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的清教徒——讲解性选集》

1986-07-15徐海昕

读书 1986年10期
关键词:政体基督威廉斯

徐海昕

要了解美国的文学,要追溯生成这个文学的文化渊源,美国早期清教主义(Puritanism)这个题目总是躲不开的。

十九世纪初,有一位年青的法国作家在游历美国后,就曾在他那本见解精辟的名著《美国的民主》(一八三五)中大发感慨,说“美国的全部命运都包含在第一个在这里登陆的清教徒身上。”

最近,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论述精辟、文献丰富的大部头书:《美国的清教徒——讲解性选集》,将历史叙述、学术研究和清教文献编织在一起,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做出了建树。

这部书分六部分编成。一、朦胧的召唤,二、移居,三、山上建城,四、啊,新英格兰!五、长大成人,六、新英格兰种子的散播。从这些题目中可以看出一条历史的线索。沿着这个线索,这部书记述了早期清教徒如何从英国流放到一片克伦威尔称作是“贫穷、寒冷、无用”的土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和追求,构成了美国宗教、政治和文化的基本要素。

在美国清教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中,也有过许多很有意思的风风雨雨。它们都记录在这部书所收集的文献中。早期的新英格兰,政体依附于教会,教义的协调就成了生活稳定的基本要求。清教教义虽然自身包含矛盾,却很实际。凡不能坚持这个教义的,便被认为是具有分裂性质。

十七世纪中叶,萨来姆(Salem)的一位教士在与马萨诸塞的教士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后,终于还是被驱逐了。他叫罗杰·威廉斯(Roger Wil-liams,1603-1683),看看他抗争了些什么,倒是对人略有启发:第一,清教教义说上帝的真理是已知的,掌握在教会手里,如果有人拒不接受并偏离这个真理,就应受到惩罚。威廉斯觉得这种立场太狭隘、专制。把对真理的探究过分简单化,只能鼓励虚假。第二,清教教义说马萨诸塞是一个新的以色列,教会与政体在上帝的意旨下协调一致的并存。威廉斯以为这个想法太天真,没有充分认识现实世界的罪恶。而且,他认为清教教义对教会与政体的区分还不彻底,政体不应参与人的精神生活。罗杰·威廉斯被赶走了,但他的影响还是留了下来。

另一位受到宗教审判并且也遭到驱逐的,是一位女性,安娜·哈钦森(Anne Hutchinson,一五九一——一六四三)。她本不是教士,闲余从业,却形成了众人追随的教派。哈钦森主要是反对只重外表不重内心的教条,认为外在的循规蹈矩并不能说明内心的改变。她非常推崇基督,认为在基督身上既可以看到人类的罪恶,也可以看到人类的希望。因此,她可以炽烈地说:“我不寻求恩宠,而寻求基督;我不寻求许诺,而寻求基督;我不寻求神圣,而寻求基督;不要告诉我沉思和责任,告诉我基督。”

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教主义对“罪”有许多阐述,大多是从积极的意义上来对待罪,从道德、精神、心智等多个方面积极地处理了罪这个概念,造成了清教徒永远意识到自己的不完满,却又永远积极追求完满的特点。

清教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它强调个人在精神上的独立,要做出自己的种种选择;又强调个人的不完满——个人需要依附于社会。但是,个人又不是盲目地依从于任何社会。个人要选择甚至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社会。这样,就形成了清教徒笃信于挑战的特点——向自己挑战,向罪恶挑战,向社会挑战。而他们对这三者的不宽容,正是包含了对个人和社会的希望和激励。

清教文学也有上述那些思想的特色。它的美和力量来自于求自知的努力。美国清教徒常问自己的问题是——“我在上帝的眼中是什么样子?”“我的行为是否正确地领悟了上帝的意旨?”这样的疑虑和探求在美国早期的历史发展中搅动着不少清教文人的情感。

正巧,在这里就用一位清教女诗人(Anne Bradstreet,一六一二——一六七二)的小诗来结束对这部书的简介吧,诗题叫《写给我亲爱的孩子》:

这本书还从未有人吟读,/我死时就留它做给你的遗物;/人去书在,你尽可在其中徜徉,/领悟母亲生平的所思所想;/不要荒废我以爱留给你的馈赠,/上帝便会保佑你终生。

清教思想对美国是一份文化遗产;对研究美国的人是一个重要课题。在这部书中徜徉一下,可以增加对这个课题的了解。

(Alan Heimert & Andrew Del-banco,ed.The Puritans in Ame-rica: A Narrative Antholog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438p.)

猜你喜欢

政体基督威廉斯
别让鸽子开巴士
妈妈的红沙发
罗斯拯救记
简析咆哮营的幸运儿及其对教学的启迪
亚里士多德理想政体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论三种变形中的巨龙
近代中国的两种自由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变迁理论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