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公共教育学课应该由何人执教
1998-09-12李景辉
李景辉
公共教育学,是高师培养合格中学师资的2门教育理论课之一,这门课教与学得好坏,直接关系着高师毕业生职业素质的优劣,间接关系着中学师资水平的高低。然而这门课多年来却成了师范生最不欢迎的课程之一。教师们认为是教材陈旧或教法不当所致,于是或编写了诸多版本的所谓新教材,或对教法进行了种种改进,但终归无济于事,江山依旧。显然,有更深层的原因在起作用。笔者认为,这更深层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对教育学教师十分错误的角色定位。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学教师一般是由大学教育系毕业生直接充当的,他们只是教育理论的传授者,而不是教育理论的实践者(甚至在他们讲授教育学的过程中也未能自觉应用自己所讲的教育理论);有一部分还同时是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但却不是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这种片面的角色定位,这种教育理论和中小学教育实践在教育学教师身上的不统一,必然导致这样一种结果:无论是他们编出的教材,还是所用的教法,都是理论脱离实际的,至少理论和实际难以结合得好。而脱离实际的理论,必然遭到怀疑和拒绝。
教材上的理论脱离实际突出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育实践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广大中小学教师也创造了十分丰富的新经验和新理论。而教育学教材的体系和内容却酷似以前,而且数十种版本大同小异,教材的文字表述较前更加枯燥乏味、缺少可读性。试想这样的教材,怎能不使学生望而生厌?恐怕我们的许多教育学老师也懒得多看!
教法上的脱离实际更为严重,主要表现在:(1)一般教师虽注意了通过举例联系中小学实际,但他们所举的例子,有些是用过多年的“传家宝”,早已干瘪得像是出土文物了;有的则是报上抄的、参考书里摘的。间接拿来运用当然也无可非议,但是既没有亲身体验,又不进行深入研究消化,怎能获得教学的成功呢?(2)一般教育学教师没有把自己的教育学教学过程同时当作学生示范应用教育学理论原则的过程,而是漠视自己所讲的教育理论,甚至违背之。在他们看来,教育学理论只是供师范生将来在教育实践中应用的,似乎和他自己的教育学的教学实践没有关系。这无异于教师在向学生宣告教育学的无用,怎能不倒学生的胃口!
总之,教育学教师角色定位的片面性,不仅使其所编的教材落后于中学教育实践的需要,而且也使其在教法上与中学教育实际脱离。即便有好的教材,这样的教师也难以把其活化后生动形象地教给学生。看来要改变教育学的尴尬处境,必须从改变教育学教师角色定位的片面性人手。
造成教师角色定位片面性的原因,从客观方面看,是有关部门没有对教育学教师提出当中学教育实践家的要求,更没有为他们深入中学教育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从主观方面看,是教育学教师缺少深入中学实践的意识和勇气,习惯于书斋中搞学问、象牙塔里做文章,满足于“纸上猜度”,辗转引申。因此,要改变教育学教师角色定位的片面性,使其角色双重化——既是教育理论的传播者和研究者,同时又是中学教育实践的参与者和研究者。从客观上讲,就是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德、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学教师都既在大学里教教育学,又同时深入一所中小学,或教课、或指导、或实验、或发现新的研究课题等,而且回头又把研究成果及时地充实到教育学教学中。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去做呢?完全可以规定刚分配来的教育学教师,必须到挂钩学校演练几年,对自己学到的教育学理论进行一番实践检验后,再上讲台讲授教育学,而且还要与挂钩校保持经常的联系。另外,我们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选拔一些教育理论素养比较高的优秀中学教师,进行适当的理论提高后充当教育学教师。从主观上来讲,教育学教师自身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走出书斋,放下架子,寻找机会深入中学教育实践第一线。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走出死胡同,充满生机与活力。
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不仅要有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还应有结合学生专业的方向性。高师院校一般是根据学生将来要教授的课程分成不同的系科和专业的,而教育学教师的配备和教学却很少考虑这个因素,往往对不同系科和专业的学生,由同样的教师、使用同样的教材和教法进行教学。这种脱离学生专业实际的教学,违背教育学原则,必遭学生厌弃。因此,必须因专业施教。这就要求公共教育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具有专业方向性。
无论任哪个系科或专业的(教育学)课,教育学教师必须熟悉该系科或该专业所学的各门课程,同时还必须熟悉这些课程在中学相应课程中的运用。最理想的标准是他们曾在中学里教过这门课,具备第一手的实践经验。按这样的要求来分析,在中文系任课的教育学教师应该学过中文系的基础课,实践过中学语文教学;在数学系任课的教育学教师应该学过数学系的基本课程,实践过中学数学教学……,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教学就会真切动人,雄辩有力。因为我们完全可能在教学语言、教学举例、教学风格诸方面求得恰到好处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我们把学生熟知的、正在实践的和准备实践的东西,象新鲜的血液一样融会进教育理论之中,授课才会获得生命力,我们也才可能跟学生的智力活动产生共鸣,达成和谐,取得教学的成功。或许有人觉得这种要求太高太不实际了,其实,这种错觉的产生正是因为我们过去对自己一向要求太低的缘故。如果我们翻开自己的教育学讲义,看看讲义里是如何要求人民教师的知识水平的,也就不难发现,这种高标准和严要求,原来就是我们自己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