力量。”
江泽民同志一直非常重视舆论宣传要形成合力,在他的直接关心下,近几年来,新闻战线一系列重大报道都获得了成功,如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抗洪救灾,1999年的国庆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和澳门回归等报道都以它们的广度和深度,长久地留在读者的心中。
二、坚持实事求是
报纸的生命在于真实性,真实才可信,才能有的放矢。邓小平同志指出:“办好报纸有三个条件:结合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小平同志把结合实际放在第一位,这体现了他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贯性。
坚持实事求是,报纸就能成为党和群众联系的纽带。小平同志这样说:“报纸真的同实际、同群众联系好了,对领导是最大的帮助。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党和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听到,它能摸到社会的脉搏。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把读者来信加以综合研究,常常就能看出来。”
坚持实事求是,不是有闻必录,而是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掌握辩证法,防止片面性。譬如,对改革开放出现的一些问题怎么看?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如何看?是不是真的“滑坡”了?对国际形势怎么看?是不是仍处在和平与发展时期?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掌握辩证法,就能辨别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主流与支流,一般与个别。当前,我们在进一步学习与贯彻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候,要警惕右,防止“左”,特别要防止“左”的干扰,防止有人利用前进道路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否定改革开放,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几十年的‘左的思想纠正过来不容易,我们主要是反‘左,‘左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势力。现在中国反对改革的人不多,但在制定和实行具体政策的时候,总容易出现有一点留恋过去的情况,习惯的东西就起作用,就冒出来了。”他又说:“我们既有‘左的干扰,也有右的干扰,但最大的危险还是‘左。”
在报纸上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小平同志认为要注意防止“左”的错误,写文章要实事求是,不能以势压人,强词夺理。在宣传先进典型时,小平同志则认为“要以当地具体条件和群众意愿出发,这一点是很重要。我们在宣传上不要只讲一种办法,要求各地都照着去做。宣传好的典型时,一定要讲清楚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搞起来的,不能把他们说得什么都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更不能要求别的地方不顾自己的条件生搬硬套。”在宣传成就时,小平同志告诫我们:“切不可过分夸张自己的成就,切不可把我们的事情说得太美满了。”
坚持实事求是,还要防止感情用事,不能以感情来代替政策。翻开《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有一段话是评论《人民日报》的两篇文章的,一篇给予批评,一篇加以肯定。小平同志这段话,是1979年11月2日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做报告时讲的。他说:“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很重要的,也有很大的成绩。但是,最近在有些问题的宣传上,确有考虑不周的片面性的地方,使我们下面工作的同志遇到一些困难。举例来说,人民日报对上访问题发表过两篇文章,时间相隔不久。第一篇是九月十七日,文章一出去,上访人员呼噜呼噜地都上来了;第二篇是十月二十二日,文章把道理讲清楚了,上访人员很快就减少了。”据当时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范荣康同志回忆,讲话的背景是:写第一篇文章《切实解决上访问题》,是因为当时中央抓平反冤假错案,胡耀邦同志在一次党内会议上,谈到信访工作,提出了批评,很动感情。范荣康受感染,写了第一篇评论,批评信访工作,话说得很重。评论发表后,上访人员“呼噜呼噜都上来了”。后来胡耀邦同志找范荣康谈话,说对上访人员要具体分析,并说,无理不能取闹,有理也不能取闹。于是范荣康又写了第二篇评论《正确对待上访问题》,对上访人员进行了分析,讲了国家政策,就像小平同志肯定的“把道理讲清楚了”。小平同志的批评,提醒我们注意,追求评论有感情色彩、有人情味是必要的,但有个“度”的问题,过犹不及,如果过分动感情,丢掉了政策,丢掉了具体分析,特别是在一些社会敏感问题上出言失当,就有可能事与愿违,造成不良影响。
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好度很重要,有些问题一时不宜公开见报,可通过发内参的形式来反映。小平同志十分重视记者写的内参。1977年9月19日上午,他在接见教育部主要负责人时说:“最近《人民日报》记者找了六位参加过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同志座谈,写了一份材料,讲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产生的经过,很可以看看。《纪要》是姚文元修改、张春桥定稿的。当时不少人对这个《纪要》有意见。《人民日报》记者写的这份材料说明了问题的真相。”可见,一份实事求是的好内参,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坚持实事求是,新闻真实性才有可能保证。江泽民同志说:“新闻的真实性,就是要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还要求新闻工作者“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及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性,要防止搜奇猎异,防止捕风捉影。要在保证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讲求时效。”这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
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三十年代初,他担任《红星报》主编时,特意在报上开辟了“铁锤”与“法厅”两个专栏,对违反党纪军纪、破坏军民关系的人,不管职位高低,都进行点名批评。一次,江西军区在报告“扩红”问题上有虚假现象,“铁锤”就以《骗谁》为题发表文章,给予严肃的批评,制止了这一不良倾向,起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建国以后,小平同志更是重视报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他曾强调指出:“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央过去表扬了几个报,主要因为他们实现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非弄得很清楚,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弄得很明确。报纸搞批评,要抓住典型,有头有尾,向积极方面诱导,有时还要有意识地作好坏对比。这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才有力量,才说明是为了改进工作,而不是消极的。”小平同志在这里肯定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报纸最有力量的表现,并提出了报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一是分清是非,二是抓住典型,三是有头有尾,四是把消极方面向积极方面诱导。《新民晚报》前两年搞了百佳超市“拎包”事件的批评报道,刊登一封读者来信,批评百佳超市某些工作人员规定外国人进超市可以不寄包,而中国人则不行,这种做法有辱国格。这封批评信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最后分清了是非,这实际上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批评力求正确,就要把握个别和普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小平同志说:“报纸上的正确批评的作用应该肯定,但是应当注意不要把个别的现象当作普遍的现象,不要把局部的东西夸大为整体。”
批评力求正确,不能不考虑到批评的时间、地点、条件和方式,合不合时宜?小平同志曾举过一个例子,建国初期,《新华日报》写了一篇评论,讲的是剿匪中的情况,内容主要是批评。小平同志认为这个批评不合时宜,他认为批评正确与否要考虑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来判断。在剿匪已经有了成绩,部队又很艰苦很努力的情况下,主要去批评就不合时宜了。可见,批评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一点马虎不得。
江泽民同志对报纸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叫做“恨铁不成钢”。目的是以同志式的态度帮助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对于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的批评,只要是善意的、有益于政治工作的,我们都应该热忱欢迎。重要的批评报道,要同有关的主管单位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批评报道发表以后,还要报道处理结果,这也有利于提高报纸的威信。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现在报纸开展批评很困难,因为许多人已习惯听好话,然而,批评的艰难正说明批评的重要。
四、坚持多样化
报纸要讲究宣传艺术,小平同志反对把报纸办得千篇一律,他说:“任何一个任务不是一家报纸所能完成的。各家报纸接触面不同,要各方面努力,才能把党和政府的声音普遍传播到各阶层群众中去。”就拿上海几家报纸来说,各有特点,《解放日报》是市委机关报,偏重于党政干部;《文汇报》偏重于知识分子,文化气息较浓;《新民晚报》则面向广大市民,深入家庭。这三家报纸接触的读者合起来,就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方方面面。这样分工,报纸才能办出特色,才能吸引读者,真正和群众相联系。
坚持多样化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正确导向,导向正确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要鲜明准确;一要管用,解决问题。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说做到了导向正确。如果办报远离实际、脱离群众,就失去了意义。正确导向应既体现鲜明的政治性、导向性,又要有可读性,“入眼”、“入脑”。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新闻宣传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决不是机械地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而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把党的政治观点、方针政策,准确地生动地体现和贯注到新闻、通讯、言论、图片、标题、编排等各个方面。”
讲究宣传艺术,就要了解读者,为读者着想。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报纸要登中央发的一般消息,但作为地方报纸,新华社总社的广播稿不一定全用,要适当选择、改编、压缩、提炼,要考虑对象,能不能看那么多,看了懂不懂。”
讲究宣传艺术,还要反对形式主义。小平同志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
报纸要办得引人入胜,除了新闻的可读性之外,还要重视副刊的内容。小平同志在主编《红星报》期间,为了发挥报纸的“良师益友”作用,吸引广大红军指战员读报,十分注意办好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栏目。据统计,《红星报》先后共开辟了十多个专栏,如“党的生活”、“列宁室”着重反映政治思想理论建设;“扩大红军”、“红军生活”、“红军家信”、“红军纪律”,反映红军生活和工作;“群众工作”反映军民关系,介绍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军事常识”、“军事测验”通俗地介绍战略战术方面的知识;还有丰富军营文化生活的“俱乐部”、“猜谜语”、“山歌”、“红军歌曲”等专栏。报纸还注重插图的运用,评论、新闻甚至理论文章也常常配有漫画或图画,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受到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喜爱。这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五、坚持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
办好报纸,关键还是人。而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宣传队伍,要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条件。客观,就是要创造一个“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良好外部环境,就报纸本身来讲,要不断发展报业,报业发展了,影响和作用也会越来越大,就可能出名编辑、名记者。《新民晚报》1982年复刊时,每天出6个版,后来扩为8个版。1992年,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发表,报社同志备受鼓舞,决心遵照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指示,“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于是决定从8版扩为16版,经过两三个月的短暂筹备,是年7月1日,扩版就顺利完成了。后来又扩为32个版。现在,又和《文汇报》联合组建了报业集团,两报的新闻工作者施展身手的舞台更加宽大了。
发展报业,这是抓硬件。报纸要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出成绩,更重要的是抓软件,即报纸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注意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小平同志希望从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同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他说:“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素养,最主要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小平同志说:“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变化基本问题的本领。”
江泽民同志对新闻队伍的建设极为关注,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如打好五个根底:即理论路线根底;政治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和新闻业务根底。发扬六大作风:一是敬业的作风;二是实事求是的作风;三是艰苦奋斗的作风;四是清正廉洁的作风;五是严谨细致的作风;六是勇于创新的作风。
在知识经济时代,新闻工作者还应当努力学习高科技知识,江泽民同志在视察《解放军报》时曾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努力学习和提高科技知识,就不能把握新时期军队建设规律,也会影响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办报与做人是一致的,只有做好人,才能办好报。为此,江泽民同志谆谆告诫我们:“要讲究职业道德,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新闻工作是教育人的,所以新闻工作者也应当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与影响。如果我们的记者、编辑自身没有好思想、好作风、好形象,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有说服力、感召力,还会损害报纸的形象。”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办报思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去努力实践,用“三个代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就一定能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