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地黄、奎尼丁和心脏病
1980-12-28
血液循环的功能是把养分和氧气送到身体各组织中去,同时把废物带走。心脏象水泵一样将血液喷射到动脉血管,流向整个身体。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如果受到严重侵害,甚至会送命。
常见的一种心脏病叫“充血性心力衰竭”,它的意思并不表示心脏不能跳动,而是说心脏的“水泵”已无力将充足的血液经血管输送到身体内部所需要的地方。
身体对付这种供血不足,依靠所谓“代偿机能”。一是使心肌增粗以加强排血力量。另一种方式是缩减有限的血流量,使身体内的大部分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减慢,(然而流往绝对重要的器官脑和心脏的血流量却巧妙地不受影响。)肾脏的血流减少就产生了严重后果;肾脏通过血流排泄钠的能力降低,体内积盐过多,与盐分成一定比例的水也就过多。使体内组织吸饱了水,形成“水肿”或“积水”,甚至体重增加十几公斤,使原已无力的心脏承受更大负荷。水肿如影响到肺,情况就更为严重。这时,单靠减钠或利尿的逐水措施,效果是有限的,必须从报本上解决心脏的问遥,医生开处方就会用上强心药洋地黄。洋地黄本是一位英国老妇人所珍藏的秘方,大约二百年前才由一位名叫威瑟灵的医生第一次使用它来治疗心脏病。威瑟灵以他的植物学知识推断,这个秘方当中有效的成分只有一种,即洋地黄叶。当时,这种漂亮的紫色花朵的植物点缀了初夏的英国花园。威瑟灵用洋地黄叶煎成的茶治疗水肿,确有疗效。他研究十年之久,很小心地列出洋地黄的一些显著反应t尿量增加、恶心、腹泻、黄视和脉搏减慢。一直到一八五五年,人们才清楚洋地黄对肾脏并不发生直接作用,而是一种“影响心脏的力量”。一位法国医生伏品安自认为弄清了这种药物的性质,他的结论是使用洋地黄的时间要在心脏已经变大之后。其实伏品安颠倒了因果关系。患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人,其心脏不:因为肥火才功能不好,而是因为功能不好才肥大起来。
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洋地黄作用之谜才真正被揭开。洋地黄主要直接作用于心肌,使心脏收缩力增加,对血压无大帮助。心脏愈有力,心跳愈慢,每一跳的效果愈佳。血液充分地流经肾脏,使钠和连带的水分顺利地排泄掉。心脏由于不再有过度负荷,大小也会恢复正常。
心脏搏动不但要有力,而且要有节律。心脏的每一个房、室和每一根心肌纤维,都必须精确依次地在一定时间内收缩,才能担负重荷。正常的心脏搏动是由特殊的心肌纤维来维持节律的,这些肌纤维可将冲动由称为“起搏点”的一块组织传到心脏的其余部分。靠这种方式,心脏才能在身体安静状况下,维持每分钟七十下左右有节奏地跳动。如果心脏内冲动发生与传布不正常,而使心脏活动过快(达到每分钟数百下)、过慢或不规川,或者活动程序紊乱,这就称为心律失常。它可以轻微无妨,也可以严重到使病人在几分钟内死亡。
洋地黄己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特殊药物,也能减慢不规则的心跳,但不能使它恢复正常。奎尼丁则是治疗心律失常的较好药物。奎尼丁和治疟药奎宁的化学结构相似,都得自金鸡纳树。一七九四年法国医生圣纳曾报告说,他用金鸡纳树皮粉治好了“难控制的心悸”。大约过了一个世纪,化学家才能提纯奎尼丁,把它和洽疟疾的奎宁分开。但那刚的医务界还不承认奎尼丁的疗效。它的价值依旧被埋没。这种抗心律失常药被重新发现应归功于一位不知名的外行人。一九一二年,维也纳汶克巴哈医生的诊所来了一位心律不齐的病人。汶克巴哈诊断这病无药可治,但病人却平静地说,他有办法自己治好。汶克巴哈不相信,病人说他第二天再来,心跳会正常。翌日果然如此。医生详细询问,才知道他服了奎宁;经过后来的实验,知道奎宁的孪生兄弟奎尼丁药效更好。
洋地黄,奎尼丁能治疗某些心脏病,但都有一定毒性,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