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阶级抱有不同的幸福观
1965-08-20高泽虹
编者按:近年来,关于幸福观的问题,在广大青年中开展了多次的讨论。本刊过去以“青年应该有什么样的幸福观?”为题所展开的讨论,也引起了广大青年读者的注意,参加讨论的来稿达一万多件。随着革命化教育的深入,随着意识形态上的斗争的发展,尤其从展开对冯定同志《共产主义人生观》的错误观点的批判以后,广大青年更抓住阶级分析的武器,对幸福观问题进行了很多分析和讨论。为了推动这个讨论,为了配合广大青年对冯定同志错误观点的批判,我们发表了高泽虹同志的文章。
幸福观的问题,是近年来青年们经常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很多青年人在自己经过斗争政治上获得进步的时候,谈论到幸福;在为人民利益工作获取了成绩的时候,谈论到幸福;在向往某种新的生活或谈恋爱的时候,也谈论到幸福……
幸福观的问题为什么对广大青年具有这样大的吸引力呢?这是因为,幸福观同世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便会有什么样的幸福观。一个人以什么为理想,便会以什么为幸福,便会在实际生活中向往什么,追求什么,争取什么。青年时期是人们形成世界观的时期。青年人最富于理想和热情,对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自己的生活、前途等的影响,最为关切,因此,在青年中关于幸福观的谈论也就最多。正因为这样,幸福观问题又成为各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经常进行斗争的一个焦点,各阶级都力图以自己的世界观和幸福观来改造和争取青年,引导青年走向自己所指引的道路。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接受哪种幸福观,就是接受哪个阶级的影响的问题,是牵涉到走革命的道路还是走不革命或反革命的道路的问题。因此,人们关心和讨论这个问题是很自然的。
这样一个讨论,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深入发展,国内外阶级斗争出现新的形势下开展起来的。这个讨论,实质上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的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无产阶级要求青年革命化,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真正地接好革命之班。而一切革命的敌人则竭力想把青年拉到不革命或反革命的道路上去。在我们的青年中,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级和阶层。还带着不同阶级的思想影响;由于他们是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容易产生和平麻痹思想和贪图安逸的情绪;又由于他们缺乏革命斗争的严格锻炼,对革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还认识不深,因此,他们还不可能完全摆脱各种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腐蚀。因此,我们不能把这个讨论引向哼哼呀呀脱离实际的空谈上去,而必须把它和当前的阶级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青年通过讨论,辨明是非,批判各种非无产阶级的幸福观,树立无产阶级的幸福观,从而促使青年在革命化的道路上奋发前进。
究竟什么是幸福?对这个问题,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持有根本不同的看法。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幸福观。
历史上的剥削阶级对幸福的看法尽管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幸福观的腐朽、残酷、反动的本质,却是毫无二致的。一切剥削阶级追求幸福的过程,都是使千百万劳动者陷于贫困、痛苦和死亡的过程。奴隶主的金字塔,是建立在无数奴隶的尸骨上面的。封建主的金銮宝殿,是用千百万农民的血汗筑成的。而资本家的每一块金元,都沾满了工人的血污。所以,刘少奇同志鲜明地指出,一切剥削阶级都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使别人受痛苦的基础上”,都是“牺牲全人类或大多数人的幸福。把全人类或最大多数人民弄到饥寒交迫与被侮辱的地位,来造成个人或少数人们特殊的权利与特殊的享受”。不管剥削阶级怎样大书“仁义、道德”之类的美丽言辞,怎样高喊“自由、平等、博爱”之类的口号,也不管他们给自己加上多少“慈善家”之类的头衔,都不能掩盖他们这种幸福观的腐朽性、残酷性和反动性的本质。
资产阶级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露骨。他们的理想和愿望,是通过对殖民地人民的血腥掠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榨,来获取利润和积累资本。资产阶级认为“金钱是人间的上帝”,“生活的目的就是装满自己的钱袋”(恩格斯)。他们把金钱当作他们吃喝玩乐的种种幸福的源泉。恩格斯说得好:“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
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是极不稳定的。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小资产阶级总是不断地在进行着两极分化:一部分上升进入到资产阶级的行列,大部分则遭到资本主义的冲击而破产,沦为无产阶级。因此,小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愿望也随着自己经济地位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他们向往资产阶级的生活,力求发家致富,享受资产阶级的那种所谓“幸福”。尤其是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发财观念极重,他们“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地位。”但是,真正能够发财的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发财致富的幻想遭到破灭以后,就退而自保其身,力求能够维持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在旧社会相当流行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句话,就成为他们的处世哲学,也是他们对待幸福的准则和信条。然而即使这样,他们也还是不能够稳定自己的经济地位,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要遭到破产的厄运。在接受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和参加到革命的斗争中来以前,小资产阶级从未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真正幸福的道路。
只有无产阶级出现在历史舞台以后,世界上才产生了一个崭新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无产阶级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下层,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剥削受压迫最深的阶级,它具有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的最强烈的革命要求和最彻底的革命性。同时,它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在近代大生产的条件下培养了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大公无私的精神,最容易团结成为强大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它依据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揭示了无产阶级所处的地位,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个科学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观察一切问题的武器,也是无产阶级看待幸福问题的指针。
马克思主义认为,造成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贫困和痛苦的社会根源,是人吃人的剥削制度。在剥削制度下,少数人过着不劳而获的穷奢极侈的寄生生活,使多数人陷于牛马不如的悲惨境地,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要消除这样的灾难,就必须坚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根除一切剥削制度。只有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才能够有劳动人民的真正幸福。没有革命,没有阶级斗争,也就没有幸福。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的事业是整个无产阶级的事业,是一切被剥削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共同事业。一切被剥削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奋斗,才能赢得自身的解放。因此,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革命斗争,从来就是集体的斗争,无产阶级所追求的共产主义事业,从来就是集体的事业。离开了阶级,离开了集体,便没有革命,便没有共产主义,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幸福。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革命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产品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才能够不断地得到提高,幸福才能够得到保证。离开了生产的发展,产品的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就不能得到改善,所谓幸福生活也就成了空谈。
因此,无产阶级在谈到自己的幸福观的时候,从来是从革命的观点、集体的观点以及发展生产的观点出发的,他们从来就是把革命的、阶级的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利益服从于革命的、阶级的和集体的利益。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伟大的革命运动,就是为着实现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追求本阶级以至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幸福的斗争。不进行这样的斗争,无产阶级就不能得到解放,一切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就不能得到解放,共产主义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也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无产阶级谋求本阶级以至一切劳动者的彻底解放和共同幸福的必由之路。
这些,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幸福的看法和解释。这样的幸福观,才是我们一切革命者和革命青年应该树立的唯一正确的幸福观。由此可见,所谓幸福观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它从来是从属于阶级的。有什么样的阶级,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就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幸福观的分歧和斗争,是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反映。超阶级的幸福观是没有的。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因而在意识形态上就不会只有一种幸福观了,同样也仍然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种幸福观的对立和斗争。
在过去的讨论中,有人说:“幸福就是吃得好加穿得好加住得好。因为,革命的目的就在于此。”
也有人说:“追求舒适享受是人之常情。我曾幻想,要在蓝色的海滨,有一所被菩提树环绕的别墅,屋里有雪白的整套沙发,有最好的收音机和电视机,外面有银灰色的小汽车,……这样的生活难道不是最幸福的吗?”
还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整年参加劳动,大热天在阳光下耕耘,在高温炉边炼钢;细雨蒙蒙的黄梅天,还要排水拔草;天寒地冻的腊月里,还要破冰挖泥。这样的生活肯定没有幸福可言。”
应该说,所有这些对幸福的看法,在本质上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幸福观,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表现。
但是,在这同时,广大革命青年对幸福的看法,则是与这种资产阶级幸福观完全针锋相对的。他们说,
“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应该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
——雷锋
“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总是和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每当我克服了一个困难,学会做一件事时,我感到一个没有双手的人,又能重新为党工作了,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呵!”
——徐学惠
“幸福是对人类事业的忠诚,是为集体而牺牲个人的一切。”
——张洪池
“我们的苦甜标准,不在于物质生活享受和工作的贪图优闲。而在于为人民服务后精神上得到的欢乐。”
——张韧
看!这些闪烁着光辉的思想,是我们时代的最强音,是无产阶级幸福观的生动体现。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在幸福观问题上的种种意见和分歧,归根结底是反映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在世界观问题上的对立和斗争。我们在谈论幸福的时候,必须用这种阶级分析的观点,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