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
1997-04-02
主持人:陈东有,厦门大学94级博士研究生。
参加者:何玉长,厦门大学94级博士研究生。
钞晓鸿,厦门大学94级博士研究生。
耿虎,厦门大学94级硕士研究生。
一、什么是“人才”
陈东有:“人才”是一个老话题,《左传》中已有人才之论,《论语》中也有人才之叹。在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有对人才的呼唤,也有怀才不遇的遗憾。
何玉长: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人才”。过去对人才的理解是非常狭隘的,一是把人才之才看得过于卓越超群,把有巨大的贡献或进入仕途,或成为名人作为衡量人才之才的标准,对许许多多真有才能的人无疑是一种打击;二是把“德”放在“才”之前,而“德”的内容又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且求全责备,形成所谓的“有才无德”之论,又打击了一大批人才。我认为,人才的尺度应该放宽。在才能上有一技之长,不仅自己能立足社会,而且对社会有利,就可以认定是“人才”。“才”和“德”既不能搅到一块去,也不能对立起来。在考虑人才之德时,不能太狭隘,不能以长官意志、传统伦理随意指责“有才无德”。
钞晓鸿:还是应当历史地看问题。不同社会发展时期对人才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以前不认为是才,现在却是大才的事例多得很,对人才的德也应该这样去看。再者,人才应该有德,但我们可以把德的尺度放宽,在考察人才时不应只强调德,应是德才兼备。二者平行,我们的社会才能涌现人才。关于“才”的标准,我认为不仅是立足社会和有利于社会的一技之长,还应该是与众有不同之处,即非平庸之辈。否则,就不必谈人才了。
耿虎:不能忽视德。实际上,任何一个要人才的单位都不会把德行弃于一边,因为这关系到人才之才能否发挥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时代对“德”的要求不同,并不存在放宽不放宽尺度的问题。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对人才的德行要求也不尽相同。若说放宽“德”的尺度,放宽到什么程度?能够作出量化指标吗?“对社会有利”只能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陈:看来,对于“才”的标准应当放宽,各位无大异议,社会经济发展了,不仅在人才的量上有更大的要求,在人才的种类上也有更多的要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过去对私营企业主是极端鄙视的:现在则不同,在千千万万的个体户中大有经营人才,或者说,只要他能经营好自己的实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这就是人才。我认为“德”应该放宽,就放宽到时代需要的标准上。时代的标准是什么呢?的确是一个难以量化的问题。但应该有办法解决,那就是宽容,不能用陈词滥调去苛求有才之人。“德”不能成为人才的紧箍咒。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宽容出人才。
二、怎样出“人才”
钞:出人才,要从两方面去看,一是社会,二是个人。刚才说到的人才的内涵,就已经说明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社会,要形成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和涌现的机制。社会必须重视教育,因为教育不仅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也是挖掘人的潜能,发现人才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也就是发现并培养不同才能的人才。从没听说教育落后的地方人才辈出的事。人才又是才能发展中的人,要让人才有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和自由的空间。凡是发达的地区,也是人才自由流动的地区;大凡用种种手段困住人才的地区,准是落后保守的地区。作为个人,要自强自立,勤奋学习,勇于实践。不要过于依赖环境条件,因为在一些地方,社会环境很不利。俗话说:纨绔子弟少伟男,自古英雄多磨难。
何:这就是既要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又要自强,要不断地去干,试试自己到底有什么本事。现代社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千万不要随波逐流,人家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这是与现代社会的多元需求相背离的,也不合符人才市场的规律,而且往往把自己的才能越埋越深。
耿:这也是“人贵有自知之明”。人的才能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才能的出现也有早有晚,有先有后;才能的类型也有知识型的、有智慧型的、有操作型的等等。通才毕竟是极少数。不同的天赋、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经历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可以造就不同的人才。所以,没有机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不必气馁,有很多人才出自于勤奋的实践和自学之中。有机遇接受高等教育的应该抓紧时机,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不能错误地认为,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就一定是人才了。
陈:说得好。在关于自己能否成材方面,还真有不少的错误观念。
三、“人才”观的误区
何:我们过去喜欢把人才比作“千里马”,这种比喻本身有极大的局限性,“人才”决不是“马才”。对“人才”最应注重的是把他作为人来看待,尊重人才的权利和意愿,因为“人才”并非是一种工具。“马才”没有什么权利和意愿。像对待“马才”那样去对待“人才”,人真的就不如马了。我们有些地方就以“马才”来对待“人才”,所以“人才”比马跑得还快,留不住。再者,与“千里马”相应的还有“伯乐”。谁是伯乐?谁来作伯乐?一旦没有“伯乐”了,或是“伯乐”心思不正,爱向钱看,“千里马”将永远困在马厩里。“人才”应该有个性,有独立意识。我们的社会应该有一种竞争机制,而不是靠几个伯乐来解决问题。每一个有才华之人和想成材者,都应该淡化“马才”观念,增强“人才”意识。淡化“伯乐”观念,增强自立自强意识。
耿:有的人在遭受挫折后,容易失去自信,认为自己不是一块材料,从而放弃奋斗,“破罐子破摔”,埋没自己的才华,这也是一种错误观念,不可取。
钞:我前面说到人才的标准中有一条,非平庸之辈,这不仅指的是才能,也指的是精神意志。人是要有精神的,顽强的、不甘失败和落后的意志是“人才”的基本精神素质。
陈:俗话说:“人无压力轻飘飘。”无论是某桩事业的成功,还是人生道路的失足。都不要让它成为前进的拦路石。随着我们事业的发展,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一定会多起来,这是我们青年人发展的大好时机。
四、社会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
耿:前不久,某大城市举行了一次“通才”考试。“通才”毕竟是极少数的人,但考试的项目可以说明目前社会对人才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考了五门:外语、计算机、市场经济、科技知识、公关礼仪。我们不妨分析现在乃至若干年内人才素质要求的趋势。大学毕业生既有学业专长,又能掌握“三语”,即母语、外语、计算机语。不仅工作好找,而且在工作单位上进步也快。再拿进城的打工仔来说,由于农村进城找工作的人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人也多,人才市场真的是非才不要了。在厦门特区,有一技之长又有一定文化的人才能打上工。看来,竞争机制已经随着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现象的现状而逐渐形成。在农村,也不是扛上锄头就能种地,种粮食也需要科学知识,否则争不过老天,也争不过别人。
钞:社会对哪方面人才的需要,真是一言难尽。刚才说的是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和基本才能,或者说是才能要素。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才能要素,他才有可能在一定的机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就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何: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其中的才不仅是指特别的才华或一技之长,也指才能素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过去不同,往往在认定你的特别才华或一技之长的同时,还要求综合性指标,这其中包括体能、心理和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前面说的对“通才”的考试,是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发生变化的一个信号。
陈:过去我们认为,社会分工越细,人的生产技能越简单,看来,这也是一个观念误区。现代社会分工之细,是在高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实现的,而不是三十年代每天的工作只需你用扳手紧一个螺帽。细分工中的每一个岗位都必须了解本岗位在整体运作中的意义,以及与其他岗位之间的联系。我们国家许多工作岗位目前还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但这是一种趋势。年轻的朋友要想成才,应充分注意这种趋势。即使在很多技术含量并不高的工作岗位上,也对工作者提出较高的人才要求,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则是比较优秀的劳动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也随着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人才市场的供大于求状况越加明显突出,真正的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大家还须奋发努力才是。
(责任编辑/孙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