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后絮语

1986-07-15

读书 1986年10期
关键词:挑刺禁区编辑部

近几个月,听取了在京的朋友们不少意见,深受启发。

表彰的话不在这里复述了,要说的,主要是批评意见。多数的批评意见是:文章不够深入浅出,内容不够多样丰富,形式不够生动活泼。有几位前辈认真已极,找了发表过的文章,仔细分析,指出哪里用词不当,哪里事实有误,哪里逻辑混乱……这绝不是“挑刺”,而是让我们编辑部同仁着着实实上了一课!

要说这些缺点是“作者的文章原就如此”,似乎也无不可。但是老实说来,它们的责任是要编辑部负的。作者来稿,只是为编辑部提供一种选择的可能,用不用,如何用,就看编辑部的。我们曾经大声呐喊,要给编辑以自由。就某些方面说,是应当这么要求的。但是实际上,就编辑自身说,也有有了自由而用不好的情况。如审稿不认真、改稿不仔细之类即是。

《读书》是个广泛群众性的刊物,并不专门针对青年人或老年人说话。因此,有一位老前辈说得很好,我们不应有一“代沟”观念横亘胸中。好书、好文章往往是不限年龄的。

有一些同志向我们大喝一声:你们当初刊登《读书无禁区》的泼辣到哪里去了?这一声喝得好!自从创刊以来,“读书无禁区”就成为一个话题,隔几年总要被提到一次:或为批判,或为称扬;肯定者事后又否认,表扬者忽然又批判;仔细研究,来信表示赞同的有之,不看内容,根据题名即告挞伐者也有之……这七八年来,为了一个“无”字(这字是《读书》编辑部加的,与作者无涉),真是给自己找了无穷麻烦。这段小小的公案,是非曲直,就让历史去评说。但不论如何,不能削弱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锐气。同志们的这一提示,我们是不会忘记的!

猜你喜欢

挑刺禁区编辑部
快把动物放进冰箱
胆真大!在切尔诺贝利禁区采蘑菇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挑刺儿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马英九勘灾遭绿营“挑刺”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
欢迎来“挑刺”
人大代表挑刺是“技术”而不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