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平同志为何没回家乡

2009-04-08

幸福·悦读 2009年3期
关键词:小平广安邓小平

王 翠

“劂土饶沃,无旷土,无闲田,无沃瘠之别,无水旱之忧。”这是四川广安县志对“金广安”的描述。

104年前的8月22日,邓小平诞生在这个富饶的地方。然而,自16岁“少小离家”直至1997年逝世,小平同志就再也没有踏上过这片土地。

小平同志这么多年没有回故乡,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

有广安人说:“我们广安人也很为此感到遗憾,他老人家从来没回过老家,广安也没有几个人见过他。听家乡的老人们讲,小平同志的属相是‘龙,他是从广安经渠江到嘉陵江,再到长江进入大海的,‘龙归大海是不回头的。不过这只是传说而已。” 那么,小平同志没有回家乡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在广安,见过小平同志的只有几个人

自从小平同志离开老家后,在广安,见过他的人,除了他的舅父舅母,还有邓欲治、黎仁海、张家义、罗国兴、王洪峻和王仁全6人。

1978年1月31日,时任广安县委办公室主任的邓欲治,接到四川省委打来的电话:“中央有位首长来四川视察,县委的同志可以带点土特产过来。”邓欲治心想,是不是小平同志来了?

一进宾馆,邓欲治就看到了当天的《四川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有关小平同志的消息:“新华社1月31日电: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结束对友好邻邦缅甸的访问,今天下午抵达四川省府成都。”

黎仁海胆大,他跑到邓小平秘书跟前说:“我们从小平同志家乡来的,想单独见见小平同志。”秘书答道:“现在还没空,等一等吧。”他们以为这是客套话,就怏怏地回房了。

没想到,吃过午饭,正在休息的邓欲治突然被叫醒。下午4点,工作人员把他们领进宾馆会客厅。过了一会儿,小平同志和妹妹邓先芙、夫人卓琳一同走进来,笑容满面地说:“大家随便坐!”邓欲治便隔着茶几,在小平同志旁边坐下。

邓欲治汇报说,广安粮食总产量达到6.16亿斤,人均500多斤,分到的口粮已增加到377斤。邓小平边听边算:“我离开家时,广安人口才60多万,现在百万出头,只有6亿多斤,每人口粮才300多斤,这是原粮,不是米。米才多少斤呀?口粮很低哟。”接着又说:“回去告诉县委,把农业搞上去,早点建成千斤县。”

见小平同志如此关心广安,邓欲治心想:看来请小平同志回家乡看看,应该不难。他趁机提出:“家乡人都盼望邓副总理回广安指示工作。”

结果出乎邓欲治的意料,小平没有说话。站在一旁的卓琳连忙接过话:“他很忙。你们这么远来看我们,回去向县委和百万父老兄弟姐妹表示感谢。”

“回到了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

1986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四,四川省委来了通知:“小平同志已经来到成都过春节,要见家乡的代表和他舅父舅母。”第二天上午10点,邓小平和王震在金牛宾馆东楼接见了他们。

在跟小平同志道别时,他们提出请他回家乡看看。小平同志没有像上回那样一言不发,他说:“请你们回去代我们向家乡人民问好。”卓琳答:“他很忙,我们回到了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

这次去成都见小平同志的,还有小平同志的舅舅淡以兴和舅妈杨凤鸣。

淡以兴比小平同志大2岁,舅甥两人一起长大,是当时小平同志在广安老家关系最近的亲属。

见到舅舅,小平同志连声说:“舅舅好,舅娘好!”

淡以兴开怀大笑:“小平好,小平好!”

“过年了,给你们拜年。”小平同志风趣地拱了拱手。小平同志问舅舅,这几年还有什么困难?淡以兴坦率地说:“吃的穿的住的,都不愁,就是猪肉又涨价了……”

小平同志又笑了:“我晓得,从下个月起,我每月多寄5块钱给你,好不好?”

这次见面,是小平同志离开家乡之后,舅甥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

第三次请小平同志回老家的,则是一位广安籍的四川电视台记者,名叫郑兴光。据郑兴光的朋友介绍,1988年6月,四川自贡灯会在北京北海公园展出,小平同志坐在一艘游船上,带着小孙子泛舟观灯:“你看,那是家乡的龙灯!”在一旁采访的郑兴光问小平同志:“这么多年过去了,您没想过回家看看吗?”小平同志摇着头说了两个字:“我怕。”

他怕什么?这个问题在毛毛(邓榕)所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有所交代:“我们姐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跟他要求过好多次,可他就是不让,他自己不回也就罢了,也不让我们回去。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小平同志的长女邓林也佐证了这个说法:“我父亲说,回去这个找你办事,那个也找你办事,太麻烦。”

摘自《环球人物》

猜你喜欢

小平广安邓小平
The influences ofsupplemented subgroups on the structure of finite groups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评方小平《赤脚医生与现代医学在中国》
该如何帮你,我的爱人
放风筝
红色读物
“广安要走在全省改革开放前列”——专访广安市委书记侯晓春
邓小平“怕”回老家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
难忘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