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打开富裕之门? (三)
1987-08-24郭满囤
郭满囤
农村青年的贫困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拮据的问题,而实质上是思想陈旧、素质偏低的问题。
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虽然旧的那一套经营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是,在不少贫困青年中,小农经济思想和旧的传统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在经营上还是认为“七十二行,种地为王”,“不种百亩地,不打百石粮”,只想干不想算。为了引导这些青年脱贫,我们从治愚入手,采用五个步骤,提高青年的思想素质。
一是结合政策宣传,根据发展商品生产的需要,围绕价值、时效、竞争、信息、从业、风险、技术、成才观念开展讨论,引导青年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首先从观念上脱贫。二是采用现代化手段,巡回放映电影科技片,对贫困青年进行商品生产熏陶。单寨乡1986年放映了有关电影68场。三是组织了贫困青年到市场上作调查,了解产品如何变成商品,价值怎样增值。五花城乡团委组织贫困青年“赶大集”,赵家沟乡开展“市场活动日”,帮助贫困青年学习交换知识,树立无商不活、无工不富的思想。四是进行现身说法教育,组织先富起来的青年作报告,用具体典型去感染贫困青年,引导他们自觉走向商品生产的新领域。五是通过外出包工和走亲串友等形式,号召青年走出河曲,打破闭关锁县的格局,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开阔眼界,捕捉信息。城关镇团委开展了“请你出去走一走”的活动。1986年有的团干部还结伴去北京、石家庄、天津开阔眼界。
调查中,我们发现,贫困青年中绝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还属于一个低层次的劳动层。要使这一部分人摆脱贫困,单靠他们自己的吃苦精神是不够的,必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全县各级团组织通过技术讲座、广播学校、专业户办班、定期集中轮训等办法,使24320人普遍接受了低层培训,8961人参加了中层次学习,58人到外地学习,其中去大学学习的就有5 人。
两年来,我们把治穷和治愚结合起来,着力提高青年素质,增强造血功能。
我们深知,落后愚昧的人是创建不起富裕生活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