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延长线上冲刺
1994-12-30邹元国
邹元国
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本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病人解除痛苦,做一点工作。就在我刚刚走向工作岗位不久,恶运降临到了我的头上。1985年我的肾脏发生急骤病变,肾功能直线衰退,紧接着两侧肾脏发生萎缩,不到一年时间就患了尿毒症。住院期间,同一病房里先后有两个尿毒症患者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死神也在威胁着我。我一想到如这样死去,不但事业上一事无成,而且留下年迈的母亲、年轻的妻子和一个两岁的女儿,就忍不住滴下心酸的眼泪。
我的病情在发展,很快就进入了半昏迷期。经过医院的抢救,从我体内过滤出8公斤有毒质的水份,我才苏醒过来。后来,又转到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做肾脏移植手术。按照当时的医疗水平,做过肾移植手术的能活3年就算不错了,能活5年就是非常幸运的了。手术后,我躺在床上反反复复地想,只有这么短短的几年时间,该怎么过?有人劝我闭门养病,尽情地吃得好一点,享受享受人生。这虽无可非议,但我觉得这么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想起有位哲人说过:生命的意义不能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创造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再联想到人们为什么敬佩美国盲人作家海伦,为什么怀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什么要学习张海迪……想到这些,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我想,我余下的生命3年也好,5年也罢,我要在这生命延长线上冲刺,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病情刚刚稳定下来,我就去单位上班了。领导和同事十分关心我,同情我,让我根据身体状况自行掌握工作量,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就在这集体的温暖之中开始了我的科研工作。这几年,我和同志们一起先后完成了6项科研题目,其中有3项获得江苏省和南京市科学进步奖。有3篇论文发表在《中国输血杂志》上,还有一篇论文发表在著名的美国输血杂志上,受到美国输血专家的好评,这是我国输血界第一次在美国输血杂志上发表论文。
除了和所有的科研工作者一样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外,我还遇到了健康人所没有遇到过的最严重的困难——疾病的挑战。这几年,我先后发生大腿骨折、血糖代谢紊乱引起的糖尿病、肾脏排斥反应引起的高烧和血液透析过程引起的心力衰竭,前前后后住了8次医院,动了大小手术共9次。科研实验的许多资料整理,实验方案的构思,以及论文的撰写,很大一部分是在医院病床上完成的。1991年9月,有一个课题正进行到关键时刻,我的移植肾却出现了严重的排斥反应,甚至药物也无法控制,出现了肾功能衰竭的先兆,面临着再次失去排尿功能的威胁。我知道移植肾完全衰竭时会发生生命危险,如果这时放下手上的实验,静心养病,移植的肾脏可能会在体内多存活几个月,但两年来为这个课题所做的全部工作将前功尽弃。我考虑再三,决定豁出去完成这个课题。经过连续20天的实验,最后的难点终于攻了下来。实验一完成,我就彻底倒下了,被家人送进了医院。医生在我腹腔又开了个30厘米长的刀口,摘除了移植肾。由于完全丧失了排尿功能,我又回到了依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艰苦日子中。
短短的几十天,病魔把我折磨得痛苦不堪,体重减少了20多斤,人都变了形。朋友们到医院看我时大吃一惊,几乎不认识我了,都忍不住流下热泪。说实话,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没有英雄人物那样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大家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不满和牢骚,甚至病重时还有厌世轻生的念头。我之所以努力工作,只是因为我对自己的工作十分热爱,从中可以找到无穷的乐趣。工作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我每周要到医院接受3次血液透析,即使这样我也没有放弃工作,几乎每天都到单位上班。
总结患病以来的体会,我觉得有两点十分重要。其一是要意志坚强。有些病人患病后精神全面崩溃,一有点痛苦就哭天喊地,自己折磨自己,这样对治疗和康复极其不利。我则采取比较坦然达观的态度,鼓励自己为了事业、为了家庭坚强地活下去。其二是要回归社会。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患了病特别是慢性病以后,不应把自己和社会完全割裂开来,闭门静养。如果那样,人的心灵深处就会流血,表现为心理失衡、脾气古怪。只有回归社会才有利于全面康复,这实际上也是现代医学的一种新观点。
希望我的这些体会能够对广大慢性病患者有所启发。
按:本文作者被评为93年南京“十大科技明星”之一,受到南京市人民政府10万元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