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岸英和记者

1990-0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0年6期
关键词:毛岸英解放日报陕甘宁边区

田 方

毛岸英从莫斯科回延安以后,毛主席曾要他到模范村吴家枣园学习农业劳动,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但是,在毛岸英去农村之前,毛主席曾要他向新闻记者学习的事,却鲜为人知。

那是1946年3、4月间,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在延安召开,参加会议采访的解放日报记者组住在南关外延河边一家小旅店。一天早上,一位身材高大、身背行囊的男青年,手持中央宣传部的介绍信,兴冲冲地来找解放日报记者组。组长接待了他,经他说明来意,才知道他当年1月刚从苏联学习回来,最近又适逢召开边区参议会。他从解放口报上读到一些新闻报道,却很难理解。比如:

当时,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安文钦先生,都是绥德、米脂的进步绅士。为什么共产党干革命,还要吸收从封建地主阶级里分化出来的绅士参加领导呢?

为什么要建立“三三制”政权?

为什么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什么叫“精兵简政”?

什么叫整顿三风?

什么叫大生产运动?

…………

…………

毛岸英不懂,向他父亲请教。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当然没有时间和他详细讲解,于是,就让毛岸英去向正在会上采访的解放日报记者们学习。

这类问题,现今的当代人也许不少人还说不上来,但是作为40年代延安的新闻记者却是普通的常识。当然,真正要说明白,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

于是,毛岸英就和记者们一同吃住、采访和学习。几天下来,他的笔记本写满了丰富的内容,加上他为人朴实诚挚、平易近人、热情友好,我们彼此之间很快就熟悉了。

我们从中餐和西餐、馒头和面包的异同,苏联人民的友好相处,日常生活,谈到我们怎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谈到我们的小米加步枪怎样打败强大的敌人;谈到党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以及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等等。但是,当谈到党内生活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问题时,他向我们介绍了一件他亲身体验的事。他胸襟坦率地说:

“我从莫斯科学习回延安不久,美联社的记者访问了我,要我谈谈对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国内形势的看法。访问记翻译成中文,要我过目后发稿。亏得我还有一点组织纪律观念,访问记请父亲看过后再说。不料父亲并没有细看,就把稿子揉成一团,还严厉地批评了我:你小小年纪,刚从国外回来,懂得现在是什么样的形势,怎能对外国记者随便发表谈话!?”

年仅25岁的毛岸英认识到:“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还是父亲批评的对,我对中国知道的太少了,我应当好好学习!”

这件事,不仅是对毛岸英,就是对我们每个记者,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也许毛主席本人没意识到,他通过岸英,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质新孙萍推荐)

猜你喜欢

毛岸英解放日报陕甘宁边区
守正创新 继往开来
《解放日报》与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建构(1941—1946)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过载栈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商业发展的政策动因及启示
延安时期博古党报思想探究
毛岸英修改《国际歌》
赤子情怀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的34天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