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季宇小说
1994-04-07
给季宇同志的贺信
(1994年8月31日)
沈培新编者按:
季宇是近几年来崭露头角、具有相当实力的安徽青年作家之一。他主要写小说,但又不仅仅写小说。他的报告文学,他的历史人物传记,都有一定的影响。他还写散文,写杂文,写文艺随笔。可以说,他是一位勤奋的作家。他的笔触正伸向文学创作的多种领域,并越来越引起全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进一步繁荣和提高我省的文学创作,推动文艺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帮助更多的青年作家脱颖而出,更好成长,安徽省文艺发展基金会、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文学院于9月6日联合在合肥召开了季宇小说研讨会,与会各方面人士,就季宇小说的主题思想、结构方式、语言特点等诸多方面,发表许多有益的探索性意见。本刊特以笔谈形式选登一些同志的发言。
从兰州参加艺术节归来,看到了“季宇作品研讨会”的通知,十分高兴。为你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成功而衷心敬贺。
文联有的同志感到奇怪,为什么老是写信,而不参加会议。我作为朋友,对你说句老实话,我很想参加。这不仅是一次学习机会,而且朋友同事难得相聚,相聚一次也是增进友谊的机会。困难是文联决定开会的时间,是从文联工作考虑的。我在部里上班,我的工作安排是由部里决定的。九月初我先要参加金地藏入寂1200周年活动,后又去淮南参加企业文化会议。无法参加你的作品讨论会。请予原谅。
文学事业是艰辛的、神圣的、清淡的、光彩的。我们相处几年,算得上相知。你的生活比较厚实,你的创作思路比较宽广,你的做人道德也比较高尚。许多圈内外的人都给我说,和你相处不必有后顾之忧。愿你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有更多的精品问世。
我看季宇
刘祖慈
季宇主要是写小说。而我于小说几等于外行。但我接触过季宇,更接触过他的小说。
去年,首届“安徽文学奖”评奖时,季宇曾有两部作品参评。一部是他的中篇小说《当铺》。这部小说写的是历史题材,原发表于《小说家》,后为《小说月报》转载;以后又被改编成电影剧本,名为《家丑》,已经拍摄完成,即将公演。还有一部他的长篇历史人物传记《段祺瑞传》。一次评奖活动,季宇能以两部具有相当分量的作品参予,这既说明了季宇的勤奋和多产,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位安徽有影响的青年作家的实力。但遗憾的是季宇这两部作品都未能评上奖。原因不在于这两部作品的水平,而恰恰在于两部作品都富有影响都富有力度,而将得票分散了。对《段祺瑞传》这部洋洋数十万言的著作,在评委中更存在认识上分歧:究竟是文学传记呢,抑或史学传记呢?而评委中没有分歧、交口称赞的一点,正是:不论如何,《段祺瑞传》都是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从《段祺瑞传》中看出,作为青年作家的季宇,为写好安徽历史上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托洋军阀时期的枭雄,他读了很多书,收集了很多历史资料,也访问了许多人,作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这正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这倘若没有坚实的准备作基础,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安徽文学奖”评委会才一致决定再将此书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成果,推荐给有关方面评奖。我之所以在此作为主持人的开场白,喋喋不休地介绍季宇的《当铺》和《段祺瑞传》的评奖经过,我是想说明,从这两部都是历史题材的作品看出季宇的沉稳而不浮躁,认真而不浮华,深入而不浮浅的作风。应该说,季宇是有扎实功底的,是有相当高的起点的,是有前途的。这和季宇的人生道路是一致的。他不是学中文出身。但正因为他念过书,当过兵,做过工人,又在大学图书馆一边工作一边苦读,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走到今天,我们才能从他的文学创作中寻觅到他的坚实的脚印。我们有理由更有信心期盼他取得更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的一点印象
陈登科
今年夏天很热,而且热得长,我因年纪大了,对读书规定很严。三不读:一粉饰装潢,离开现实,说空话,喊大话,我不读;二风派作品,我不读;三是什么流,什么先锋派,潮流派,自吹自擂的作品我不读。
但我却仔细地读了季宇的作品。
《当铺》是一篇颇令我惑兴趣的小说。这是一个关于当铺世家的故事。当铺老板朱华堂是个吝啬、自私透顶的人物,他的儿子却是一个放荡的花花公子,他们之间必然要发生矛盾和冲突,而这中间又夹了一个城府极深、忠奸并存的店铺伙计田七。因此,这场争斗就更加精彩,更加错综复杂了。这篇小说中,当铺老板是一个写得很成功的人物。他的悭吝简直被作者活生生写到骨头缝里去了。这是个地地道道的土财主,又是个大商人,一个初期的资本家,因而在他身上,也就有了更多的特点,更典型的东西。在他眼里,除了金钱之外,一切都是无可无不可的,不重要的。他最不能容忍儿子对他的叛逆,包括对他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叛逆,这就播下了悲剧的种子。他对儿子的严厉管教几近于摧残,这就引发了十年后儿子对他进行更加疯狂的复仇。就在儿子步步紧逼,老子行将崩溃之时,田七开始露出“峥嵘”。儿子对付老子是不择手段的,而田七对朱辉正更是变本加厉。在这场血腥的争斗中,大恶战胜中恶,中恶战胜小恶。但是,作者的用意并不在渲染恶的胜利,通过这场亲情间的搏杀,作品揭示了金钱和欲望对人的异化,对人性的扭曲,这是非常深刻的。此外,这篇作品在叙述语言,营造氛围等方面也颇具特色。作品中散发着浓厚的文学气息、生活气息,以及民俗色彩。这些都反映了作者的功力和才华,是令人可喜的。
近年来,季宇的创作在安徽青年作家中是比较突出的。他写得扎实,结构严谨,题材面也很广阔,但他并不“炒”自己。我一直认为,作品是写出来的,不是“炒”出来的,那种“炒盐豆子式”的作品,实是淡而无味。季宇所“吃亏”之处在于不会自我宣扬,自我吹捧,只知埋头写作。不知如今商品市场的道道,不会大喊大叫,广交媒体,为其鼓噪,为其叫卖。季宇太老实了!
看到安徽青年作家的进步,我心里非常高兴。前段时间,大家谈到振兴皖军。如何振兴?就是要做一些具体实在的工作,多出几个季宇式的苦干实干、人品文品都好的青年作家,这样才能见成效。
沉稳之中见功力
鲁彦周
季宇的小说,陆陆续续看了一些,感觉到他这些年的文学创作,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走过来的。尤其是最近两年,他的文学技巧和观察生活、发现题材的水平,有了明显的飞跃,在国内文学界形成了自己的地位,是特别令人高兴的。
季宇是新一代作家,这代作家不同于我们这些从五十年代过来的人,他们框子较少,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不被各种“政治风向”所动,牢牢地把握自己,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这是他们成功的一个很大的原因。这批作家队伍的发展壮大,将是安徽文学界的幸事,也是历史的必然。
文如其人。季宇为人忠厚沉稳,乐于助
人,他的小说——尤其是早期作品——都写得比较“稳”。这种稳,不是政治上的“稳”,而是他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艺术风格,平和,温厚,反映出生活和平的一面,矛盾冲突不是那么戏剧性,人物命运性格也很少有大的跌宕。他把思考深深地巧妙地隐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让读者于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和理解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观察。我比较喜欢他的《当铺》。这篇小说,包含了小说的一切因素,在一幅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风俗画面上,写了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从中反映出老一代封建商人和新兴的资本家之间的冲突,最后归结到旧中国最大的恶势力军阀,完成了一个真实的历史画面。这个小说,相当准确形象地反映了旧中国发展的流血过程,同时又塑造出朱华堂这种相当典型的封建资本家的性格,这种人物,现代青年大概少见,而我们这代人大概都见过,他代表了一个社会阶层,一个历史的象征,很有意义。这篇小说,戏剧性很强,文章一开始便展开矛盾,一步步发展下来,既不唐突,也不生硬,矛盾合情合理,人物性格,时代风云,便在这冲突中凸现出来。这里,体现了作家相当的功力。我听说这篇小说改编成电影,即将公映,我想,这同样是一部很有观赏价值的影片。
应当说,《当铺》这篇小说,只体现了季宇的一种风格,他的长篇传记《段祺瑞传》也是我比较喜爱的。一位青年作家,能够沉下心来,潜心创作,并且收获颇大,值得庆祝。
我预祝季宇同志获得更大的成就。
何必拘泥
苏中
在小说创作中,叙述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无论是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总是担负着展示人物的来龙去脉、铺陈故事情节和穿插小说结构的作用。叙述方法本来就多种多样,由于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的兴起,就使小说的叙述手法更加异彩纷呈,甚至难以找寻它的基本规律。有的小说叙述手法变化多端,在一篇作品里采取多视角、多层次的叙述,有的小说甚至根本摒弃了叙述,完全用对话或行进时来表现人物的行动和心境,有的就连人物肖像或心灵剖析,也不采取叙述方式,而是用他人的观察感应或直接剥露内心世界的方法去完成。他们认为,由一个全知全能叙述者所演绎生发出来的故事,并不真实,所以就把它看作是一种过时的文学手段。尽管先锋作家和理论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有价值的阐述和尝试,但那被视为过时的叙述手段,却依然为中外许多著名作家所延用,眼下也还看不出它行将消亡的样子,有的作家甚至还用它表达自己的与先锋作家完全相通的某些观念或意识。季宇的《灰色迷惘》、《当铺》,就叙述手法来讲,几乎完全是传统的老套子,前者是第一人称,以我为铺陈故事的穿插线,连说带做,娓娓而谈,流畅细致,在夹叙夹议之中,引出了一个人物又一个人物的登场并就势展示了人物之间的纠葛及人物自身的矛盾,从而有序地又有趣地完成了作品的建构。这篇作品外谐内庄,它在剖析人的灵魂方面,在向某些传统观念挑战方面,在批判锋芒指向方面,在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索方面,与先锋作家的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可见作品的形式不是内容的包装,不必拘泥于流行款式或传统模式,只要是和谐的,就是可为的,有为的。《当铺》是一个家族自相残杀的故事。作品是采用冷静客观的第三人称来叙述的。平静的笔调,不含叙述者感情色彩的平实描写,让人物自身的行动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灵的白描,与作品内容的血搏厮杀成了强烈的反差,叙述方式的传统化与思想内涵的反传统精神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这篇小说里,没有爱,只有恨;没有美,只有丑;没有善,只有恶。当然作家是怀着真善美的感情来鞭笞假丑恶的,但在处理上,他没有延用传统文化观念来表现以善制恶,以爱消恨。以美除丑,而是把以恶制恶、恶恶相生、恶恶相克的循环制约赤裸裸地撕给人们看。从表面看,它似乎是一个展示人性恶的标本,其实,作家在撕裂一些人的灵魂时,恐怕也含有深重的痛苦和悲哀。他的复仇反复仇故事,意不在仇,而在作家没说出的痛楚和悲哀之中。
《当铺》与《灰色迷惘》比较谈
治芳
从题材上看,一是写过往的故事,一是写当今的生活,故事虽已“过往”,其内涵和意蕴却仍具有现实性。在一切唯钱、一切为钱的今天,象《当铺》中所展开的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和为金钱而进行的充满血与火的复仇争斗,是极富警世、鉴今作用的。《灰色迷惘》的立意更为深刻,内涵更为丰厚。它所揭示的人性恶和灵魂丑,不能仅仅被看作是极左思潮的产物,它是我们民族性格(即所谓“国民性”)中固有的弱点和弊端的表现。看起来这两篇小说主要都是审“丑”而不是审“美”,而当“丑”具有了普遍的、概括的典型意义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时,丑也变成了美。这是两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小说。
从叙事角度上看,一是第三人称,一是第一人称,以两篇作品各自要传达的信息来说,它们都是相得益彰的。为了尽可能细致生动地讲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往昔的故事,《当铺》取“全知全能”式的视角无疑是最适宜的。《灰色迷惘》重在表现心态,剖析灵魂;用文本中的话说就是揭示精神上的“阳萎症”,采用第一人称在夹叙夹议、抒情言志、谐谑自嘲、幽默反讽等技巧的运用上,当然是更为方便自如些。只是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有时又变成了作者,似乎有悖于作品“调子”的统一性和完整感。小说的风格主要体现在“调子”上,《当铺》的火爆、紧张,《灰色迷惘》的从容、舒缓,是同它们各自的叙述方式密切相关的。
从结构上看,这是两个篇幅不算很大的中篇,不允许作者尽情恣意地放手去写,必须情节集中、剪裁得当才行。《当铺》实际上是将长篇的内容压缩在中篇的体式中来写,所以采用封闭式结构,即故事的结局早已明确,人物的性格也早已定型,都不再有大幅度的变异或转折,作者也因之淡化时空线索,而把重点放在场面的描绘上,整篇小说似乎由一个个特写镜头连缀而成。《灰色迷惘》的可读性不如《当铺》,它不以故事情节取胜,甚至说不上有什么完整的情节和可供谈讲的故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随着“生活之流”(不是有所谓同“意识流小说”相对的“生活流”小说么?这个概念不一定准确,但它的含义是清楚的)而发展、变化,时时有出人意料的转折和变异(生活本身就是如此)。这种结构是开放型的,也就是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散文化的写法,或日“散文化小说”。
萎缩型人格与魔鬼型人格
王达敏
第一次读季宇小说,一读便进,竟然读出了味道,读出了中国“普遍人格”的表现和文化蕴涵,读出了沉淀在小说中作家创作的价值动机。《灰色迷惘》意蕴明确,写中国“普遍人格”中的“萎缩型人格”,即软弱人格。人格的萎缩软弱是从人格的意志力量方面来界定的,属于意志力量方面的品质。不论是一贯软弱的刘师傅,还是慷慨激
昂的青年工人大毛、巴猴,聪明机灵的孙涛、小学者,甚至还包括被人称为敢说敢为的“男子汉”的“我”,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精神阳萎”的人格疾病。“萎缩型人格”是中国的“普遍人格”,从这个意义说,小说所揭示的文化意蕴有着宽泛的文化涵盖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当铺》是一篇力作,一派朴实雅纯而蕴藉天然的风度。小说外朴内秀,落脚很稳,甚至很平实,它清纯朴实而又让人一下看不透。这是有底蕴的小说,它的思想意旨或文化蕴涵因为太浓而又隐得太深反而让人觉察不出来。它叙述而不评价不揭示的沉稳的写实特点,一方面让我们感到它俨然如同实在生活一样的实在,另一方面似乎又让我们在这实在之中体味到一种不易看透的蕴涵。与《灰色迷惘》不同,它写了另一种文化人格——魔鬼型人格。魔鬼型人格结构中充满仇恨,以恶抗恶的品质。小说在以恶复仇的故事中,写了三种恶恶相报的复仇。裕和当老板一再以恶的方式严惩儿子,是“防御性复仇”;儿子朱辉正对父亲的残忍报复,是“攻击性复仇”;田七替朱家铲除祸害,重整裕和,是“对抗性复仇”。父对子,子对父,田七对朱辉正,都是以恶对恶,以恶抗恶,恶恶相搏,恶性循环。“恶”的主题由此显现,同时,它还包含特殊的文化意义:恶的强健,正是人性的萎缩,恶施展强健的生命力,衬托出善的软弱的本质;以恶抗恶,恶恶相报,最终走上毁灭他人也毁灭自己的道路。解读还可从这里生发出去开掘出多重意义,可见这篇小说意蕴的丰富,不过,这该属于小说的延伸意义了。
想起了鲁迅“写错”文题的事——《灰色迷惘》读后
韩瀚
在“侃”的能耐上,那位后来知道名叫姜榆的我,似乎有逊于某些北京侃爷,也不大懂得侃派文学游戏人生的宏旨。他只是在侃,侃自己也侃别人,车间主任、师傅和工人伙伴,叫大毛叫巴猴的……还有长得很美的武眉等等。没有震天撼地的悲壮,也没有缠绵悱恻的哀艳,能够让人记住的好像有两件事:“馒头事件”和舞会上“我”、王槐与武眉之间的小小纠葛。纠葛发生后小说已近尾声,读者仍然看不出要侃出什么名堂来,但还是在侃,忽然,侃出个车间主任的选举,似乎要有个揭竿而起的辉煌场面了。莫非是要侃到改革的大关目上去?那个“我”有点叫人担心了。不是要昙选的吗?一个个信誓旦旦,甚至赌咒骂娘。“我”怎么推着自行车到工厂了,进车间了……然后,选举已结束。所有宣布罢选的人都投票了,原来的车间主任当选连任了。
这结局本来是让人叹息的。可是,来不及叹息,大毛那句粗俗而又荒唐的话便跳到眼前:“轻度阳萎”,还有,“人种问题”,“中国人多少都有点”……
这时,前面所有似乎杂芜的“侃”都新鲜起来,跳动起来,一个个走到这个粗俗而又荒唐的命题之下,让你沉重,让你悲凉,让你目瞪口呆。
人的思路有时是怪诞的。我忽然想起鲁迅写于1933年的一篇杂文。那文章是写街头耍把戏的事,却用了《现代史》的标题。鲁迅在文章末尾说:“写错了题目”。
想到鲁迅,便想到他笔下的一些人物。用烈士血染的馒头为儿子治病的华老栓,屈辱终生只知道“捐门坎”的祥林嫂,还有首创精神胜利法的阿Q……,鲁迅是要写出我们民族世代因袭的痼疾,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季宇写的是工人,“师傅”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大毛、王槐们是改革时代的工人,都是经典作家说的具有大公无私,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的工人阶级的成员。或许是要告诉读者:某些痼疾并未因阶级成份和所处时代的不同而消失。
只有沉重和悲凉吗?小说的结尾处作者让武眉出来慰抚“我”也慰抚读者。武眉是“如玉似雪晶莹璀璨楚楚动人无与伦比”的女性,大概是美的象征吧。她对虽然走到厂里但没有参加选举的“我”说:“你是个男子汉!”美选择了男子汉,让“轻度阳萎”者走开。寄意所在,令我沉吟至今。
新观念·新角度·新手法
张禹
季宇的两个中篇——《当铺》和《盟友》都取材于七八十年前的社会生活的一个特定环境,主要写的是父子、盟友之间惨烈残杀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什么亲子之情,什么朋友情义,顷刻间都可以化为刀光血火,剩下的只有浸透私利的仇恨和恶念。作家默默地站在一旁,不作道德评判,更没有什么“正义必胜”之类的说教。
从这一方面说,季宇走出了当代中国小说习见的老框子,吸收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使作品有了新意——虽然写的是半个多世纪前的故事,却别开生面。
但这两篇小说却又写得朴素而坚实,不但可读性强,还很耐读.这不能不归功于作品中的环境、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真实可信,不少细节刻画得很精致生动。如《当铺》中儿子出走归来后与父亲见面一节,虽着墨不多,却十分精彩,把无赖儿子的复仇心理与守财奴负隅顽抗的死硬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也就预示了两代人毫无理性的搏斗必然以两败俱伤为结果,虽可憎亦可悯,但所无出路。
从这一面说,季宇在吸收新观念新手法的同时,并没有鄙弃现实主义的传统,没有放任地离开生活的真实。或许可以说,他是用新观念、新角度、新手法来观察、研究和表现生活的。他没有故意玩弄“技巧”或把作品贴上时髦的商标,却从容自如地写出他的特色来。
我以为,季宇走的是一条比较平实宽敞的路。祝愿他不断写出更好的新作来。
季宇小说的故事模式
许春樵
A、恶的胜利。中国小说的传统故事结构有着牢不可破的基本模式,即在正义战胜邪恶、善良战胜残暴、勇敢战胜懦弱、忠诚战胜虚伪的框架下演绎故事。季宇小说却在此框架中坚决突围,造成文本及阅读的“陌生化”可能。《当铺》中朱辉正是以与官僚相勾结后变本加厉的凶恶、残忍、刻毒挫败其父朱老板的阴险、恶毒、残忍的,并因此彻底摧毁了朱老板的精神基础和物质梦想。《盟友》中马新田从非人性的残忍中毁灭了刎颈之交盟友何天毅蓝十四的性命与事业。《灰色迷惘》中凭借其由来已久的恶劣撕碎了车间工友们的全部自信和“我”的尊严,而工友们对“我”的集体背叛,则更是怯懦、邪恶对勇敢和忠诚的一次全面胜利。
B、颠覆人伦关系结构故事。季宇崩溃了最密切的人伦和亲情秩序,强化故事的戏剧化审美效果,造成文本与阅读间的巨大张力,并因此突出了“恶”的不可战胜的力量。《当铺》中父子的血缘关系与伦理系统(朱辉正与姨太太)的崩裂足以制造情节的戏剧化和阅读的杀伤力;《盟友》中生死莫逆的兄弟同室操戈既而是背叛与毒杀;《灰色迷惘》则让患难与共的大毛、巴猴、小学者、师傅等人变节,无情粉碎了“我”对友情、善良、正义的最后一丝信任和梦想。
C、反“悲剧”行为。这里的“悲剧”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悲剧故事结构。如果把传统悲剧的原型结构看作是“能指”,那么“所指”则是“正义战胜邪恶”、“有情人终成眷
属”这一本体性语义。三部中篇都是恶的胜利,这种悲剧性的语义结构修正或抛弃了传统悲剧的结构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悲剧审美范式和阅读原则,具有一种先锋性意义。在绝望和满足之间,传统悲剧实现了这一简单的阅读理想,即最美的东西撕碎后,还需作者另外缝补上,补给读者廉价的阅读快感。而悲剧结局的“理想化”补偿从审美上却削弱了悲剧效果。假如文本到读者有一个意义敞开的过程,季宇则是通过绝望的结局给读者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打击,悲剧的审美效果取决于伤害和打击的质量与分量。季宇显然是这样做了。
D、原型命题与历史寓言。原型批评理论指出叙事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反复出现的原初意象,认为生与死、爱与恨、成与败的原型模式从古希腊悲剧至今不变。季宇小说中埋伏着一个看不见的原型命题——“以恶制恶,最终以恶的胜利来注释和演绎历史”,假如这一判断符合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原型命题,那么季宇小说正是这一原型命题的实证并成为历史寓言。对深度模式的梦想证明季宇小说原型命题的意义是,恶胜利了,历史起点即为终点,历史的停滞即为历史的失败。所谓深刻即此。
季宇在艰辛跋涉
白榕
一个多月前,季宇撰文感叹文学的黄昏。我对他说:黄昏的尽头是曙光,文学的黄昏就是黎明。大浪淘沙,淘尽开始疯狂的文学追随者,或难耐清贫拂袖而去,或不甘寂寞弄潮商海,那么,那仍执着潜行的少数,便是文学的精锐和希望。
季宇是编辑又是青年作家,近些年他很写了一些作品。不过,我虽和他一同共职于省文联,平时却交往不多,他写的作品我读得更少。直至最近读了他已改编摄制成电影的中篇力作《当铺》,我才惊喜地认识了他,发现了这位年轻的跋涉者,这位勤于治学的后起之秀。
《当铺》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民国初年,显然作者是根据史料营造时代气氛的。精到而有据的描述,伴随着逼真的民风民俗的刻划,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驾驭历史资料的本领。小说基本上只写了三个人物——裕和当老板、吝啬鬼朱华堂和他的恶魔儿子朱辉正,以及一个面善心不善的店伙计田七。写这三个人之间的一场以恶报恶的血肉横飞的残杀,从而揭示出当时典当业的恶浊残忍,也同时折射出那个人吃人社会的无比黑暗!没有一点亮色,没有一个正面人物,故事的必然走势只有崩溃。
作品以长篇容量中篇“组装”的饱满框架,结结实实勾勒出民国初年一幅生动的市井图。作者的对话语言颇具性格化,尤其是对朱华堂自私狠毒的刻划,入木三分;而叙述语言,又常讥刺混和着幽默,读之使人发笑。人物和气氛均安排得体。感到不足的是:由于中篇“组装”了长篇的内容,情节开展还嫌匆忙了些,大张大禽、大起大落的波澜,似乎还不很到位。瑕不掩玉,《当铺》是一部中篇力作,这是肯定的。
季宇出生在我的家乡芜湖,我建议他构思一部反映清末民初江城社会风貌的小说,我相信他一定能写得好。
从季宇的不畏艰辛的创作劳动,我认识了他。
探索入性与注重可读性
梦凡
在安徽青年作家中,季宇的创作势头正盛。他的小说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性的剖析和艺术表现方法的试验。
对于《灰色迷惘》,我们首先注意到它的叙述方式。这篇小说的叙述者就是其生人公——刚顶替进厂的青工姜榆。作者让姜榆以第一人称“我”反映车间里的人和事自然,这种描述渗透着“我”的主观评价。车间主任吴月大愚昧而又专横。对于他常常用革命的语言来掩饰自己对于私利的谋求,“我”则加以辛辣的嘲弄。全车间的工人干部虽然心怀不满,却不敢抵制吴月大操纵的所谓“民主选举”。对于众人的怯懦心态,“我”不仅表示愤怒,而且通过对他们人格成因的追溯,使人感受到,正是极左倾向扭曲了人性;久而久之,由外在压力导致的人性变异,仿佛已内化为人的本能。
《当铺》则以民国初年的安徽古城为背景,展现了一对父与子之间的生死搏斗。当铺老板朱华堂极端吝啬;他的儿子朱辉正则花天酒地。有着累累劣迹的儿子被父亲打出家门。十年后,发了财的儿子重返故里,也办起了当铺,意欲挤垮父亲的当铺。以恶抗恶的冲突,两败俱伤的结局暴露了传统孝道的虚伪与丑陋。在封建道德的压抑下,或是禁欲,或是纵欲,没有健康的人性。
市场经济下的大众追求世俗生活的享受,此外,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文化素质的整体偏低使得纯文学陷入了困境。面对现实,季宇在不改变创作追求的前提下,力图使自己的小说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他不以大众的指路人自居,而是相信读者的判断力。《灰色迷惘》再现了沉甸甸的生活原生态;同时叙述者的议论诱导着读者的思路。叙述者在进行外在批判时也不忘自我批判,这就唤起了读者的亲切感和认同心理。《当铺》则更进一步,作者完全隐蔽起来,只是客观地提供一个历史故事,让读者去品味它的深层内涵。季宇在创作这篇小说时汲取了通俗文学的长处;它涉及到性与暴力,并且有着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然而,《当铺》却不同于通俗文学以给读者感官享受为目标,它追求的是可读性与寓意性的统一。
浅谈《当铺》的艺术特色
郑元祥
《当铺》可算是季宇中篇小说创作的一部力作。从艺术表现的庸角度看,《当铺》有由己明显的艺术特色。
其一,结构凝炼而精巧。
《当铺》内容的时间跨度有几十年,但读起来却丝毫没有这么漫长的感觉。只觉得象在观赏一座结构紧凑的建筑物,曲廊幽径,飞檐立柱,交错衔接,丝丝入扣。其间,精雕细刻有之,粗略涂抹有之,但皆融于一体,凝于一瞬,毫无臃赘拖沓之感,自然令观者悦目。
其二,细节刻画,入木三分。
读《当铺》,我有种进古玩店的感觉,那些不断令我眼睛发亮的大大小小的珠宝妙物,便是刻画人物的精彩细节。小说主人公朱老板的悭吝形象,正是在一串串的细节中逐渐血肉丰满起来的。朱老板与车夫的计较;生意中的种种手腕;难得允许家人吃的一顿肉,也要烧得死咸;威逼儿子吃剩馍的情形;小说结尾他对绝对信任的田七打的钱财埋伏;等等,活活把个朱老板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离开这些“珠儿”,朱老板也就消失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也会大大削弱。
其三、可读性强,引人入胜。
纯文学作品如何写得富有可读性,是眼下困扰作家们的难题之一。多年来,季宇的小说创作一直讲究可读性,而《当铺》可谓是他在这方面努力探索和尝试最为成功的一篇。小说主要内容是写朱家父子之间的矛盾和报复,但作者没有平铺直叙起因、发展和结局,而是精心构思,让一只稀有珍贵的玉乌龟突然出现在当铺里拍“死当”,设下悬念,以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展开为刻画人物提供天地,两者巧妙融合,步步深入,层层推演,自然吸引读者。
即将步入黎明的心态——读《灰色迷惘》
郜磊
季宇的中篇小说《灰色迷惘》是一篇贴近生活的力作,特别使有过企业工作体验的读者怦然心动。作品准确地把握了在经济改革年代中产业工人性格的嬗变,其典型人物即作品中的“我”。在外包装上,“我”是鄙陋的;说粗话,好勇爱斗等,但这不能掩饰他本质的光华。这就是他与他善良的“师傅”不同,对生活有独立的思考,对美有执着追求,对权威不那么唯唯诺诺,对恶势力敢于抗争,体现了新一代工人的本质特征。当然季宇没有给“我”这个人物抹上理想色彩,而是如实地揭示了他犹豫、软弱的另一面。他甚至不惧暴力,敢于和习武练拳的王槐相拼,但当他听说王槐是主任的小舅子时,他手中的扳子就“当”然落下。季宇在作品中把这种软弱指点为“轻度阳萎”,其实作品中人物的表现、心理已远远超出了这种“比喻”,展现了在企业由行政附属物而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产业工人自主意识的觉悟,以及觉悟时的犹豫、反复。这种描述是真实可信的,又是极有分寸的,因此难能可贵。
《灰色迷惘》篇名也耐人回味,灰色是黎明的灰朦朦,预告着曙光;迷惘不同于冷漠、麻木,而是追求中的疑惑,离执着不远了。
我看《灰色迷惘》
袁汝学
《灰色迷惘》从结构上看,的确不见通常所说的完整故事,情节展延似乎在不断切换的时空里消隐。我眼前也没有跳出什么特别重要的人物,而是这个工厂车间十分鲜活的芸芸众生,而是一种社会气氛。作者在让我津津有味地阅读的同时,又让我十分关注起这一伙人在生活中的纠葛和各自的归宿。我赞同“散点透视”之说,这篇小说正是通过每个局部的显影,构造了一个大形象。这是每个人的故事之和。使我与作者一同体验到了那部分工人,同教科书上张扬的工人阶级如何先进的表述不太一样。这就是大家提出的“萎缩型人格”的问题。对此,我亦有同感。这似乎是作家有意如此。我认为这种“有意”的目的正在于创造出一种让读者感受到生活原本就是这般平常、琐细、疲倦而又紊乱,这不是作家在玩生活,而是直面生活的揪心。
我也注意到作家运用在每个章节里的技巧。都是在章节的末尾“卖关子”,最后一行才撂出你急于想知道的“那个”。小说中有多处这样的重复安排,读起来很能吊人味口。中国传统小说中往往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调动读者的兴趣,季宇也学到了,并运用得自然流畅,不落陈套.但我也并不因此就认为季宇在继承什么传统,他用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字写作,我读得顺顺溜溜,且又读懂了,受到感染,我便说写得不赖。这就是我的发言。
谈《当铺》的细节描写
许劲松
人们常把细节比作小说的细胞,但它却是现实主义小说艺术化的必要条件。巴尔扎克曾说:“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的,它就毫无足取了。”
季宇的《当铺》细节描写的出色之处,首先就在它的真实、典型。朱老板是《当铺》的主要人物,作者刻画他悭吝、视钱如命的性格,就是通过一系列典型精彩的细节来完成的。他要求家人吃完饭,要舔净饭碗;规定一个月吃一次肉,还要多多加豆腐、萝卜、白菜、多多加盐;穿的是“死当”的旧衣物,他不但自己穿得有滋有味,还要求妻妾效法;洗衣只能用碱粉,不准用洋胰子;漱口只能用盐水,不准用牙粉;有钱不买车,也不包车,而是临时叫车,甚至和女人睡觉,也要极仔细的算计,若达不到生孩子的目的,“一精十血”,便是大大的失算,划不来,不能干。他在狂怒时,欲摔茶杯以(氵曳)怒,但举起的是茶杯,结果只是踢翻了一只不会破的木椅。这些细节,有的虽含有夸张,但因为典型,使人觉得比生活本身“更真实”。作者不但精心选择细节,而且注意巧妙地安排细节,在自然、浓郁的生活情趣中,不显山不露水地把朱老板“这么一个吝啬到每一个毛孔每一个细胞的人”的灵魂活脱脱地显现了出来。
瘸腿刘五是作者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设置的一个极次要的人物,在作品中直接出场一次,但是他若无其事地用刀挑起一截血糊淋拉的断指,对当铺伙计说:“二的×!给个价吧!”的细节,读者永远也不会忘记。作者精练之笔留给读者的想象余地,不但可以补足刘五的恶棍形像,而且可以令人想象围绕刘五出场的种种幕后活动。
《当铺》的细节的蕴容量大,使其成了作者创作意图的复杂载体。作品一开始,朱老板刚出场,付车钱的细节,作品中是这样写的:“朱老板在口袋里摸索了一会,摸出几枚零子,又在手里掂了掂,这才一枚一枚地数到车夫的手里。”车夫提醒他“车钱是一毛”,他皱起眉头连说了两声“啥?”朱老板的悭吝、小气、苛刻的形象跃然而出。一个细节能起到这样作用,已足以显示它的生命力了。但是,我们从人物的习惯性动作、说话的声口上,不难悟出人物的职业、年龄、地位,其对金钱的认真、郑重、一丝不苟,其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其傲慢、固执的态度,其对车夫的蔑视而不耐烦,其无理而又理直气壮的强横,其正急于有事的心情;大老板带小钱,也足见其精明、谨慎、世故。一位前辈作家曾说:“一个准确的生动的细节,其作用可以超过一场戏。”朱老板付车钱,这个细节,亦可为证。当玉乌龟的细节,本是写朱辉正对其老子朱老板的报复性污辱,由于作者的巧妙使用,不但刻划出了朱辉正的无耻与恶毒、朱老板的只精于赚钱而昧于其他世事的性格,而且起到了展开情节,结构作品的作用。
以同一有变化的细节表现人物不同的心态、性格,使人物的心态变化、性格发展更有层次,更显丰富,更具个性化,也是《当铺》作者处理细节的一个突出特点。作品中以“干咳”来表现朱老板的高兴、激动。“轻轻地干咳几声”,表示他是一般的高兴;之所以“轻轻”,因为他宣泄内心的喜悦也是吝啬的。当他看到送上门的当品——稀世珍宝玉乌龟时,明白有大钱可赚,不可抑止的意外的惊喜和激动,使他“不停地干咳起来”。当投当者嫌他出价低,另找当处,最后没有逃出他的圈套,重又找上门时。“朱老板又一次大咳起来”,透露出他“心花怒放”的心情。朱辉正的无耻和残忍,作者是以“笑”来表现的。朱辉正外逃多年,返回五湖,准备报复朱老板,父子仇人相见,朱老板显得心虚胆怯时,“朱辉正笑了起来。他笑得很愉快”。显示着他的优越和自信。朱老板气急败坏,又无能为力,朱辉正则“不紧不慢地笑着”。不但自信,而且精神上有充分的余裕品尝他老子的愤怒与无奈,对其充满了蔑视。朱辉正潇洒自如地嘲笑、玩弄了他老子的种种窘态,又点出他巧妙导演的当玉乌龟的事,对其老子极尽嘲讽和羞辱之后,“突然放肆地大笑起来”。在对手无丝毫还击之力的情况下,他以绝对的优势,完全地胜利了。朱老板的以赚钱为唯一乐趣,朱辉正的无耻与冷酷,都在这富于变化的“干咳”和“笑”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略举数端,已足见作者处理细节的匠心独运和细节不可轻视的功用。
特约编辑刘祖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