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岗后的心理调适

1999-06-06钱天相陈斌

大众健康 1999年8期
关键词:下岗职工心理准备工作岗位

钱天相 陈斌

职工下岗是改革开放深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暂时现象。然而,下岗人员原来较稳定的社会地位、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经济收入等,突然变成了不确定状态,如果缺乏心理准备,一时会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一系列心理障碍。

下岗人员的心理障碍,可因年龄、性格、工种、工龄、人际关系、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的不同而异。常见的有:一、对下岗不能正确地认识、理解、对待,总是怨天尤人,认为自己倒霉,时运不佳,陷于“宿命论”的泥潭不能自拔。二、因为下岗,离开了熟悉稳定的工作环境,离开了相处多年的群体,活动范围可能变得狭窄,生活可能变得无序,因而产生孤独感、寂寞感。三、有些职工在原工作岗位做出过贡献,不说功劳,也有苦劳,如今成了下岗者,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或者变得怒火中烧,极易冲动。四、有的下岗职工在原单位日复一日地工作,无暇顾及知识更新,所熟悉的技能比较单一,下岗后难于找到其他能胜任的工作,产生焦虑感、恐惧感。五、有些下岗职工产生自责心理,总觉自己无能,什么都不行,丧失了自信心,自暴自弃,意志消沉。部分下岗者面对收入减少,经济拮据,心理压力更为深重。

下岗人员的心理障碍如果不尽快克服,长期持续下去,对身心健康不利,只有及时调适自己的心态,才有利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为再上岗做好心理准备。

首先,正视下岗。在经济模式转型的当今社会,企业要发展,资产和产业队伍都需要重新分配和组合,在这一过程中,部分人员下岗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一种暂时现象,并不是什么倒霉和羞耻。

党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出了《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解决企业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虽然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从根本上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

因此,下岗者要理直气壮地相信下岗是现实需要,对于下岗者的困难,国家会重视解决的。

其二,自我安慰。下岗的不是自己一人,有的人能坦然面对,自己又何必戴上精神枷锁而不能解脱呢?下岗失去了原来的岗位,又为选择新岗位提供了机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会找到比原来更理想的工作。我们不妨这样来安慰自己,摆脱不良心理的束缚,把注意力引导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再就业这方面来。

第三,克服传统的就业心理定势。许多下岗者怀着传统的就业心理,考虑问题脱离自身和社会实际,不是主动寻找新的工作岗位,而是等待天上掉下馅饼,端上一个旱涝保收的“铁饭碗”,这实际是心理脆弱不敢面对现实的表现。下岗人员应放弃不切实际的期望,正视现实,通过社会分配、市场调节、企业安置、他人介绍、自我寻求等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

即使在家搞家务,带孩子,对家庭也是一种贡献。而且,自己也不会因无所事事而自暴自弃。

第四,自强自信。下岗会产生挫折感,影响自信心,但决不能一蹶不振,重要的是自己要自强自信,把下岗看作一次新的人生挑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充电”,学习一些符合社会需要、适合自己特点的技能,为再就业做好技能上的准备。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五,寻找支持和帮助。下岗者在下岗初期,心态失衡,难免火气较大。家属要理解其心情,要给予安慰、劝解,不应埋怨,更不该“火上加油”。当下岗者的心理困惑无法摆脱时,可以寻求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通过解释、分析和心理治疗,提高心理“抗震”能力,克服心理障碍。

猜你喜欢

下岗职工心理准备工作岗位
基于工作岗位分析的课程建设探讨
浅谈课前准备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开年珠宝小惊喜
化解过剩产能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三步法则
关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下岗职工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探讨
心理准备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
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和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