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高师中文教育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1998-09-13于逢春庞秀成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8年4期
关键词:师范生中学语文能力

于逢春 庞秀成

师范教育在我国具有区化的地域特点和定向性的职业特征。对于师范教育区化的地域特点人们很少有异议,而对其定向性的职业特征,人们既有认识上的不同,也有操作过程中尺度把握上的差异。其根本分歧在于,是将技能训练和师能培养贯彻于各门课程的始终,还是用专业课、基础课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和基本功训练的方式来体现其职业特征上。这种认识上的不同和把握上的差异在中文教育上同样也有所反映,即高师中文教师了解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甚少,重专业的学术性、轻教育性的观念根深蒂固;忽视师范教育的职业性特征,不能将知识的传授同未来教师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从而使师范中文教育的专业课、基础课等同于综合大学中文系的课程,其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课和基本功训练课游离于专业课、基础课之外,结果师能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学生毕业上岗后不能马上胜任中学语文教学的窘况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突出中文教育的师范性,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和未来教师能力的培养意识,高师中文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以面向、服务于基础教育为己任,联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将基本技能训练和未来师能培养体现在每门课的教学之中,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谐统一,学术性、师范性有机结合,营造基本技能训练和师能培养的环境,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

师范教育既有学术性的一面,又有职业技能的一面。学术性的特点要求中文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包括教育科研能力在内的科研能力,这是培养师范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必备条件;职业技能的特质决定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教师能力,突显实践的重要性,这是中学语文教师能力的必然要求。因此,高师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均衡,这样才能使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和教师能力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胜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长期以来,由于高师教师绝大多数是由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师范院校的,加上高师与中学教育的严重脱节,所以高师教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对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大纲没有认真的研究,以致不能将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培养目标的偏离和知识结构与师能培养的失衡。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联系中学实际少,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忽略了对中文师范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未来教师能力的培养。这种群体认识的模糊与教师来源的局限在高师教师个体上的折射就是,中文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常孤芳自赏于各自专业的纯学术性上,误以为技能训练与师能的培养是教材教法课、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功训练课的事。其实,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和师能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一两门课程所能完成的,它既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交叉的动态的综合体系;既是师范中文教育各专业课、基础课教师协同配合、互为依存的职业能力养成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教师能力的双向交流的过程。

基础课、专业课和教育学等教师的协调统一,可以使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的传授之中,知识的运用体现在能力的培养之上,从而使知识向能力的转换在协同配合中得以顺利实现。而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则在于将师范教育的总体目标化为中文教育各门课程的具体行动,使每位教师牢固树立中文教育师范性的观念,在每门、每节课中密切联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时时注重未来教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授课教师在教学配合、风格、方法、内容上既与中学语文实际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又有对中学语文教学起着涵盖指导作用的更高层次的知识内涵和实用易学的职业技能成分,真正做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均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完美结合。

需要指出的是,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教师能力的培养是中文教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基本技能训练是所有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初级阶段,也是向师能培养过渡时不可逾越的准备阶段,因而对于师范生的培养具有普遍性。学科教师能力的培养既是基本技能训练的升华,又是师范教育职业化专业分工的体现,所以,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按照不同学科合格中学教师的具体要求突出学科的针对性,强调能力的实用性。如中学语文教学的鼠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因此,高师中文教育就要在面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前提下,训练师范生理解把握大纲、钻研驾驭教材、选择运用教法去指导中学生获得读、写、听、说能力的本领。当然,这里所说的面向中学语文实际并不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高师教育阶段培养师范生运用所学广博知识,联系培养目标,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理性分析与把握。因此,训练技能、培养师能要树立全面培养的观念,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笼统混沌。

毫无疑问,高师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学会他在日后教师岗位上的全部知识和能力,重要的是训练他们掌握摄取知识的方法,驾驭课堂、把握教材、理解大纲、掌握教学艺术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范生由知识向能力的合理迁移,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成功转换。这一任务的完成首先要靠高师教师的不懈努力和紧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对职业技能训练和教师能力养成进行积极探索。因此,了解中学语文教学,明确高师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师中文教师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中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的严重脱节不但使高师中文教师对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知之甚少,而且也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呆板、单调的经院式的弊端,而教育理论的苍白又使知识的传授与未来教师能力的培养严重失衡。当毕业生把在校所学知识用于教学时,那种条块分割的知识结构在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面前就显得束手无策,常常或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是按倒葫芦起来瓢。这说明师范生对所学知识还没有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他们还不具备站在知识的制高点上俯视中学语文教学的能力。这是高师学习阶段专业教师训练方法不到,理论阐述不足,联系实际不够所致。

教学是一种艺术,它不仅是知识的输出和输入的简单过程,而且是教师传授知识过程中调动学生一切感官积极思维、合理认同以及与作者顺利沟通的一种心理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是技艺精湛的演员,他应合理利用课堂这个舞台,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渊博的知识去折服学生,以独特的教学方法去熏陶学生。这样,就会在播撒知识种子的同时,播撤职业技能的良种,做到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师范中文教育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效应,在注重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不能置身于学生的世界之外,而应融入到学生的世界之中去观察、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每一阶段,对于他们的优点要予以充分的鼓励,对于他们学习中的疑惑,未来教学能力的不足要因势利导,适时点拨,使他们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这样,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健康充分地发展。高师教师还应是乐队的指挥,他应使每位学生成为合格的乐队成员,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尽

善尽美地展示各自的才能,既学有所得又学有所用。然而,在高师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法的选择常常缺乏理性的认识,课堂教学平铺直叙,波澜不兴,热衷于知识的传授,漠视培养对象的职业特征。这说明,在大学的课堂里教师的讲占主导地位,学生的练却无从谈起,如果说有练,那也仅仅是围绕教师所讲的知识练习。与高师培养模式相反,中学语文教师应具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恰到好处的点拨能力和准确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能力。它需要教与学的对立统一,更需要讲与练互相渗透,使学生在讲中求知,练中得能,真正做到教者乐其业,学者喜其趣,教学相长,智、能统一。

高师教育与中学语文实际的强烈反差,不但与抓“两基”促“两全”的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战略严重不符,而且也表现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状况。具体到师范中文教育上,就是毕业生基本功欠缺,教师能力低下,不能马上胜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体现在毕业生身上,就是备课缺乏宏观把握、中观驾驭、微观洞悉的整体观念,不能做到教材、大纲、学生的有机统一,而是唯教学参考材料是依。教学方法说是“启发式”,但怎样启发、何时启发却毫无韬略;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以单项为主,即使有双向式,也常常停留在一问一答的浅层次上,极少有步步设疑、层层剥笋解疑的思维训练。为追求好成绩,常用题海战术以练代讲,用补课方式来弥补时间的不足,不知道向45分钟要效益,不懂得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头等地位的重要性,视作文教学为畏途。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作文教学效果不好的症结在于阅读教学不过关。刚刚上岗的师范生之所以视作文教学为畏途,首先是在校期间职业技能训练不够,教师能力培养不到位;其次在于高师教师示范作用发挥得不尽人意。“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是师范院校的立命之本,它强调教师榜样的作用,注重教师言行对学生的熏陶,承认学生积极的模仿是职业技能训练和师能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高师中文教师应积极研究教学艺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指导高师中文教学,使师范生学有样板,练有目标,在专业课、基础课的学习中得到职业技能的训练和未来教师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高师中文教师在探索教学艺术的过程中应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不但是因人而异的,而且还应因课而异,既要让师范生感受到教无定法,实用为本,又要使他们明白教学方法的优劣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高师中文教育既不能为了知识的高深和广博而忽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也不能只讲空洞无物的中学文学教材教法课而漠视智能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理性衔接。高师中文教育要在讲究方法的前提下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未来师能培养的力度,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师范教育的始终。这样,既体现了专业课、基础课中文教育的特点,又使教育学、教材教法课等课程的教学具体可感,达到职业技能训练和未来师能培养的目的。

师范中文教育的基本技能和师能培养,除专业课、基础课同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课紧密结合外,还应重视学生教学实践的观摩、中学语文教学模拟和教育实习的强苎,既使师范生获得教师能力的理论修养,又使他们的教师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达到在实践中丰富理论,弥补不足,真正提高教师能力,胜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

强调实践性应以可操作性为前提,应做到课内课外的结合、校内校外的衔接。课内的可操作性主要在于;高师教师授课时应联系中学语文实际,在不降低高师教学水平的前提下,促进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合理衔接。如对孔乙己的形象,无论是中文系的学生,还是中学生,大家都对他“穿长衫站着喝酒”的外貌描写和“多乎哉?不多也!”“读书人窃书不是偷”的语言描写印象最深,但对他前后“排”钱买酒和“摸钱买酒的动作描写却常常忽略。现代文学课中若能将“排”与“摸”同孔乙己假装斯文和精神被彻底摧毁的前后对比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又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师范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抓遣词造句基本功的本领。

校内校外的衔接应以锻炼师范生备课、讲课能力为主,使他们在校内有锻炼的机会,校外实习不走过场。在校内,应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空间,辅以教材分析、中学语文教学模拟、板书设计大赛、教案展览等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学生自己登台模拟教学、大家互相讲评、教师点拨进而提高师范生基本技能和师能水平。在校外,应就近建立稳固的教育实习基地,以利学生观摩、学习。这其中应组成见习、实习小组,由实习基地的中学语文教师和中文教师共同担任指导教师,并且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强化未来教师能力的培养。对此,学校应建立学生见习、实习档案,将见习、实习时间、效果和指导教师评语记录在案,实行见习、实习合格证制,不合格者不许毕业。除此而外,应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学生从事家教工作,让他们在家教过程中熟悉、钻研中学语文教材,总结摸索教学方法。

培养师范生的基本技能和未来教师的能力,要在立足中学语文教学的同时,强调实用性。学以致用是治学的根本,如果中文师范生在校所学与从教所用严重脱节,那就是高师中文教育的失败。因此,培养他们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的能力,是高师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以备课为例,目前大部分毕业生备课时,不会充分利用参考资料,不知道怎样查找资料,结果只好以教学参考书为唯一参考资料。据本课题组对中学语文教师进行的132份向卷调查表明,教学中常查阅语文工具书的,《现代汉语词典》109人,《新华字典》97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53人,《辞海》29人,《说文解字》22人,《康熙字典》7人,其他16人。这说明被调查的132名中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教学中查找语文工具书的习惯极差,即使查阅也以《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为多,而且也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使用,对古汉语工具书的使用则少之又少。因此,师范中文教育一定要在培养师范生使用语文工具书上加大力度,使他们在校期间养成随时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并且做到部首查找法、音序查找法娴熟,四角号码查找方法知晓,对字、词、本义、常用义、引申义、比喻义在文章中的作用能迅速判定,从而形成能力,养成习惯,并终生享用。如果中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教学时,自己都不查阅工具书,那么又怎么能培养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总之,中文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和未来教师能力的培养必须纳入师范中文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使之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交叉,只有这样高师中文教育才能为中等教育输送合格的语文教师。

第一作者单位:长春大学(长春130022)

责任编辑:海文

猜你喜欢

师范生中学语文能力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