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连篇说老态
1988-12-30励艺夫
励艺夫
声明在先,我讲的是一般老人,你也许不是这样。
冯梦龙在《古今潭概》中,采录了一则《老人八反》,描述老人的反常现象维妙维肖:“夜不卧而昼睡;子不爱而孙爱;近事不记而记远事:哭无泪而笑有泪;近不见,远却见;打却不痛,不打却痛(如捶背敲膝——艺注);面白却黑,发黑却白:如厕不蹲,作揖却蹲。此老人八反。”细细观察老人的起居行为,确实如此。不过这“八反”多从生理角度着眼,若从心态变化采看,更有些值得思索的“反常”。
俗话说:“小小孩,老小孩。”患思是:上年纪的人,某些心态,往往象孩子一样,譬如:想问题天真、单一、片面、主观;对旁人一言一语异常敏感,特别爱听好话,喜欢奉承;虽受糊弄却不在意,而稍不如意就觉委屈生气,感情脆弱又好激动,喜怒之间反差很大。儿孙辈掌握7老人这些弱点,顺着他,讨老人一点喜悦,也算好事。若是有人,利用老人的这些弱点,借老人的“余威”,谋不义之利,这就给老人带来失威失德的麻烦,值得警惕!
有一则古代笑话,读采颇可发嚷。
▲有门生二人,初次外放当官。行前齐去拜谒老师,老师精通世故,叮嘱道:“如今世道,逢人送顶高帽子,可大得方便。”一个门生应声道:“老师所言极是,现在象老师这样不喜欢高帽子的人,太少了!”老师高兴地说:“是呀!是呀!”门生告辞出门,对同行的朋。友说:“高帽子'已经送出一顶去了。”
这位老师对世态看得明白,但高帽子戴到自己头上就糊涂了。为什么?者!诚然年轻人未必不爱高帽手,但老人更乐于接受。
清朝野史中另一则故事:
▲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昀(晓岚)背地里称乾隆为“老头儿”,凑巧被乾隆听见了。乾隆问:“‘老头儿何解?”纪昀机敏地回答:“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儿。”乾隆明知被冒犯,但这个解释却博得了他的欢心,因而消灾免罪。这是“老头儿”爱听好话的形象例证。
对待老人尊长,能理解其心态,如不怀有某种目的,给老人说些好话,也无伤大雅。但老年人最好也能理智地对待生活现实,不要被老年人特有的“优越感”所捉弄,稍有逆耳的话听不进去,甚至把别人未加修饰的好话当成了讽刺。例如,有一位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偶尔到单位去看看,一个老部下顺口说:“您老还来呐!”这话本意是“您一把年纪了,还来单位看看,真不易!”可是这位老同志听了很不乐意,以为是嫌憎他老而无用,不该再去了。又如另一位老同志,想用车接一下家乡来的客人,打电话到车队,回答是“车都派出去了!”这位老同志很冒火,以为是车队冷落了他。其实是车少任务多难于应付。凡此种种,都是由于自尊心太强,“老干部”的“优越感”在作祟,自己苦恼了自己。若是实事求是,能为车队想一想就心平气和了。老了,退下来了,有些“权利”是该交出去了。这是正常的。何况在职时有些特权,本来是不合理的,应该革除。仍然执着老王法,维护特权,才是反常。有些老同志,叹门庭冷落,其实过去门庭若市,有些人是趋着热闹来的。现在,此类人不来了,该乐得清静。至于因公交往者,您的公务辞去了,交往自然少了。若是仍然人来人往,倒是反常了。所以,老年人若能摆脱“优越感”的捉弄,心态就会平宁。
《战国策》上也有一则故事:
▲齐宣王的部下,有个叫邹忌的,面貌长得不错。但他听说城北徐公比他美,很不放心。他问了妻、妾、来客,一个个都说徐公的相貌不如他。可是当他亲眼看见徐公之后,又照T一下镜子,觉得自己不如徐公。那末,妻、妾、来客为什么偏要说他美呢?经过一番思索,他悟出个道理来,说:“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有求于我也。”
这叫作自知之明。所以,老年朋友们(年轻人也一样)时常看看别人,照照自己,别被高帽子所迷惑,心态是可以得到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