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方高等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
1998-09-12杜立政臧金翠
杜立政 臧金翠
不同学校,由于其自身的环境、条件、传统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影响,其育人目标的方向、目标达成的方案、目标达成的结构都不会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亦即构成不同的学校特色。所以,看一所学校有无特色,实质上要看这样几方面:一是该校有没有在一定阶段内相对稳定的符合本校实际的育人目标;二是有没有与目标相配套并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目标达成方案;三是学校有没有实现这一目标的较为稳定的工作态度、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等有机结合的整体氛围。只有从这些方面综合考虑,方能创建出学校特色。有特色就是有别于他人他校,否则就不称其为特色。
1.办学目标的定位是学校办出特色的前提
办学目标是指学校的总体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办学目标的定位包括多层含义:一是指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这是一所高校在高校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目标(含规格)、人才去向、服务范围、人才培养侧重点等总体奋斗目标的多项内容多层次的定位。二是指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性及相对稳定性。由于高等教育既有经济基础又有上层建筑的属性,作为以文化传承为已任又有自身发展规律的高等教育机构,一经形成就有其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自然要对培养目标发生影响,使其具有相对不变性。三是办学目标定位的动态性。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时空变迁、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的变化,对自己的办学总体目标进行适时的调整,使其更加适应国家、区域、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要求。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学校办出特色的首要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培养人的基本规格的原则规定。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培养目标,并根据总体目标的要求确定出各自的培养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达成目标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从而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总的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各校无疑都要执行;问题是如何执行,这就是各校要给自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意义所在。
建国以来,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高等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规定和要求。建国初期,照搬前苏联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为“专才”工程师;文革后,学习美国经验,重视培养科学家,偏重科学基础,削弱了工程技术;现在很多高校提出“培养全面适应2l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认为,这是高校共同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笔者认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各校要以总目标为依据,根据各校所处的环境背景情况、各校各自的人力、物力、学科、队伍、生源、服务面向等实际情况,明确规定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确定体现特色的侧重点。这就是目标定位。只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了,而且有相应的培养模式和有效措施,培养出的人才必然符合国家、区域和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才是有特色的。
3.优选教学内容,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学校办出特色的核心所在
一所高校能否办出特色,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人才质量如何又主要体现在人才素质上。当前,能否尽快地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及相应的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是能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各具特色人才的核心所在。而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共同培养目标、素质要求下,不同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即不同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组合,会造就出不同规格的各具特色的人才来。当今,面对21世纪经济、科技、人才竞争的挑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置于突出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几次召开国际会议,研讨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问题。我国教育部早在1995年4月就已正式启动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现在已进入教改的实质性阶段。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只有解决好课程和教材问题,高校的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的观念,变“专业对口”为“专业适应”的观念,加强人才综合素质教育的思想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落实。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营造人才培养特色,唯一的办法就是改革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并予以实施。然而,这件事只有广大的教师积极行动起来,问题才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教师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后,对教学内容怎样改、课程怎样设置最有发言权,又是主要实施者,所以重要的是高校领导如何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其广泛深入地参与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中,构建本学科有特色的,有别于他校、他学科的,社会所需要人才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人才特色应体现在人才素质上,因此只能通过不同课程设置、不同课程构成体系、不同培养模式来实现各具特色的人才素质构成。
4.服务地方是地方高等工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关键
地方高等工科院校是地方政府投入所办,能否找准位置,服务地方,即能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是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全心全意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地方性特色,是地方高等工科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唯一出路。地方高校要为本省、本地区培养所需人才,开展科技服务,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进入本省本地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使之成为地方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的依靠和支撑力量。总之,要准确定位,强化自我,积极利用自己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地方大学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利用人才密集、信息灵通和测试手段比较先进的条件,为地区的综合发展提供理论对策、咨询和规划服务,给政府决策提供支持依据;(2)努力扩大横向联系,增加对社会的技术投入,扩大学术、技术优势的影响,与企业联合成立研究中心,使大学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3)要成为地方支柱产业的科技后盾,并积极参与国、省重点项目;(4),利用与地方联系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本省科学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5)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职继续教育,以适应地方建设第一线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格、各具特色的。人才的需求;(6)主动承担起以自身文化优势辐射社会的责任。
近年来,不少地方高校在形成办学特色方面已摸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湖北大学把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本领高低和贡献大小、培养人才合格程度作为衡量学校整体水平的根本标准,并依此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形成自身特色;北京工业大学高举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旗帜,根据北京市的需要,制定了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把课程分为全校公共课、学科大类或学院级课、专业课3个模块,各占1/3左右;宁波大学提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以“重人文长实务”体现特色,强调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人文精神、实务能力,强调建设有特色的重点学科(专业),开设有特色的高质量的课,提出特色课程内容要新、质量要高、教学方法手段要现代化的观点。我们对这些都有借鉴的必要。
我校是一所省属重点工科大学,“八五”以来在吉林省、长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迅速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规模效益稳步提高,在校本专科生现已突破5000人,跃居全省高校第4位;建立了趋于合理的专业结构,37个专业方向,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形成了以理、工、文、管、法多学科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新建图书馆、体育场、供暖系统等在省内高校中均居一流。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始终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在不断加强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同时,坚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课余科技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所以我校毕业生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合格、业务过硬、扎实肯干、安心基层等特点,深受社会欢迎。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从吉林省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主动调整专业设置,使之基本覆盖全省所有工业门类;积极开展横向联合,采取多种方式为地方解决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急需人才。在科技工作方面,学校坚持“服务第一”的宗旨,为吉林经济上台阶服务。几年来,学院深入省内企业,组织科研课题80多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53项。学校还先后与十几个市县签定了长期合作协议,向全省300多家中小企业、乡镇企业进行成果转让、技术改革和技术咨询,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与多个贫困县协作扶持他们脱贫。自1978年以来,学校为社会输送25000名毕业生,占吉林省属27所学校毕业生总数的1/9,占工程技术类学生总数的50%。其中90%的毕业生工作在本省工业生产第一线,50%以上市县区和大中型企业中均有我校毕业生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为吉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作者系吉林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长春130012)
责任编辑:袁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