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养阴”的原理与方法
1988-12-30项平
项 平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十分重视养生问题,它所记载的养生方法相当丰富,并具有顺应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常变统一的特点,有着科学的内涵。这些方法长期以来有效地指导着人们养生防病,收到满意的效果。例如,它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就颇具指导意义。本文现就“秋冬养阴”的含义、原理与方法略作介绍,以冀对读者能有所裨益。
一、什么叫“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意思是说,自然界一年四季中阴阳之气的正常变化是万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顺应一年四季阴阳之气的正常变化,在春夏两季特别注意保养阳气,秋冬两季尤其重视蓄养阴精,以从根本上使人体的生长发育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使人体能与自然界万物一样正常地生存。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尚不尽一致,但都认为这是指导人们四季养生的重要原则,强调人体必须顺应自然界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秋冬养阴”就是要求人们在秋冬之季顺从自然界秋主收、冬主藏的规律,重视蓄养阴精。阴精是人体内的阴液,是人体精(包括生殖之精)、血、津、液等各种营养性体液的通称。阴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也是阳气化生的物质基础。蓄养阴精,就是保重养护人体的精、血、津、液等各种营养性体液,以使其充盈,而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抵御外邪的侵袭。
二、“秋冬养阴”的原理
人体阴阳之气的运行和分布,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而有着规律性的变化。一般说来,秋冬寒凉,阳气敛藏,人们为了适应这种气候变化,往往十分注意保护阳气,以抵御外界寒冷环境_的影响,如穿棉衣,戴绒帽,闭户塞牖,生炉取暖等。以至当今市场上电热毯、取暖手炉等十分畅销,原因就在于此。当然,人们为适应秋冬采凉的气候采取这些保养措施是完全必要的。问题在于,人们重视了保养阳气的一面,·而往往不自觉地忽视了蓄养阴精的另一个方面。素体阴虚之人若不注意保养,则阴精虚损的情况更为严重。阴精虚亏往往可出现眩晕耳鸣、视力减退、健忘少眠、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咽干舌燥、手足_心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甚则可见经闭、崩漏等症。
《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意思是说,阴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能够注意秋冬两季蓄养阴精的人,至来年春令就不会患温热病。反之,秋冬不能保养阴精的人,每致阴分渐亏,虚热内盛,至春夏之时则易罹患温热之疾。故明代名医张景岳说:“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惠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阴精是化生阳气的原料,不注意保养阴精的人阳气化源匮乏,日久必将阴损及阳,最终会出现阴精、阳气皆亏的阴阳两虚证。此时患者抗病能力低下,邪气易于侵袭,又可出现本虚标实的病证,这样的病情就更复杂,治疗起来困难也就比较大。
为了切实纠正如上所述的在秋冬之季只重视保养阳气而忽视顾护阴精的偏向,避免固劳累过度、恣情纵欲而致阴精亏损诸病证的出现,维持体内阳气、阴精的相对平衡,抵御外邪的侵袭,所以《黄帝内经》的作者特别强调秋冬之季保养阴精的重要意义。
三、“秋冬养阴”的方法
“秋冬养阴”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概其大要,不外以下数端:
(一)调精神以养阴。心藏神,神安则寿。倘若不知调摄精神,则精血渐耗,形体衰败,老衰立至。秋冬之时调养精神以养其阴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求能做到安然恬静吗虚怀若谷,无过多奢望,无过度思虑,尤其不宜动怒。因怒则气机上逆,每易耗伤肝血,损及阴精,甚则阳亢化风,而可诱发眩晕、中风等病。故日常虽遏可怒之事,也当以“耐”字处之,以保养阴精。正如清代著名养生家曾廷栋在其养生学专著《老老恒言》中所说:“虽时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息间可以涣然冰释。”
(二)慎房事以养阴。人体的精气宜藏不宜浮,宜秘不宜泄,精气秘藏则气足神旺,健康无病。秋冬之令,应注意顺应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性生活应审慎安排,适中为虔。若一味恣情纵欲,则能折年损寿。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
(三)重食疗以养阴。秋冬寒凉,人体阳气不致妄泄,脾胃机能每多健旺,是养阴滋填的良好时机。此时采用相应的食疗措施,每能收到填补真阴,强壮却病的效果。素体阴亏之人尤宜乘此季节进食养阴滋填之品。如时阴血亏虚之人,每于冬令采用进食红糖、黄酒炖阿胶以滋补阴血的方法,已靛民问广泛采用。其他具有养阴功用的食物,如鳖肉、龟肉、鳗鲡鱼,以机具有养阴功效的药粥、药饼等,均可的情食用。
(四)勤练功以养阴。练功养生已为广大群众所乐意接受,秋冬之令更宜通过练功以条畅气机,培养阴精。我国古代在摄生保健方面有强调“动”和“静”的两种不同观点,然动功中固有动,静功中也有动,“动”与“静”是有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采用动功还是静功须因人而宜,不必拘泥,但贵在持之以恒。
(五)明药治以养阴。中医学认为,自然界“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规律对人体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有着密切的影响。从临床的长期观薛来看,医生常常将这一规律作为临床辨别病证、审察病因、选方用药的依据。在一般情况下,春夏之季多用寒凉药物,秋冬之时多用温热方荆。然而阴虚之病,虽时值隆冬严寒,大剂麦门冬、生地、元参等凉润滋阴之品反能使病情好转,精神爽健。对那些体弱阴虚,久病不愈,每多自选方药服食的患者尤须明察。若觉得没有十分的把握,则可以到就近的医院去请医生根据病情开一张养阴补虚的膏方,于秋冬之令常服久服,缓缓牧功。
此外,一年四季万物生长收藏的变化,阴阳寒暑升降的调节,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体起居必须顺应其变化,才能内实阴阳,外避贼风。秋冬之时注意保暖,及时增添农着,勿过食生冷之物,以防阳气过度耗散,日次损及阴精,也是“秋冬养阴”中必须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